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幣誕生於美索不達米亞?


「畜牧民族」需要貨幣作為交換媒介

距今五千年前,人類逐漸形成文明。以都市為中心的灌溉基礎設施逐漸完備,開始大規模生產穀物。

不過,美索不達米亞由於極度乾燥而無法栽種穀物,大多數的牧民只得從農民手中取得穀物。

商人和統治者為了穩定供給這些牧民所需的穀物,自古以來當地的商業活動就十分發達。為了維持穩定的以物易物交易,「兌換券」的存在變得相當重要。其中,「銀」等金屬片兼具不笨重、不易朽壞之優點,就成為製作「兌換券」(貨幣)的最佳素材。

因此產生了支撐商業體系的「金屬貨幣」。當人們使用貴金屬可以穩定交換所需的物品後,逐漸形成以金屬貨幣交換物品的「信用」,使用金屬貨幣的情況也愈來愈廣泛。

長期以來,人們都使用麥類、椰棗或毛紡織品作為交換物品的媒介(物品貨幣),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逐漸凸顯出方便使用的金屬貨幣的優勢。

解讀經濟

經濟的基礎在於分工生產,農民與牧民之間的物品交易裡,貨幣是不可或缺的媒介。換言之,貨幣相當於物品交換的「兌換券」。在美索不達米亞有一段時期是用黏土板,埃及是用莎草紙,腓尼基則是用皮革作為貨幣。

商人選用的「銀」

商人將不變質、易於攜帶的「銀」(從山岳地帶運來的),作為方便於畜牧社會與農業社會之間進行物品交易的媒介道具。

牧民只要持有銀就可以從商人手中取得所需的穀物,非常方便。人們將生銀裝在袋子裡,根據重量進行交易。以「錫克爾」(約八﹒三克)為重量單位的基準。

姑且將這種貨幣稱為錫克爾貨幣。

當時的商人發行錫克爾貨幣,並讓它於市場流通,由於他們讓生銀變成貨幣,儼然成為經濟交易的莊家,從中獲得莫大的利益。

由於銀是不會朽壞的貨幣,不久人們就開始積蓄銀作為財產。財富變得易於累積後,社會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

銀大約是四千年前開始被當作貨幣使用,直到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金本位制」成為經濟的中心為止,銀一直都是貨幣的主流。

解讀經濟

貨幣價值的根源是「信用」。商人秉持信用維持、管理銀的穩定供給和流通,奠定了貨幣制度。

被法老獨占的埃及「黃金」

埃及是古代最豐饒的農業社會,由於東西邊為沙漠,南北邊受到瀑布和海洋的隔絕,形成了封閉型的社會。因此,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持續了兩千年以上之久,金屬貨幣的出現大幅晚於其他地區。

古代世界的「金」,有九成皆出產於尼羅河上游的努比亞地區(埃及由於不產銀,銀比金價值更高),但是金卻被當作收藏品,而沒有變成貨幣。埃及的金,被自稱身體與太陽神一樣是由黃金形成的法老王所獨占,用於宗教用途。

因此,我們在英年早逝的法老王圖坦卡門之墓裡,才會挖出黃金面具等數量龐大的黃金陪葬品。

埃及的黃金由法老獨占,被用來彰顯法老的宗教地位,與現代人用名牌品來彰顯自身權威財富是一樣的。

解讀經濟

埃及會根據土地的大小去推算出穀物的收穫量,並且向農民徵收約兩成的收穫稅。

「儲蓄」民族與「投資」民族的差異

農耕民族與畜牧民族的貨幣觀念迥然不同。

畜牧民族以飼養家畜(綿羊、山羊、牛、駱駝等,這些動物透過反芻消化高纖的草原草,具有多數雌性圍繞雄性群居的習性)維生。以綿羊為例,牧民必須飼養多達兩百頭綿羊才能維持一家的生計。因此,畜牧民族的財產來自於家畜,是屬於動態的資產(動產)。

綿羊(家畜)的頭,是英語「資本」(capital)的語源。

綿羊是可以交換麥類的活「貨幣」,畜牧民族的財產取決於他所擁有的綿羊數量。牧民在嚴苛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透過繁衍家畜的方式來增加財產。繁衍家畜與得到「利息」是相同的道理,牧民善於透過資產運用,來創造財富。

另一方面,農耕民族則習慣囤積穀物(儲蓄),以備遭遇災難時的不時之需。他們的資產充其量就是土地之類的不動產。

日本人之所以好儲蓄、日本企業的保留盈餘過多等,與日本是純粹的農業社會有極大的關係。善於資產運用的猶太人,就是屬於畜牧民族。

解讀經濟

投資和儲蓄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像日本人一樣的農業民族,要在短時間內就擁有優秀的投資能力絕非易事。 閱讀完整內容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版)

本文摘錄自‎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版)

宮崎正勝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