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即逝,我的焦慮如何安放?


探索追逐抗議者的內在狀態

伴侶吵架時,有的人討厭另一半如同機關槍般劈哩啪啦地碎念;有的人不喜歡另一半在彼此很激動時,討論剛剛發生的衝突;有的人無法忍受另一半答應了,卻沒有做到:有的人痛恨爭執時,另一半不斷翻舊帳,如同要找到一個過去的證據,來坐實自己的罪過。

人們似乎都有自己在關係中經常出現的樣貌,也都有特別不喜歡對方做出的反應。若是遇到了,不耐煩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於是不斷設法改變對方,或希望對方用自己想要的方式來互動,卻也在狀況不如己意時感到失望。

「我不希望跟他說話時,他連看都不看我,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關係中連尊重都沒有了嗎?好像跟我講話是在應付我一樣。」對方的反應會勾起人們對感情的不安和警覺,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愛好像不一樣了。此時,焦慮感就竄出了頭。

在我的諮商臨床實務中,若是當事人來找我討論親密關係的議題,約有七、八成都與關係的焦慮感有關。因此,我希望從這個角度開始,與大家分享諮商中針對處在焦慮狀態者的一些觀察。

在這一節中,可能會發現自己好像符合「追逐抗議者」(就依附類型而言,也稱焦慮依附,後以追逐抗議者統稱)的一些特徵,也可能找到跟自己很像的行為模式。看到這些相似之處,就能知道有許多人其實跟自己一樣,可以不那麼孤單。倘若有些特徵並非完全符合,也不用擔心,透過覺察,可以看見自己和伴侶的互動樣貌,藉此找到屬於自己的關係解方。

在這些文字中,也可能看到生命中重要的人──可能是現在的伴侶、過去的伴侶、父母、朋友──的行為反應或狀態,發現誰可能屬於追逐抗議的一方,更熟悉這個概念,也能用以理解對方。

不妨先透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瞭解「追逐抗議者」可能出現的樣貌。

那些得在關係中保持警覺的種種線索

「如果不愛之後可以不用這麼痛苦,那我好想收回對他的愛。愛著他的後面這段日子,我不知道哭了多少回、失望了多少次,但我從他的反應和眼神裡,只看到漠然。」

還記得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欣怡眼眶泛淚,神情落寞地訴說著與另一半的關係和心裡的難受。最近半年,她經常因男友反應不夠熱烈而感到焦慮,覺得男友好像不再這麼喜歡自己。互動中的種種跡象,讓欣怡覺得他好像不一樣了。

清秀的欣怡是個大學生,與男友交往至今剛滿三年。初期,兩人會一起規畫假期,不管到哪兒幾乎都是兩人一起。這時的欣怡很幸福,能感受到自己被所愛的人好好愛著。

遺憾的是,這樣甜蜜而穩定的關係持續不到一年。

原來,由於兩人不是在同一個縣市生活。交往一年後,男友因為年末有許多業務需要收尾,加班成為日常。他告訴欣怡,有時周末不想特地北上,想要有多一點的休息時間。這個轉變讓欣怡很沮喪。上課忙碌之餘,周末是她每周期待的相處時光。

「我知道他忙,所以他上班的時候,我也克制自己想他的衝動,盡量不打擾,讓他可以好好完成工作。他卻沒有因為這樣,知道我有多體諒和尊重他,在其他時間多陪我一點。」

「這讓妳有點生氣,覺得自己的體諒好像沒有被看見、好像他工作忙碌之餘就沒有心思再陪妳。」我說。

欣怡點了點頭。

讓情況加劇的是,不只周末的固定約會改變了,下班後男友也開始不再每天陪自己講電話講到睡著,也偶爾忘記說晚安便就寢。這對欣怡來說,是關係有所變化的警訊。

「他明明知道我對現在的關係很不滿意、對他的反應很失望和難過,為什麼可以這樣把我放在一邊不管、不顧?難道我就這麼不堪,要被他這樣冷漠對待嗎?」

這時候的男友在欣怡眼中,一點都不是在她傷心難過時會安慰自己、陪伴自己的另一半,而是使她心情低落、痛苦萬分的兇手。男友在關係中的態度轉變和不耐煩,讓她感覺到關係發生變化。眼前曾經可以耐著性子溝通和關心自己的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煩躁和懶得解釋。

