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步的感覺」健走看不出效果?

「心裡明白最好要做運動,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如果你是這種人,最簡單的入門運動就是健走。

運動首重持之以恆,但是在身體尚未習慣時,便挑戰高強度的運動,身體會受傷,或是覺得難受,因此容易心生放棄的念頭。

由此看來,我認為健走是十分適合讓人養成習慣的入門運動。
「運動強度」愈低,走再久也看不出效果!

但是,某些健走方式並無法增加活動量,導致即使花了時間仍看不出理想中的效果,所以要特別留意。

每次我在公園跑步時,經常遇到許多人在健走,這時候就會有股衝動,「想去建議他們怎麼走才對」。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健走方式都有問題,普遍來說,那就是運動強度太低了。

尤其是中高年人士,明顯可見他們容易駝著背且低著頭,小步小步地走著。我也經常看到他們會幾個人湊在一起聊天,走路的速度和購物或散步時無異。用這種方式走路的話,很遺憾地,不管你走上幾年,幾乎無法達到做運動的效果。

不管哪種運動,想要獲得燃燒脂肪,提升耐力的效果時,「強度」必須達到某種程度才行。以健走為例,務必捨棄類似「散步」的方式在健走,將觀念扭轉過來。

一開始別在意運動方式,應找出穩定的姿勢

另一方面,在三十幾歲至四十幾歲,健康意識高漲的這群人中,也會見到努力挺直後背,加快腳步健走的人。這麼做的話,健走的強度多少會提升,但是以運動方式的角度來看,也很難說他完全沒有錯。

後背挺直,乍看之下感覺姿勢很正確,但是刻意將後背挺直,代表平時後背部分及體幹部分的肌力衰弱,無法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可能經常呈現駝背的姿勢。
當這些人努力將後背挺直後,支撐脊椎的肌肉就會額外使力,過沒多久便會疲累不堪,以致於最後步行時間及距離會縮短,速度會往下掉,因此看不出預期中的運動效果。

成人的頭部,無論男女都有五至六公斤重,再加上內臟及骨骼的重量,上半身的重量可是不容小覷。

開始健走時,盡可能將門檻放得愈低愈好,因此一開始無須勉強挺直後背,請以輕鬆的姿勢開始做起。就算這時候的姿勢不正確,那也無所謂,反正先從這樣的走路方式繼續健走下去。接下來,身體自然就會以最穩定的姿勢定型下來,健走時也會變得輕鬆又愉快。

最後當你感覺到某些變化,例如身體變輕盈,能夠長距離健走後,再當作進階到下一階段,設法改善成更具效果的健走方式,或運動強度即可。
增加距離、時間及步數,並不等於「強度提升」

想靠健走擺脫脂肪、增強體力時,必須有一種觀念,將健走定位成一種「運動」。一般來說,會投入健走運動的人,通常會以「時間」為指標,例如「今天也要健走三小時」、「每天都要健走一小時」等等。或是利用計步器及手機軟體等工具測量「步數」,可能還會嘟囔著「我今天走了一萬步」之類的。這類指標簡單明暸,容易獲得成就感,但是並不一定能以此測量出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簡單來說就是表示這種運動達到「多吃力」的程度。好比健走時步幅愈大,且速度愈快,或是地面傾斜角度大,使用到多塊肌肉,運動強度就會升高。

加大步幅(stride),是提升健走運動強度最基礎的一環,另外還須留意盡可能將臉抬高,擴大視野,看著遠方。

臉朝下,只盯著腳邊看的姿勢,如同前文所述,像「中高年人士小步小步地走著」,步幅肯定比較小。

如能抬起頭,將視線投向遠方,維持廣濶視野的話,後背不需要用力,就會自然挺直。用這種姿勢,並留意將步幅放大後,步行速度自然會加快。

只是,過於在意將腳往前跨出去的話,身體容易向後傾,一旦身體往後傾,步幅便大不起來,而且速度也無法加快。因此擴大步幅時,與其將腳往前跨出去,倒不如提醒自己用後腳蹬地即可,這樣就能呈現稍微前傾的姿勢,精神奕奕地進行健走運動了。

想知道自己用哪一種姿勢在走路,可以和別人一起走路請對方觀察一下,如果是在街上,也能照照建築物的玻璃窗,或是展示櫥窗來確認自己的姿勢,甚至可用手機拍成影片。

如此一來,有些人便會發現,自己居然會駝背,或是其實自己是腹部突出腰部後仰著在走路,和自己想像中的姿勢有著天差地別。

閱讀完整內容
醫生說「請你運動!」時

本文摘錄自‎

醫生說「請你運動!」時

中野‧詹姆士‧修一, 田畑尚吾

由 方舟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