讓股市變得清晰可見


那些告訴你「他們已經把股市搞清楚了」的人都是瘋子。如果有人告訴你,有某個股市指標在預測市場走勢方面是萬能的,那他肯定是瘋了。這就是為什麼本書會有90個視覺化、涵蓋大量市場現象的圖表。

但如果說有哪一句股市格言值得你高度重視,那就是「避免在股價高估時買進」。一些人出價過高,而另一些人則持有在合理價位買進、如今價格已飆漲的股票——結果總是會令人遺憾。

也許人們在股價高估時買進且抱著不放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對「價值」毫無自己的見解。這一點你可以透過閱讀幾十本相關書籍、參加投資課程,並好好觀察這個世界幾年,來獲得一些概略的知識。或者,你可以花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研讀本書第一部分的前十一張圖表——它們是耗時百年累積起來的資料。

股市策略的濫觴

前兩張圖表展示了過去一百年來股市的本益比(P/E)。你很快就會明白,當市場平均本益比低於10的時候,就會是一個不錯的買進點。相對的,當本益比高於10幾倍時,伴隨而來的通常是令你失望的表現。這條規則有例外的情況嗎?當然有!華爾街之舞的魅力之一,就是每一步都有例外。

這就是其他圖表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它們能讓你交叉檢驗,好讓你不會出錯。例如,有一個例外發生在1930年代的嚴重蕭條時期,當時的本益比飆升至天價。股市下跌了,但收益(Earnings)跌得更多。那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買進機會之一;但是,如果你只關注本益比,你就會錯失良機。是故,你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你不應該過度關注「高本益比」。

【圖表03】和【圖表04】能幫助我們正確看待這一點。雖然收益並非總是能在短期內推動市場上揚,但從長期來看,它們肯定會產生這樣的效應。不僅股價和收益密切相關,而且,如【圖表04】所示,如果你將本益比倒置並計算出E/P,得到的E/P數字就像收益率——淨收益率——必須要贏過(高於)長期債券收益率。

如果你接受「收益在長期來說很重要」的觀點,那麼在1932年當收益蒸發的不尋常時期,你會如何看待所謂的「價值」呢?究竟,多低才算低呢?這裡,你可以試著計算一下本利比(每股股價與每股股息的比值)、股價淨值比、股價現金流量比,或股價與銷售額比。總的來說,這些比率能讓你大致掌握市場現況。當市場以超過股息的28倍、帳面價值的2倍、現金流的10倍、等於銷售額的價格出售股票時,股價就太高了,真的很可怕。

當長期利率處於高檔並不斷攀升時,股市也會令人恐慌。畢竟,如果E/P比率必須長期與債券收益率競爭,那麼利率上升應該就會引發股價下跌。【圖表09】和【圖表10】會以兩個視角為你展示此一跨越一百一十五年的問題——前者會顯示,長期利率的急劇上升往往是股市的死亡之吻;但在後者中,你會看到短期利率的上升往往比較沒那麼具有說服力。

除了價值感,投資者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獲益。例如,你真的了解股票和債券的相對表現嗎?自從1920年代中期以來,股票的表現超過了債券、房地產、國庫券、黃金、通貨膨脹,以及幾乎所有其他投資工具。因為在此之前的二十年中,股市曾大幅上漲,考慮到本書中其他圖表的數據,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股票相對優越的表現可以追溯到歷史上更早的時期。你可以在【圖表12】中一目了然地看到過去六十年的情況。

華爾街:一條串聯全球之路

近來在華爾街到處流傳的一個迷思是,你可以藉由投資海外股票來降低風險並獲得更高的回報。這種說法相當愚蠢,原因如下。

正如第一部分幾張圖表中的數據所顯示的那樣,投資其他主要西方國家的股市實際上並無法產生真正的分散風險效應。只有當全球股市的漲跌不連動時,才會產生真正的分散投資效應。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各地的股市會同漲同跌,而且比例大致相當。英國市場往往與美國市場的走勢密切相關,而加拿大市場幾乎不會與美國市場背離。日本、德國、法國、荷蘭和義大利也都與美國股市密切相關。

這只是其中一種方式,你會看到華爾街其實是一條延伸到全球的道路。你可以透過海外投資獲得真正的分散投資效應,但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進入馬來西亞和肯亞等無數的小市場。只不過,關於這些地方發生了什麼事,你又能獲得多少真實的資訊呢?

答案是並不多。我們都喜歡自認不同凡響,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確實擁有個體的差異。但你將會看到,不僅是在第一部分,而是在本書中,美國經濟是全球金融環境的一部分——而且一直都是。自從資本主義存在以來,股票價格、其他金融工具、大宗商品和通貨膨脹在世界各地一直都是一起變動的。

例如,許多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1929年的崩盤是美國的事件。但在【圖表29】中,你會看到這是一場始於歐洲的全球性崩盤。如果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且有關注歐洲市場的美國投資者,在1929年時,他們就會獲得災難即將降臨的預警。事實上,1929至1932年的崩潰太令人迷惑了,有太多的錯誤訊息和謬論到處傳播,這值得我們用幾個圖表專門來澄清這場災難性下挫的原由,其不尋常之處主要在於它的規模,而不是在於你需要掌握哪些跡象才能避免遭受打擊。

