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彈筆記法要帶你前往的目的地
「防彈筆記法」,是一套可以改變我們生產力的筆記方法。
如果你之前常常寫筆記,但就算換了再厲害的筆記工具依然無法有效完成目標任務,就算學習了很多筆記方法依然無法感受到巨大的效能效率提升,甚至很容易變成只是花很多時間在寫出漂亮筆記,或是花更多時間在整理筆記資料(或是想不清楚如何整理好筆記資料),結果真正要用來執行要事的時間反而沒有了。
如果你之前不常寫筆記,但常常意識到自己做事情很容易漏東漏西。或者發現自己的工作流程一團混亂,不只是搞不清楚輕重緩急,而是往往面對要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的時刻就頭昏腦脹。也可能你常常覺得自己缺乏靈感,就算不寫文章,但要做報告時也是一個點子、想法都擠不出來。
於是在這些困境中,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生產力卡在某一個瓶頸,而那些混亂的工作流程、層出不窮的事務,加上誤以為自己沒有想法的腦袋,讓自己似乎永遠只能得過且過,總是處在焦慮挫折中讓事情不夠滿意的完成。
「防彈筆記法」,可以克服這些生產力困境。
針對已經很熱愛寫筆記,或是研究許多筆記工具與技巧的朋友,「防彈筆記法」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完整的、內在的、能動的流程,這套流程從要捕捉什麼東西到筆記,以及如何消化這些雜訊開始,在筆記如何幫助我們完成任務後,開始一個可以持續最佳化的內在循環鍛鍊,並且可以幫助我們在應付未來新的任務時變得更加游刃有餘。這個「內在循環系統」是防彈筆記法與眾不同之處,他不是那種完成任務後就丟棄的筆記,也不是那種會累積一大堆以後根本不會拿出來看的筆記,也不是那種會讓你覺得寫了愈多只是被愈多事情追著跑的筆記。「防彈筆記法」就像是打造一個更健康的身體內在系統,強化我們的心肺能力、肌耐力、健康數值,而不是一直被外在的不健康習慣消耗,因為當我們的內在系統變得強健,反而能夠更輕鬆的應付各種外在的挑戰。
針對原本沒有很正式的寫筆記習慣,或者工作、生活系統本身也很不穩定的朋友,「防彈筆記法」可以用最簡單、最精準的方式,讓你上手一套「保護自己」的流程。他就像寫最輕鬆的筆記一樣簡單,但是透過我設計的防彈步驟,你就可以用「累積」、「修改」、「逐步更新」的方式(而非要從頭打造),把那些混亂的工作流程變成清楚的下一步,把那些臨時意外的事件變成為我創造價值的目標,把那些累積多了反而帶來壓力的資料變成我真正可用的知識。混亂的工作、臨時的意外、爆炸的資訊,這些就像是現代社會射向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子彈,為了不要被射成馬蜂窩,為了能夠做出真正有效的反擊,我們需要先打造自己的防彈系統,而這可以從寫出防彈筆記開始。
「防彈筆記法」,也要透過建構自己的記憶,創造人生的多元性,並利用系統保護好自己,讓我們更容易進入專注心流、安心穩定的狀態。
如果你在工作上的事務已經可以順利處理,但希望能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不只是完成工作,而是創造可以幫助更多人、獲得更多收益的工作成果。如果你在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中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習慣,但還是希望讓自己每一段的時間利用都能成為值得回憶的故事,讓自己在生活當中有著更多讓人期盼的追求。並且在這些多樣化的目標推進過程中,可以自在切換不同的狀態,隨時都能更輕易的投入當下,在難免遇到挫折失敗時還是能有自信等待、潛沉、重新出發。那麼「防彈筆記法」最終要達到的就是為我們建構可以創造多元而豐富記憶的第二大腦,並在這樣的系統中幫助我們透過筆記做出更好的決策選擇,無論是我們正在成功路上,或是在挫折關卡中。
這本書,要邀請想要讓自己的筆記系統真正成為生產力系統的朋友,想要讓自己寫出來的筆記真正成為推進目標筆記的朋友,想要讓自己用最少時間寫出最能解決問題筆記的朋友,想要改變混亂工作流程的朋友,想要讓腦中自己的想法真正為我所用的朋友,以及想要自我成長、持續改變,但又能減少焦慮、穩定前行的朋友,展開一段「防彈筆記法」的旅程。
在這段旅程中,我會透過自己實踐十多年,上萬則持續更新的筆記單位(不包含那些被刪除、取代的筆記)的經驗,以及對於無數筆記方法、工具的研究學習,還有600多堂生產力課程、20000多名學員中的關鍵案例,在這些過程中(這個過程就像是防彈筆記法所要強調的循環流程)不斷精煉、去蕪存菁後,跟大家分享:
◎如何掌握防彈筆記與生產力的本質原則。
◎如何透過防彈筆記去活化各種生產力技巧與工具。
◎以及防彈筆記在各種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實際應用。
我利用防彈筆記法完成的事
在斜槓這個關鍵字還沒開始流行之前,我就是一個同時擁有正職工作(出版社的苦命編輯)、自媒體經營(電腦玩物上的創作)、企業講師(各種時間管理、筆記術、數位工具課程)三重主要身分的斜槓工作者,並且在這超過15年以來的時間裡,我都同時兼顧這三個身分的自我管理,幫台灣許多優秀的作者製作出暢銷的書籍,在自己的部落格中獲得大量的讀者回饋與點閱,每年的企業課程數量都不斷創新高。
