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Cook 矽谷巨人深謀遠慮

身為世界上最具創意的公司的總舵手,在這次坦誠的對談中,Tim Cook提供了關於他的領導風格的新見解,解釋了為什麼他總認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如何堅持蘋果的價值觀,以及他如何避免一天到晚都盯著自己的iPhone看。

文─Zach Baron(《GQ》資深特約撰稿人) 攝影─Mark Mahaney 服裝造型─Marcus Allen 譯寫─莫乃健


▲外套Tom Ford, 襯衫Brioni, 牛仔褲Levi’s, 手錶Apple Watch Ultra, 眼鏡(全篇配戴)私物

在接近九點的蘋果電腦總部Apple Park園區的此刻,Tim Cook早已像大部分企業的CEO一樣正在進行他的「晨間儀式」──看Email與健身。

他很自豪自己的Email帳號是公開的,只要你想知道就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他每天早上大約五點起床,點開每天排山倒海而來的Email,這對他來說很有幫助,因為寄信的顧客會誠實地表達他們如何看待Apple產品,有時候還順帶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而這些資料都會成為某些靈感的來源。Apple的員工不論身在地球的哪個角落,某天早晨醒來,都可能會發現自己收到其中一封由老闆Tim Cook親自轉發的Email。

太陽還沒升起之前,就會有人出現,「逼著」Tim Cook做一些他口中:「寧可不做,或說服自己不要做」的事(大部分這些事的內容是:重訓)。完成「任務」後,這位CEO才會來到這個自2011年以來掌舵至今的企業總部。Cook不是那種著迷於面對危機或衝突領導人,而他的前任老闆賈伯斯(Steve Jobs)卻截然不同,遇到危機或衝突有時反而更生龍活虎。「我試著不讓一整天工作都被緊急狀況牽著走,」 與不同部門進行各種例行會議時,他還很愛問問題。 「我很好奇,好奇事情是如何運作的?」這樣做不是為了要質疑員工,而成為了他的一種工作方式或潛規則;「如果有些事情很無謂,你會發現人們討論或解釋起來的時候吱吱唔唔。」Cook也像賈伯斯以前那樣,常常在集團各部門間進行走動式會議。大多數上班日,他會在晚上6點半或7點離開公司,這些固定行程,或許是想讓人們有一種常態、行事合宜的感覺。

從1976年的Apple I和1977年Apple II個人電腦開始,Apple一路開發了至iMac、iPod、iPhone、iPad、AppleWatch和AirPods等創新商品,過去50年內,Apple比起任何企業都更大幅度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不只身為Apple共同創辦人,又主導大多數旗艦發明的賈伯斯像神一般被世界膜拜著,當然,曾任Apple設計總監的Johnathan Ive,也不遑多讓地被世人追捧祟拜著。

而2011年賈伯斯去世後,Tim Cook就領導著Apple(擁有165,000名員工,全球市值最高企業,截至今年3月15日已經超過24.2兆美元;去年最顛峰時期甚至高達30兆美元,大約相當於英國一整年的國民生產毛額)。除了見證公司市值的驚人成長之外,他的責任不只是維持公司現有成就,還得擘畫出公司未來發展的藍圖,用再一次的「Next BigThing」讓世人為之驚豔。

關於這個遠景,最近的江湖傳聞是一個可能被稱為「Reality Pro」的頭戴式裝置,具有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的功能。傳言沸沸揚揚地表示這款頭戴式裝置即將上市。(Tim Cook很樂於談論這種裝置的潛力,但他從未對外界或媒體證實或否認這裝置的存在)。Apple創立以來,雖不乏眾多傳奇與英雄吹捧的故事,但Cook所思所想卻始終是個謎。「他很難被看穿,」1989年進入Apple、現在負責客服部門的EddyCue表示,「如果你想透過他的臉部表情猜測他的想法,可能會發現有點難度。我總愛開他的玩笑說,他會是個很厲害的撲克牌高手,因為他就算拿到四張Ace,也會因為面無表情而不怕被其它牌友識破。」

這樣的形容對Cook可說恰如其分:在這個科技創業者的世界裡, 每天對外界高談闊論著人類的共同未來大有人在,但他卻不常放話,也不急於表態或採取行動。當今科技業存在著Elon Musk、Mark Zukerberg等眾多不斷「製造話題」的高調營陣,處在另一邊的Cook,他所擁有的冷靜自持反而像是一種無聲的反諷。在喜愛成群結黨的矽谷裡,似乎人人爭搶登上由風險資金驅動的各種新科技趨勢,帶著這群穿著Patagonia背心的菁英們一飛沖天遠離人群,但是Cook,似乎更願意和我們大眾站在同一邊。

聊天過程中,Cook的談吐會有點像那個出身於阿拉巴馬州Roberstadale小城的孩子:略略睜大眼又有點驚訝地發現:自己或許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企業人士,而且比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總統還要富有又更具影響力。同時他也持續談論著自己如何接下賈伯斯的位子、捍衛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具創造力領導人的實例,清楚闡述如何面對矽谷內外的競爭對手。他教我該怎樣做才不會讓手機摧毀我及我孩子的心智。他更暢談Apple的未來,以及傳說中未來新發明。