可怕的是,1928至1929年的股市與1986至1987年的股市過於神似。這兩個市場不僅在價格上漲和本益比方面看起來很相似(請見圖表27),而且這兩個時期都出現了類似的併購熱潮(請見圖表21和30)。

投資經驗的教訓

在我十五年的職業投資生涯中,我學到了很多慘痛的教訓。其中之一就是要避開首次公開發行(IPO)。公司上市是對公司和既有股東有利的時候,而不是在對你有利的時候。這是公司透過發行新股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而且公司只會在資金便宜的情況下才會這樣做。IPO的賣點是它們的火爆和性感之處。它們通常會被歸類為高風險成長股,但所有被歸類為成長股的股票其實都是高風險的。

我為《富比士》撰寫「成長股」專欄已經有好幾年了,我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你:任何大多數人認為是「成長股」的股票,都已經太受市場歡迎,已不值得購買了。只有當大多數人認為一檔股票根本沒有潛力時,它才具有真正的潛力。然後,當投資者後來看到它確實具有潛力時,他們會感到驚訝,隨著受歡迎程度的提高,股價也會上漲。如果一檔股票已經非常受歡迎,就像它們被重新歸類為「成長型股票」時的情況一樣,即使銷售和獲利增長令人興奮,它們也只能達到市場預期而無法超出預期。如果一家熱門公司的業績不盡如人意,人們就會感到失望,股票也會變成一隻真正的落水狗。

為了證明這一點,請看看【圖表18】,你會看到一個公認是最好的成長型股票指數大大落後於市場表現。諷刺的是,你可以反過來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股票何時便宜。所謂成長型股票的指數通常比整體股市的本益比高得多。當它們的本益比與整體市場差不多時,你就知道市場對成長型股票並不怎麼看好。當人們不願為其成長形象買單時,樂觀的氛圍就很低落,這幾乎是買進所有股票的大好時機,無論你是否以投資成長型股票為導向。相反的,當成長型股票的平均本益比達到整體市場本益比的175%時,代表投資者過於熱衷於投資成長型股票,最終會導致整體股價過高,此時你就該跟股票說「再見」了。

本書第一部分的圖表還包含了其他很好的經驗教訓。你會發現新聞對股市的影響比大多數人所想像的要小得多。正如你會看到的那樣,華爾街的節奏比頭版上勁道最強的新聞還要強勁許多。你會瞭解到,根據對經濟走向的評估來預測股市是不可能的,但股市卻能對經濟衰退做出很好的預測。這就是我不喜歡「特別股」的原因。第一個稱這些股票為「特別」股的人肯定沒有看過其財務成果的長期圖表。你會知道,從歷史上來看,牛市的平均時間約為三年,而熊市的平均時間則是接近兩年。平均而言,這些泡沫每個月不多不少的損失約為2%。你會從一個容易記住的視覺角度看到這一切。

新舊對比

你還會看到一些真正的古董圖表,並瞭解到所有這些瘋狂的華爾街之舞早在華爾街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你會看到英格蘭銀行的股價從1732到1846年是如何波動的。你也會看到我最喜歡的金融故事,也就是「南海泡沫」。你可能已經聽說過了,但你從未見過真實呈現這種現象的圖表。

我要講的故事會很簡短,所以沒有篇幅提到「1720年金融興衰周期的國際本質」這些有趣的話。金融史學者經常會重述約翰.勞(John Law)的法國密西西比泡沫的類似傳奇事件,但歷史學家似乎很少會注意到的是,這兩個大規模且強大的投機周期,多年來在英國和法國並肩建立,然後在1720年7月在英吉利海峽的兩側相繼達到高潮並且破滅。此一巧合似乎清楚地證明,早在大多數當代觀察人士認為股票交易出現之前,半全球化的金融世界就已經存在了。

從更現代的角度來看,你可以一眼看到從1790年開始為期一百九十年的美國股票價格。但你也會看到十九世紀中期鐵路繁榮至蕭條周期的詳細狀況、1907年的傳奇性大恐慌、富人恐慌,每一個事件都能帶給我們教訓。

這部分的最終一個可視化(圖表39)是其中最強大的。它展現了複利的力量,以及複利如何使所有人擺脫財務上的憂慮。要成為生活舒適的富人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容易得多,但人們卻並不易理解這一點。你需要做的就是在年輕時存一點錢,然後投資於比平均水準好一點的東西,比如購買優於股市整體表現的股票。

股票市場是非常棘手的,它是世界上最難對付的領域之一,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寫這樣的書來解釋它的原因。然而,它的陰謀詭計並不複雜。如果你吸取了這部分可視化的經驗教訓,那麼即便你不知道華爾街之所以成為舞廳的原因,或者即便無法掌握所有的舞步,但你也能掌握比那些要跟你競爭的投資者所該知道的更多事——你會擁有遠見,這是大多數人只有透過多年的經驗才能獲得的;有些人則根本就不曾擁有… 閱讀完整內容
華爾街的華爾滋:影響近代股市多空轉折最重要的90張圖表

本文摘錄自‎

華爾街的華爾滋:影響近代股市多空轉折最重要的90張圖表

肯恩‧費雪

由 大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