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敗在東方元素大亂燉

媒體狠批:一場智障的混沌囈語


大家看到的是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拼合感濃重的一個花木蘭故事。迪士尼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公主,耗費十年鉅資,結果冒犯了中國觀眾。

◎賈選凝


▲花木蘭像是化著東方獵奇妝容的神力女超人。

用慘敗來形容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應該不算誇張。這部曾經備受期待的電影,在中國上映十二天後的票房是二.五三億人民幣。加上影片已在迪士尼串流媒體Disney+播映,盜版猖獗,所以上映兩、三天後票房就呈現斷崖式下跌。

從影評來講,東西方觀眾對該片的評價都不高──IMDb評分五.四,Metacritic用戶評分只有二.八,而在大陸的豆瓣,評分只有四.九。

毀滅性改編讓觀眾傻眼

不同地區觀眾不喜歡《花木蘭》的理由,其實不太一樣。北美主流媒體對該片的評價還算寬容,一方面是迪士尼公關行銷向來做得不錯,另一方面是文化差異下,西方人多少還是會帶著濾鏡看待這個東方故事。北美觀眾主要是嫌棄Disney+單片三十美元的播放費用太貴,而中國觀眾一面倒的負評則更多是針對劇情本身,尤其各大影視自媒體都定調「《花木蘭》:一場智障的混沌囈語」、「迪士尼拍《花木蘭》,不仆街才是真意外」。

真人版《花木蘭》從十年前開始計畫籌拍,五年前確認執行,三年前確定由劉亦菲主演,一年前放出預告片,千呼萬喚的結果卻如此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

中國觀眾對該片最初抱有文化輸出的期待,畢竟花木蘭是中國文化形象。一九九八年迪士尼的動畫版《花木蘭》非常成功,所以很多人以為真人版會拍得更豐富鮮活。但事實上,大家最終看到的是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拼合感濃重的一個花木蘭故事。

真人版對原版動畫的改編,被很多人稱為「毀滅性的」,其中增加了一些不必要、塑造得不好的支線角色,譬如鞏俐飾演的女巫、木蘭的妹妹以及鳳凰,刪去了很多人喜愛的話癆木須龍、小蟋蟀等等。迪士尼看上去是想拍一部更現實主義的「真人」作品,可是加入的是鞏俐使用魔法的神話形象,讓人感到錯亂。

忠勇真孝變愚孝愚忠

而做為主角的木蘭,在樂府詩詞中最早的形象其實只是為了宣揚儒家的忠孝觀──讚揚女人都可以為國盡忠、為父盡孝。後來迪士尼動畫版把重點放在男女平等上,改編得也算合理。但到真人版時,花木蘭看上去更像是個自帶神力的女超人,卻又化著東方獵奇式、舞台感十足的妝容。

「東方元素大亂燉」可能是該片最大的敗筆。影片中幾乎集齊了各種中國元素:處處可見的大紅色、讓不少人質疑的花木蘭老家土樓建築、鄭佩佩、李連杰等角色的刻板誇張造型。問題在於中國觀眾已經沒那麼容易被「討好」了,迪士尼的野心又是想打造一個既傳統又現代、既有地域性又彰顯普世價值的木蘭,於是電影的分裂感就很強。

電影不僅推崇木蘭身上「忠勇真孝」的傳統美德,又想把「真」延伸成女性的自我覺醒力量。但矛盾的是,最進步的女性思想和迪士尼希望把握的東方精髓,從氣質上就天然違和。最終我們看到,花木蘭奮勇殺敵為了保護皇帝,建功立業是成為皇帝的侍衛,女性的自我實現卻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愚孝愚忠與女權故事之間何以自洽?電影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陳舊的封建歷史觀就連廣大中國網友都備感不適,所以顯然並沒有實現文化輸出的效果。《花木蘭》反映出的問題同時也是今天的「東方主義」注定要遭遇的困境:中國早已被納入全球資本主義系統之中,但中國文化裡那些本來就有局限性的敘事,在西方流行文化中從「被貶低」到「被讚頌」的轉換卻實現得很尷尬,兩套不一樣的價值體系並沒擦撞出和諧火花。

迪士尼的主創團隊覺得他們盡力拍出了一個屬於世界的木蘭,但中國觀眾卻覺得木蘭根本是被商品化之後再推銷給全世界,與中國傳統毫無關係。《花木蘭》裡的中國可以隨時被置換成《冰雪奇緣》裡的北歐或是其他地方。

中國網友:民族情感受到傷害

如果細細分辨,還能隱隱讀出中國網友吐槽該片的潛藏訊息:「民族情感受到了傷害」。迪士尼並沒有誠意好好拍,只想掙快錢,所以才會呈現出一部硬傷如此多、場面格局如此簡陋的作品。這種情緒也是高期待之下的失望使然──迪士尼世界裡只有這麼一個中國公主,耗資巨大,結果冒犯了中國觀眾。

更有不少觀眾看完《花木蘭》之後,覺得其實《長城》、《無極》、《功夫之王》這些文化輸出影片,現在看起來也沒有那麼差。以西方視角講述東方故事,慘敗的案例已經夠多,所以真人版《花木蘭》也不過是新添了一個樣本而已。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51期

本文摘錄自‎

花木蘭敗在東方元素大亂燉

新新聞

2020/第17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