儘管早在現實中建立旁人難以企及的地位,但他對自己的認知依然是個局外人:「我從未被形容為正常(Normal),」身為一個在美國南方鄉下長大的男同志,他早把自己對逆境淡然處之的態度,轉化成某種超能力。「我在很多方面一直很討厭『正常』這個字,因為有些人認定『正常』等同於異性戀,還有些人用這個字來形容某種特定的狀態。人們會用很多詞來形容我,但當中可能沒有『正常』這兩個字。」


▲襯衫Kiton


蘋果總部Apple Park就像是橫空出世座落在它現今的所在之處。這棟建築物本體由四層巨大曲面玻璃帷幕建築和地下三層樓組成,蔓延長度接近1.6公里,看起來像一艘太空船,在完全沒有破壞周遭景觀的狀況下小心翼翼地降落在地表之上。環狀建築的中心是一個大庭院,其實還是個果園,那裡栽種了大片李子樹與蘋果樹,還有數千棵橡樹!蜿蜒的步道路面高低不一,遠處可見加州的山丘。在這之外有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健身中心、共用單車等設施。天氣好時,可以開啟部分環狀牆壁移動好通風透光。這個由太陽能板和生物燃料電池供電的園區造價約50億美元,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運行,並在裡面留下了蘋果公司每位聖人的印記:當然包括了賈伯斯,他在去世前就對這座偌大的紀念館有大約的規劃;當時的設計總監Ive為了實踐賈伯斯的願景,帶領自己的團隊與來自Foster + Partners事務所的建築師攜手合作,花費數年,才在Tim Cook上台後完成整個建造工程。

完工後的Apple Park有種引人注目的低調,它的落成理所當然是這家公司發展長河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卻又不像那種為了高調張揚豐功偉業而落成的建築,而是用很Apple的風格設計成一座既實用又美觀的企業總部,也讓它在眾多目的相近的企業總部之中成為一個令人注目的存在。Cook說:「我認為人們低估了工作場所具有的力量。」指著我們所在的三樓Café周圍,他說:「這導致建築成為『方塊狀的磚塔』」他用一種刻意為之、語帶嫌棄地說道:「你知道嗎?你必須更深入的思考,才能設計出一個促進合作、開放和寧靜的工作場域。」

一頭銀髮修剪得很簡潔,身穿深色長袖Polo衫,以及修身卻看不出品牌的牛仔褲,Cook在參加Apple對外活動時通常就這樣穿。手腕上不出所料,戴著一只AppleWatch,但整個訪談中,他不曾查看過訊息,也不曾偏離我的眼神接觸。

Tim Cook是那種會在談話中用你的名字稱呼你的人。當他走進Apple園區的公共空間坐下來時,沒有人會因為大老闆的到來就快速散去,也許周圍的人隨著時間可能稍微減少,但就僅僅如此而已。當我提出我的觀察時,他似乎對此感到有些驚訝。「我想一般人對於接近我,都不會覺得不舒服。」

Tim Cook公開演講或與記者談話時,對用詞向來謹慎,也很少提高音量。長時間下來,他對個人的公眾形象愈來愈坦然,特別是Apple的規模與影響力,絕大部分來自於賈伯斯的傳奇。「很顯然地,我必須習慣這些事,我覺得大眾那麼看中Apple是因為Steve,我接任執行長時的心態也是如此,特別是他不在了之後,我覺得這種支持會停止。但是,並沒有。」

現在想起來,我們很可能會忘記當Cook繼任這個位子時,兩人領導風格差異有多大。當時他雖然已經在Apple工作13年了,但負責的主要是生產營運面,一心一意專注在瑣碎的供應鏈與工廠管理、材料採購。也就是每當Apple有新發明時,Cook往往不在現場。在賈伯斯過世前幾年,多次因為健康因素而請長假時,CEO的位置每次都是由他暫代。對很多人而言,Cook只是一個組織管理者,一個營運的戰略者,一個在賈伯斯回到崗位之前能夠維持公司正常營運的幹才。突然之間,賈伯斯回不來了,而Cook被眾人要求接替。如果說賈伯斯是華特.迪士尼或湯瑪斯.愛迪生,那Cook又是誰呢?雖然我們常聽到蘋果的資深腦粉從Tim上任伊始,就因為他不是「產品人」(Product Guy)而發出種種質疑,偏偏這些人又是Apple的鐵粉。(一個著名例子就是《紐約時報》科技線記者Tripp Mickle,以及他那本涵蓋賈伯斯晚期到Cook開始接任領導人時期的著作《沒有了Steve Jobs,Apple是如何變成一個市值破兆卻失去靈魂的企業》(After Steve:How Apple become A Trillion-DollarCompany and Lost Its Soul))。