我也非常小心翼翼的保護好自己的家庭時間、私人時間,看重也很用心的經營與家人、孩子之間彼此成長的故事,更沒有忘記需要讓自己擁有一些零利害關係的休閒興趣,以及很多時候我也會想和老婆一起追劇、打電動。
在這樣的過程中,為我的斜槓創造時間,幫我保護好這些同時並進的需求、需要與想望的,就是「防彈筆記」。
打開筆記、撰寫筆記,在筆記中確認我的下一步行動,利用筆記系統幫助我向過去的自己取經,為現在的自己做好決策,為未來的自己累積目標、任務的新進度,這是我每天、每時、每刻的習慣。
工作中的幫助
每天在工作中,會接收到許多客戶、老闆、同事的任務交辦、資料交付,我讓自己臨危不亂,足以應付這些瑣事、意外的方法,就是把這些雜訊轉化成防彈筆記,變成自己專屬的一套清晰、不遺漏的工作流程。我也利用防彈筆記去節省自己完成這些事情的時間,因為透過筆記記住關鍵步驟與資訊,防止自己再次犯錯、避免花很多時間找資料、減少在混亂中迷航,其實就是最有效意的節省時間方法。
其中有個例子是,在十幾年以上的職場工作經驗中,我累積了數百則的「行政任務筆記」,這些筆記是我在工作上常常重複要做的任務,也可能是偶爾會出現的意外解決辦法,有些是曾經做過但不確定什麼時候會需要再做一次的事件。他們以不混亂的獨立任務單位筆記,存放在我的防彈筆記系統中,每個任務單位包含了當時做這個任務的最佳行動流程,也包含了完成這個任務所需要的資料文件,更儲存了執行這個任務過程的某些關鍵經驗。
這些「行政任務筆記」每天都在我的工作流程中發揮作用。當我要處理一個行政手續時,我搜尋呼叫出這些筆記,於是可以正確無誤地採取行動完成任務。當有時臨時被交付一個任務,但我先問自己「這個任務」做過嗎?如果做過,我只要呼叫出之前的任務筆記,就可以更節省時間的把這個任務完成。
於是我發現自己處理這些雜事的過程比別人更輕鬆、更快速、更正確,我也發現自己更不害怕那些臨時插入的意外、雜事,因為絕大多數他們都曾經發生過,我只要搜尋自己的防彈筆記系統,裡面總會有一則筆記、一個記憶、一個關鍵經驗、一份清楚的行動步驟與資料,讓我無壓的、正確的、最快速的解決掉這件事情。
而這些多出來的時間,正是我可以同時推進自己的斜槓、目標的時間,這就是「防彈筆記法」可以為我們帶來的確實幫助。
生活中的幫助
每一天會有很多生活中的事件、煩惱,可能是關於自己是不是花太多時間在上網而沒有好好利用休閒時間,或是忙碌的自己已經感覺到壓力、空虛而意識到需要有效的休息。還是跟生活中的家人有關,需要花時間陪伴孩子,過程中面對的各種相處、成長、生活習慣問題,以及需要去做的大大小小瑣事。這些看似只是待辦清單的雜亂事務,如果我們用「生活中要處理的雜事」來看待他們,那就永遠只是必須打勾的雜事而已。但如果我們透過防彈筆記,把他們當作「生活中可以持續成長的目標」來看待,那就能讓這些看似雜亂的事情反而變成機會,使自己生活更充實、時間更滿足,建構一個更有自信的自己。
這是我用「防彈筆記」取代那種雜事待辦清單的原因。
例如我會以目標、任務為單位來撰寫孩子的成長日記,這五年多的時間中我累積了超過100則這樣的成長日記,不過這樣的成長日記不是以日期為單位,而是以某個要解決的問題、某個要養成的習慣、某種新的興趣為單位。這類筆記的撰寫過程會像下面這樣:一開始我發現孩子開始喜歡畫畫,於是我先寫下第一則關於孩子第一幅畫作的日記,而當下一次孩子又有興趣畫出新的內容時,我開始回到第一則孩子畫畫的日記中補充內容,於是,慢慢的一則關於孩子畫畫這個興趣的筆記逐漸累積(只有一則,不是用日期來切碎,而是以興趣為單位去累積)。
累積到一段時間,我開始覺得孩子好像對畫畫有興趣,似乎特別喜歡畫恐龍,於是我在這則畫畫興趣筆記中寫下一些微型目標,例如下次跟孩子一起畫出一張恐龍樂園圖、下次跟孩子一起練習幫恐龍著色。於是這則一開始的興趣日記,慢慢演化成一則有目標、有行動的興趣筆記。
等到下一次生活中遇到空檔,大家不知道要做什麼時,我開始打開自己的防彈筆記系統,索引這些累積下來的生活興趣筆記,然後從筆記中看到之前寫下的目標與行動,於是我提議說:「孩子,讓我們來試試看一起畫出一個恐龍樂園如何?」如果孩子贊同這個提議,那麼在這一次的任務完成後,我就可以把這次畫出來的成果累積到筆記中,並勾選筆記內的那一條行動,連帶想想看那下一次可以做什麼行動繼續挑戰、提升這個興趣。
透過這樣累積、演化出來的生活問題解決筆記、興趣目標筆記、習慣養成筆記,在我的防彈筆記系統中也有數百則以上的數量(包含我自己的、我與孩子的、我與老婆的、我與家人的)。他們每一天都在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無論是讓我在一個空檔時間中找到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還是在處理一個問題時接續前一次的行動,或是在培養一個興趣習慣中不是陷入無限重複的循環,而是每一次都能在累積的基礎往上升級。
以及當出現可利用時間時,我不再只是迷茫的讓時間流逝,也不再只是處理東、處理西卻感覺瞎忙,而是利用「防彈筆記法」這樣的系統,幫自己鎖定目標,做有價值的行動,累積有價值的記憶,從而創造屬於自己值得珍藏,甚至會反覆拿出來使用的筆記故事。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