因此,她開始不明白對方怎麼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是不是對方不再愛自己了?對關係的不確定感也跟著提升,也覺得原本穩定的關係和男友對自己的關注力,被工作和其他人所分走,甚至是占據了。

關係的變化和不確定感,都將成為欣怡的刺激源,進而引發自己陷入擔心關係出狀況的思考中。

當關係出現變化或感受到威脅時,便是關係的刺激源。這個刺激源會帶給我們感受,也會連帶要我們如何解讀這件事情。

男友的反應,造成欣怡內心的焦慮、擔心和害怕,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哪裡做得不好,或是對方有沒有隱瞞自己什麼祕密。


一旦有所感受、有所解讀,接下來便可能出現一系列的行為反應,來避免真正出現使自己最害怕的情況。令人可惜的是,這些行動經常不適當,也無法改善關係;有時甚至不只無效,還會反過來對關係造成更多傷害與破壞。

被焦慮吞噬,讓欣怡對眼前的另一半感到陌生,並將男友的反應理解為忽視和冷漠。慢慢地,欣怡逐漸忍受不了男友無視她的不滿,開始表達更多的抱怨和憤怒,甚至要求對方做些事情來讓她安心。欣怡也開始詢問男友最近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有這麼多轉變。工作忙碌、疲憊,都被欣怡視為推託的藉口。欣怡用盡一切方法,就是希望可以重新恢復過去的關係。

當我聽到她所採取的方法,似乎也能明白為何男友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與她相處。

「當妳開始覺得關係不如以往熱絡,妳都怎麼辦啊?」我問。

「我會直接跟他說啊!」

「妳會直接讓他知道妳的不滿。那他的反應呢?他會怎麼回應?」

「他就會跟我說:『好啦,我知道了!』可是也沒有什麼改變啊!好像我講的話他就當耳邊風,聽的時候敷衍,然後聽過就算了!」

「我想這似乎讓妳很不好受,覺得被敷衍,那這時候妳會怎麼處理這件事呢?」

「我們會吵起來,而且有時候很激烈。我偶爾會氣到失去理智,也怪他到底為什麼可以這麼不在乎。」

「那這樣的衝突後來會怎麼結束?」

「我們會達成協議,比如我要他起床時跟我說一聲、到公司時也讓我知道、下班後不要跟其他人出去應酬。我希望他能讓我安心,不要一直做出很多讓我懷疑的行為。」

我想藉由這段對話,評估和瞭解這對伴侶在面對衝突時是如何處理和互動的。以我在伴侶諮商的經驗,我猜這並不是「協議」,很大的可能性是欣怡單方面的要求。

每次衝突之後,男友為了安撫欣怡的情緒,就會妥協、配合她的一些要求和規定。若不如此,兩人便會有沒完沒了地吵下去。

「難道我這樣做很過分嗎?他都沒有想想,這段時間他變得有多麼疏離和冷漠,好像不再讓我知道他的事情,他也不在乎我的事情。」欣怡激動地說。

「他的變化讓妳好不安,而妳用盡各種方法想要找回他對妳的關心,還有你們曾經的感覺,是嗎?」

「對啊!」

「可是我好像也聽到,他的承諾和安撫很難讓妳真的安心或滿意。」

欣怡緩緩低下頭,沉默了許久。

面對關係的變化和不確定感,欣怡用自己想到和習慣的方式,來爭取對方的在乎與重視。所以當她一方面感受到男友的疏離,就反映出自己的不滿、抗議對方的行為;另一方面在覺得被敷衍時,更激烈地抗議,從而爭取對方的安慰和保證,讓自己藉由對方的反應來感覺到「好,現在關係應該安全、沒問題了」。

