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士豪 新山居歲月

最初的夢想是蓋樹屋,也一度考慮移居台東,不過在那之前,曾是Sense 30選品店主理人,現在是Light House創辦人的葉士豪,決定先把目標放在台北近郊北投區山上,一年多前找了近兩百坪大的地方,和妻子Emily還有朋友小賴一塊整地、裝修,自己動手一步步把原本破舊不堪、野草叢生的廢墟變成夢想之屋。有趣的是他們仍住在原本地方,把這當成工作室,變成一個非家之家,少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雜瑣之物,這空間多了無限可能,後段是小葉的單車工坊,主屋可舉辦各式體驗課程,也是與好友相聚的歡樂場所。所處位置離市區有點路,但又沒遠得要命,連Uber Eats都叫得到,這種離塵囂但不至於遠到死的新山居工作模式,會是未來新趨勢呢!

採訪─blues 文─蕭雅馨 攝影─林科呈、blues


▲小葉計畫許久的手工鋼管單車製作課總算正式開班授課,不像之前在店裡客人只能用眼睛看,現在還可以實際動手打造自己專屬的車,成就感就是不一樣。

我們認識的「小葉」葉士豪平日總是戴著紳士帽、騎著手工單車,悠晃晃在台北市區來去,不然就是窩在Sense 30店後方忙著打造客人訂製的單車,但他卻說自己其實一直很不適應台北繁忙的生活步調,對悶熱的盆地氣候也頗為不耐。加上自身對居住環境有強烈的掌控意識,一直夢想有天蓋自己的房子,最好是有個基地,可以選擇想要的生活環境,再來打造理想建築。「我希望住的地方能被自然的環境所包圍,我媽媽老家在三芝海邊,讓我對海邊有一種特殊情感;後來她搬到花蓮,花蓮山多,我對山又有不同的感覺,山是寧靜又清爽,海則熱情而放鬆,這兩個我都OK,但目前比較傾向山上,尤其是山崖邊。」他說,只不過多數人對夢想止步於夢和想,沒想到一年多前小葉真的結束了店面,跟我們說了一句有新計畫,等完成後再通知大家,就揮揮衣袖造夢去了。


▲空間不設置過多上牆硬裝潢,保留更多彈性運用的可能,一如這些可以堆疊的教堂椅。

打造實驗空間全部自己來
期間陸續關注小葉上傳臉書工事中的照片,直到今年初他忽地冒出來說新基地差不多了,我們當然要親自上山走一趟,實際看看這個位於北投區以Light House光屋命名的工作室。說是山上,其實地點離市區不算遠(離最近捷運站甚至可以步行,嗯,有點遠的步行),他和妻子Emily都不是朝九晚五上班族,避開交通顛峰出門,從林口住家開車只需半小時車程,然而小葉做決定前也掙扎過,擔心一旦從市區搬到山區會不會沒朋友?結果出乎意料,「每天都有我的朋友會說,ㄟ,明天去你那邊一下,就真的上門了。生活型態完全改變,以前常會和朋友約喝酒,但每天起得比較早,因為要開車來回林口和北投,會考慮比較多,不但不怎麼喝酒,也幾乎沒有夜生活。Joe(方序中)上次和一群朋友開車上來,喝了酒,後來全部搭捷運回家。以前回到家就是回到城市回到室內,那時候的休閒活動就是看電視、看書,這裡不一樣,很自然地,我會走出去弄花弄草,或是躺在大露台上,朋友來了也會這樣做。」


▲避開中午太陽直射,早上和下午小葉夫妻習慣來露台休憩,有朋友來做為聚會也不賴。

這個讓小葉相當得意又經常停駐的大露台遠遠就看得到,他說剛來的時候,石頭、土、植物和垃圾通通混雜,整地時還要徒手把石頭一顆顆挑出來,整理垃圾,拔除野草,將保留的石頭堆砌成踏腳石,再釘上南方松,放上折疊椅,才有了如今敞朗、被綠意包圍,隨時可以躺下曬太陽的好所在。而除了四周看似隨興生長茂盛而奔放的植物、樹木外,另一邊的花圃也生意盎然,好奇他們是否有綠手指才能點石成金?小葉透露屋子後方有個陳年老式化糞池,清理出來後當成超級肥料,在陽光、水和養分的滋養下,哪可能有長不好的道理?

下一步累積經驗的墊腳石
不過他表示找到這個地方純屬意外,早先想要的是舉家搬去台東自地自建,那裡有山有海還有優秀建築師,重點是地也便宜,生活起來感覺特別棒,但礙於自身資源不足加上對建造法規不熟悉,於是轉而把眼光放在台北近郊。最後為什麼會找到北投,說起來也是緣分,他有個喜歡到處看看房子物件的朋友,揪他和老婆Emily一起看了好幾處,第一次見到這個地方時,小葉最先觀察的是環境,他有不少親戚居住在北投,對此地並不陌生,加分,再來又是他中意的山區,加分,於是對著滿布大堆垃圾、雜草、石堆還有幾乎只剩外殼,和廢墟沒兩樣的頹圮老屋,小葉腦海中展開了一連串的想像。


