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印象深刻的說話技巧


1 準備內容前,先思考「說的順序」

在「序章」中,我提到只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就可以避免陷入「壞的緊張」。無論做什麼事其實都一樣,要是沒有準備,就無法開始。例如想要從事運動,也必須先鍛鍊基礎體力,在比賽前更必須調整體能。

想在人前充滿自信地說話也是一樣,假如在完全沒準備的狀態下,就連靠「說話」吃飯的播報員,也很難說得好。甚至可以說,愈是專家,就愈應該用心準備、需要每天不斷地練習。

主題和順序,都會影響「表達的力道」

各位是否曾在撰寫「講稿」的時候遇到瓶頸?就算寫好了講稿,也可能對這份講稿沒有自信、擔心講稿會不會無趣或是太普通,又或許是對自己的口才沒有信心,或是想把講稿寫得更具有獨創性等等。在撰寫講稿之前,本來就要先決定「要說些什麼」。

決定主題後,下一步就是思考要如何「烹調」內容,使它變得充實。在烹飪的時候,首先需要的就是材料。而在蒐集材料時,有時可能不只是在網路上找資料,也需要直接採訪相關人員。除此之外,有時也必須思考讓內容聽來更有趣的表達順序。

一旦著手準備,就會有怎麼也準備不完、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感覺,但是從尋找主題、選擇主題、思考結構、撰寫講稿、區分必須背起來和不需要背起來的部分,甚至是表達方式,其實都有重點和訣竅。

在本章中我將為各位介紹,當臨時「必須在人前說話」,沒有時間又無法提前寫好講稿的狀況下,可以用最少的準備,以最低的標準度過難關的技巧。如果像播報員這類被定位為「能言善道」的專業人士,除了必須要有本章說明的知識之外,更應該具備面臨地震、重大刑案等各種突發狀況時立即報導新聞的能力,隨時做好上場的準備。我會在第五章說明,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花一些工夫,就能訓練這樣的能力。

在人前說話時,最重要的就是先清楚地掌握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場合」。在任職於NHK的廣播中心時,某次我參加了一場企畫會議,討論下次報導的主題。當我被要求說明自己的企畫時,我便照本宣科地念出從企畫書中整理出的要點,卻遭到主管嚴厲地斥責。

「如果只是念念企畫重點,我只要看你寫的企畫書就知道了!企畫的內容是什麼?你自己的想法又是什麼?為什麼你認為這個主題值得做成節目?你不說明這些,我怎麼會知道呢?」

在主管的震怒下,現場陷入一片寂靜。最後多虧了前輩幫我說話,會議才順利結束。當時的我,錯把企畫會議當成了一個「單純報告的場合」,而這明明是個必須對同事和主管說明自己的企畫、也就是必須好好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於是我深深地反省,原來自己不但沒有認真思考「現在是什麼場合」,更欠缺了「想要表達自己」的欲望。

別讓脫口而出的「一個字」,搞砸重要機會

播報員在採訪或與人對談時,就算受訪者是小孩子,也一樣會加上「請」。除了在播報時一定會避免使用播報時的禁用語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儘量使用有禮貌的措辭。

因為在遇到突發狀況時,人就會不自覺地展露出自己「平常的一面」。由於那是一種下意識的反射,因此很難控制。例如,假設我們正在聽一位企業老闆演講。當他演講到一半時,手中的講稿突然散落一地,而就在那一瞬間,我們聽到麥克風傳來一句「靠!」在台下的聽眾會怎麼想呢?

光是這麼一個字,這位講者的內容就算再豐富,也會因此打了折扣,我們最常說錯話的時候,就是在必須在人前發言的緊張狀態下,又發生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時。因為這時的注意力都放在突發狀況上,而一不小心就脫口而出了「絕對不該在人前說出口的話」。

這個問題,事實上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從平常就要儘量注意自己的遣詞用字,避免使用不得體的詞彙。「我們對人的觀感,有九成取決於第一印象」,而一個人的遣詞用字當然也包含在內。

在重要的面試或演講場合中,我們絕對不會希望一個「不小心脫口而出」的字眼,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此外,有時雖然想要表現出親和力,卻反而讓對方感到不舒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誰都要使用「請」,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2 怕冷場?先搞清楚「聽眾背景」

開口之前,先仔細思考自己是在「什麼樣的場合」說話。假如用平常慣用的用語或態度說話,那麼就可能會犯下前面所說的錯誤。「清楚自己的立場」,換句話說,也就是必須懂得「觀察現場的氣氛」。

在什麼樣的場合,以什麼樣的立場說話才恰當,只要確實掌握這一點,就沒有問題了。假設同事們一起替自己舉辦了一場送別會,最後,大家希望你說幾句話。在這種場合中,由於自己就是主角,因此可以照自己的意思講話無妨,也就是說,當主角是「自己」時,就比較容易掌握「該說什麼」。

那麼,當我們必須在客戶面前說明產品的特性、或是必須在學校的親子座談會中發言,又或是必須在素昧平生的人們面前說話時,該注意些什麼?首先,各位要先搞清楚「發話對象」是誰。

和自己無關的事情,當然沒興趣聽

假如是要進行產品的簡報,聽眾就是「主管」或「客戶的高階主管」;假如是學校的座談會,「晚輩」、「學生」或「孩子們」就是聽眾。另外,我們還必須發揮想像力,推測對方「想聽些什麼」,這時就必須思考,聽眾是什麼樣的人?男女的比例是多少?年齡層大約分布在幾歲之間?

對著想知道如何育兒的媽媽們,說明「推銷業務」的方法,根本就沒有意義;對著還沒結婚的年輕女性,說明上班族婦女邊工作邊帶孩子有多麼辛苦,對方也不會感同身受。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想像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除此之外也要假想,倘若今天自己是聽眾,聽完這番話之後,真的有辦法實踐嗎?這些話真的足以當作參考嗎?能讓我印象深刻嗎?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再去思考這個場合中說話的口吻,應該要莊重嚴肅,或是稍微輕鬆詼諧也無妨。

每段談話和關係,都始於簡單的「背景介紹」

這就是「掌握聽眾的注意力」,不過,有一種場合是無法馬上掌握聽眾究竟想聽什麼,那就是「自我介紹」。互不相識,也不知道對方感興趣、想要聽的是什麼,但總之「必須先開口」,好讓對方多了解自己一些。

具體來說,就是在剛入學或剛到職時,在同學或同事面前的自我介紹,或是在小孩的學校第一次參加家長座談會、或在文化中心參加講座等場合。

我現在舉辦的講座,每一場的人數大約為十人左右,學員有學生、社會人士等,涵蓋各種行業和年齡層。在第一次上課時,我都會請學員們自我介紹,而學員們所說的,其實就是自己的「背景介紹」。若是學生,在第一次自我介紹時,內容多為就讀幾年級和主修科目;若是社會人士,則是自己的業種和職別,以及來上課的理由。

這樣一來,不管老師還是學員,都能大致掌握未來將齊聚一堂、共同學習的同伴背景。而在這樣的場合中,無論是學生或社會人士,在一開始交談時,都會使用「請」和「您」,因為這時每個人都還在試探彼此的關係,尚未確認「自己的立場」。

而一起上課一段時間後,大家慢慢明白彼此的個性和對課程的態度,也就能漸漸掌握對方的喜好、興趣,進一步掌握談話時的主題和方向了。 閱讀完整內容
面對一億人也不怕的33個說話技巧

本文摘錄自‎

面對一億人也不怕的33個說話技巧

石川光太郎

由 采實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