可是,欣怡用來找回關係的方式是,當男方想要跟許久不見的朋友和同事吃飯,也需要經過欣怡的批准,甚至期待對方帶她一起去;聚餐中如果有女性在場,這個局便不准男友參加;當男方參加朋友的聚會沒有邀請她一起,就開始想著他們是不是在聚會中講自己的壞話,然後不斷用訊息要求對方回電或馬上回家,否則就要跟對方分手。

很顯然地,欣怡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舉動,正一步步將對方越推越遠,並且讓關係卡進一個死胡同裡。

「我聽到妳好努力想要挽回關係。能不能幫我瞭解,在妳的經驗和觀察裡,這些方法,比如限制、要求、催促、威脅,有在關係裡發揮作用嗎?」我問。

欣怡嘆了一口氣後說:「一開始好像有,他會聽我說然後配合,但持續一段時間後他就做不到了。他又會找很多理由說自己最近很忙,需要時間休息、想要一個人靜靜。」

「這是妳不能接受的,於是妳好用力地想要把他抓回關係中,正視妳所在意的事、重視妳的感受。這時候,妳甚至不惜冒著發生衝突的風險,也要他給妳個交代。」我說。

「好用力」是欣怡在這段關係裡的責任。關係發生變化,會想瞭解情況是再尋常不過的動作,然而那個「過度用力」,便是摧毀關係的一把利刃,也是追逐抗議者容易陷入的盲點。

這時候需要提醒自己,將焦點稍微放回自己身上,明白在爭取關係安全感的同時,如何因焦慮造成的過度用力,逐漸失去這段關係。

「那麼一開始有用的方法,後來怎麼了?為什麼妳出現在諮商室裡跟我一起討論關係問題?」我好奇看似有效的方法,之後為什麼失去功效?

焦慮與不信任,親手摧毀辛苦維護的關係

男友的配合並沒有持續太久,而欣怡因為覺得自己似乎無法「真正」得到男友的關心,更加倍施壓,出現更強烈爭取關注的行為。

後來,男友便因為欣怡的沒安全感不斷被限制。他發現不管自己用什麼方式想讓欣怡安心、多麼努力嘗試安撫,總會被挑出錯誤又被指責。「不論怎麼做都無法達到對方期待」的心情油然而生,沒有一刻可以停下這樣的循環,這段關係充斥著不滿、批判、指責與否定。當男友因為出差提早下班,想北上找欣怡時,卻換來對方一句:「你為什麼不能提早跟我說?我不是告訴你,要來的話要提早讓我知道嗎?」

男友本來以為努力空出時間陪伴,可以獲得欣怡的認可和感動,卻換來一個讓自己覺得莫名其妙的回應。

於是男友不想再隨之起舞,也表達自己的期待,以及他們的關係多麼需要調整。他如同快窒息般,努力掙脫著這雙掐著自己脖子多時的手。

這時欣怡所感受到的,是被另一半的情感忽視,同時也被自己的想像和恐懼吞噬。她恐慌無助,更焦慮和害怕失去對方。

對關係的過度敏感,會放大對情感變化的感受,並且容易對於關係「不再一樣」的訊息非常不安。有時候過度的焦慮,會讓人變成如同餵不飽的大胃王,不管對方做出什麼反應、餵食什麼,可能都不會有滿意的一天,總能在一些小地方挑到毛病,因而再次喚起內心的不安。

每個人在關係中不安時,表現出來的樣貌也都不一樣。想像有一群人在登山時迷路,大家陷入焦慮和緊張的狀態時,人人的反應和想到的解決方式也可能大相逕庭。有人可能會原地崩潰或哭喊、有人可能拿出地圖來看、有人可能透過指南針或北極星定位、有人可能選擇駐地紮營等待救援。這些,都是遇到危險時的不同處理方式。在關係遇到危機時,就如同遇到危險一樣,會展現不同的求生方式。

那麼,進一步來看看,追逐抗議者在出現不安的感受時,經常用什麼策略來找回關係的安全感吧… 閱讀完整內容
越愛越痛?我們的關係出了什麼錯?:重新檢視依附關係難題

本文摘錄自‎

越愛越痛?我們的關係出了什麼錯?:重新檢視依附關係難題

石瀝新

由 今周刊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