▲夫妻倆敞開門歡迎大家一同來體驗有自然為伴的各種體驗課程。

「 想像它可以變成度假屋、花園⋯⋯以前開店只要管室內空間和門面,這裡有天有地,規劃時連周圍都要考慮進去,」停頓了一下又說,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想做,但又怕一旦啟動,各種麻煩事紛沓而至,心情很糾結,每一處花費的金錢、時間,不熟悉的事摸索過程等同於在錯誤中學習,「不可能一步到位,這一年有相當多的學習,我覺得滿好玩的,昂貴的是師傅的工資,材料沒有想像中的貴,我會多買幾種來嘗試,不一定用得上,現在有不少收在儲物櫃裡。」小葉曾經因為不滿意廚具貼皮,撕下來重新來過;也曾為了確認木頭顏色,放在牆上模擬很久,整個過程彷彿是在DIY某件工藝品,只是擴大成一棟房子。


▲音箱是Ray幫小葉的Light House量身訂做,選用的原木外殼和空間很搭。

偌大的地方除了室內木地板是熟識的師傅釘的(細部打磨他倆自己做),廁所泥作有工人代勞,其他從外面露台地板、滑門軌道、窗戶打磨安裝、廚具和馬桶安裝,貼磁磚、油漆、鐵工,甚至屋頂防水都是他們自己動手架設完成的,好奇他怎麼有自信可以全部DIY?單車工作室和器械關係比較密切,也是小葉熟悉且擅長的,但房屋修繕又是另一門學問,小葉說YouTube各種教學影片幫助很大,再者他也加入各種裝修社團,有個修繕王網站還有不少水電工可交流,靠自己摸索不是太難,只是花費時間較長。


▲屋裡的家具或擺飾有不少是友人的餽贈,感覺適合此處於是就搬來了。

但要做也不是毫無章法,設計圖先是手繪,再來借現成軟體畫出3D圖,但也只是概略,邊想邊做邊學的過程,當然也有不少新手上路的失誤,碰上了就得重新來過,讓整個工程拉長到一年之久,但他不後悔,「Light House比較像一件實驗作品,」小葉說,選擇全部自己來,最主要的理由是想試試自己到底可以做到哪些事,未來再有新的空間或房子,他或許不必親自上陣,但可憑經驗值下指導棋,要求工班做到自己想要的。有了這一次寶貴經驗,小葉說未來一定會蓋樹屋,我們等著他達成最初的願望,也期待再一次上門造訪。


▲Emily覺得開放式廚房的好處是每個人來了都有事情做,更有參與感。

體驗課程開班進行式  
至於為什麼是工作室而不是住家?小葉說一開始確實考慮過住在這裡,但一想到如果把生活物件都搬進來,整個空間肯定就不怎麼美了,索性還是繼續住林口,這裡就完全留給工作,當初創設Light House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分享,不管是什麼課程,都希望所有來的人可以一起分享過程和體驗,所以他們決定讓整個房子採取完全開放式的格局。


▲小葉連滑門都親手安裝,目的是把裝修過程完整學一遍。

從一進門左側的大廚房,是為了從事食療、料理工作的Emily所打造的,再來有沙發可休憩,走到盡頭以拉門隔開,可開可關保留使用的彈性,後方這區擺著一張長桌和幾張椅子,平時是Emily的工作桌,若有上課需要,可以搬到左後方做為講桌,上方架設投影機,學員乘坐的則改放折疊椅上場。小葉說他們刻意不做太多上牆的硬裝潢,就是要讓空間有各種可能性,必要時可以做最大程度的運用與調整。夫妻倆各有所長,小葉負責的部分稱之「Light House工藝」,最主要是手工單車訂製與手工單車製作教學,與同是製車師傅的友人賴予淵規劃製作手工單車教學課程。客人可以來此觀看一部單車誕生的整個製作過程,也可以跳下來實際動手組裝一輛;手做音響分享課程會是小葉的朋友Ray(溥德睿)主持,一位定居於新竹的荷蘭人,本職是工程師也是音響發燒友,擅於自組音響,在圈子也頗有名氣,LightHouse的兩組音響就出自他手筆。另外還有手做工具DIY,甚至他還考慮幫朋友的爸爸開設日本弓道文化推廣課。


▲空間限制愈少愈能嘗試更多的可能性,開放空間的優勢正是如此。

「Light House生活」是Emily專精的領域,她規劃了瑜伽、心靈、食療課程,還有私廚活動體驗,這部分會不定期請主廚來上課,從食物採集到烹飪到品嘗通通囊括。「從教育、藝術、食物到手工藝,專精的人不少,可惜台灣現況是各做各的,缺乏很深刻的連結,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中心就是都跟生活有關。我們試圖把這些人召集起來,看看彼此會有什麼樣的碰撞和可能性,」Emily說,小葉也補充:「我們這樣做,也可以滿足很多人對生活沒辦法實現的想像,來這裡真的實現了,他們一定會很開心。」光想像在這麼美麗的環境中,享受這些精心安排的體驗課程,哪怕只有短短數小時,對於我們這些無法像小葉夫婦恣意逐夢的城市鄉巴佬,也是無比的幸福啊。 

閱讀完整內容
GQ 2020 5月號

本文摘錄自‎

葉士豪 新山居歲月

GQ

202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