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DIY 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發展
每到萬聖節,親子一起玩變裝、玩手作,其實也是一段親子相互認識的過程,孩子可藉由觀察爸媽情緒及行為,來建立人際互動的基本認知,爸媽也能在手作過程中,了解孩子認知功能和雙手協調,以及各項能力的發展程度。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職能治療師施益湋
在DIY的過程中,可讓幼兒發展出多種能力,值得父母多安排各種用品的DIY提供孩子練習的機會。
知覺功能 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基礎
針對2至6歲的孩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職能治療師施益湋認為,「認知與知覺功能」是孩童認識外在環境與人際互動的基礎,與日常生活和文化息息相關。其中,認知又奠基於知覺,孩子以感覺定義外在環境,再以認知功能將知覺應用於生活。
例如:看到紅色的物品,孩子能分辨紅色與其他顏色的不同,代表孩子已具備色彩的知覺;而當家長詢問孩子:「這是什麼顏色?」孩子能夠回答出正確答案,就是認知能力的應用。親子動手DIY前,爸媽可先講解製作流程,讓孩子了解每個步驟的先後順序,再由孩子挑選適當的操作工具,慢慢引導孩子運用認知功能。
手部動作 靈活度與雙手協調
手部動作靈活度的展現以3歲為分水嶺,0到3歲的寶寶還無法掌握手指的細部動作,因此會以基礎動作為主,像是黏貼、塗抹;而3到6歲可視為學齡前的準備期,可開始訓練孩子使用安全剪刀,練習剪出直線,或者將紙摺成特定形狀。施益湋職能治療師提到,此時仍在手部動作的發展期,無法執行精準的動作都是正常的,爸媽不必過於要求或憂心。
由於許多動作都需要使用雙手相互協調,因此,在手作過程中,鼓勵孩子雙手並行也非常重要,例如:畫圖時,慣用手拿筆,非慣用手就用來穩定紙張,讓孩子的雙手皆能均衡發展。
情緒表現 與未來人際互動息息相關
孩子的情緒也是一大重點,有合適的行為與情緒,才會有合適的互動及社交。特別是學齡前幼童,更容易發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在過程中失去耐心的狀況,而產生不適當的情緒。
這時就考驗爸媽對於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根據每個孩子的氣質,選擇不同的方式引導。對於天生個性急躁的孩子,或許可穿插5到10分鐘的肢體活動橋段,因大腦需許多感覺刺激,透過活動肢體,使大腦獲得足夠養分,情緒就會再次趨於穩定。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