兩人行事風格如此迥異,當被問到接管Apple後的情況,Cook顯然已經練習過怎麼回答了。「從Steve離開,一直到六個禮拜後我接任Apple之間的日子裡,我感覺極度悲痛又空虛。」但他真正想講的是,「我知道我無法成為Steve,我也不認為有人能成為Steve。我覺得他是那種百年難見的人,一個幾乎不可能存在的原型。於是,我能做的就是成為可想像中最好的自己。」

但那又是怎樣的想像呢?如果我當面說出來,Cook會禮貌性的提出異議,特別是當人們把他形容成一個只會看營運報告的人,很適合替一個討厭穿西裝的創意鬼才負責公司營運。「Steve看到了這一點,這也是我那麼愛他的原因,因為他不期望光是靠公司一組團隊就能發明產品,或是只有一個部門負責創意,」Cook表示,「他期待創新來自於公司任何角落。」這當中包括生產營運,也就是他持續在做的事,「當我們在推動生產營運時,我們試著在執行上創新又有創意,那就像是我們的創意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必須如此,因為這樣才能創造出我們設計的產品。」

即使Tim Cook早已重塑Apple的營運模式,又讓公司展現出比賈伯斯時代更令人敬畏的強大實力,但他並沒有很想吹噓自己推動的那些有關創新的建樹:像是讓iPhone在過去十年間持續升級且更精良,其他先前的產品線也是如此,當中還發表了Ive設計的Apple Watch,以及在疫情爆發與後疫情時代成為現代人生活必備的AirPods。

「我們對歷史真的不太常回顧,相反的,我們永遠聚焦於未來,並且假設我們身處在新的起跑點上,那樣你才可以真正敢去做夢,然後產生某些不被過往成就所限制的厲害想法。」Tim Cook表示。關於未來,那是複雜的。今時今日的Apple一方面是地球上最具主宰力的科技公司,在疫情中表現更為突出,受到的打擊相對較低,甚至比以往壯盛。但另一方面,Apple也正處於十字路口上:持續不懈地站在再度推出改變現代人生活新發明的頂峰,但又得捍衛遭遇外界持續挑戰的既有業務。Cook在任期內協助公司將業務重心轉向服務業,就像Apple TV+雖然開創了新的收入,卻也面對新的競爭。就像國內國外有關當局正在盯緊了Apple怎麼管理Apple Store。在這麼多複雜的前瞻事務中,還有更巨大的未來挑戰等著,包括自駕車輛、虛擬與增強實境,面對一個又一個新領域,卻沒有任何一個是已經攻下灘頭堡的,而且在眾多競爭者中,有些距離Apple Park僅幾哩之遙,虎視眈眈地想搶在Apple之前。

Cook相當自豪於自身如何扭轉關於對他缺乏創意敏感度的懷疑論調。「就我過去的背景,我已經習慣人們在某些方面對我非常苛刻,也習慣被攻擊。我很努力的不把非理性的個人攻擊的言論,看作是衝著我而來,好比有些名嘴的公開批評,我沒有頭殼壞掉,這些事情當然會讓我難受。」

儘管這樣說,我還是注意到他對這種懷疑的在意與記憶深刻。他很精確地描述在Apple Watch或iPhone發布前,人們是怎麼說的。Apple Watch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但當年讀到發表會的說明書時,你絕不會想像到今天的發展。另外還有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想想iPhone剛推出的時候,人們說:「這是行不通的。它沒有一個實體鍵盤。每個人都要用實體鍵盤。」這樣的反證還真不少。Tim Cook的溫文有禮,有時會讓那種沒禮貌的人克制住不大肆批評。「他之所以讓人難以判讀,是因為他不是政客,」前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長、目前主管Apple的環境、政策與社會公益的副總裁Lisa Jackson表示,「他不會大小聲,他不會霸道到讓人噤若寒蟬,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懷疑他的領導統御。」

長時間下來,他已經在放鬆自我與消化不愉快的事情上養成對策。比方說到處看看。當我們坐在Café聊天時,Tim Cook提到,即使坐在室內,但那些圍繞著我們的玻璃牆都會讓他感覺自己身處戶外,「在這裡時,我總是想到戶外健行,那會讓我可以平靜下來。」Cook在離開阿拉巴馬州後,有段時間住在北卡羅南納州,然後是科羅拉多州,於是就愛上了大自然。「那裡除非碰到不尋常的暴風雪氣候,否則野外觸手可及。」稍後我們去了大庭園,周圍的地面重整得像是矽谷還沒建立時的那樣,他詳盡地描繪著:「我開始騎自行車與健行,然後搬到了加州,有好多地方可以攀爬。如果不去戶外走走、好好享受一下,真是一種罪過。」大自然對人來說有點像具有淨化「心靈味蕾」的作用,甚至更不僅於如此。「親近自然是一件很棒的事!」Cook在談論這個話題的片刻,似乎褪去他一板一眼的本性… 閱讀完整內容
GQ 2023 5/6月號

本文摘錄自‎

Tim Cook 矽谷巨人深謀遠慮

GQ

2023 5/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