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玩社團陪他找到兼顧課業的方法

多元升學時代,父母想支持孩子發展興趣,又擔心耽誤課業怎麼辦?家有三個課外興趣豐富的兒子,彭菊仙要求他們自訂規範,讓興趣與課業能兼顧。

文/張子弘 攝影/張緯宇
在體制內教育裡,要支持孩子發展興趣、多元探索,又希望孩子兼顧課業,父母如何拿捏當中的管教尺度?知名親子作家彭菊仙,是三個男孩的媽媽,三個孩子各有擅長與興趣,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經常得承受著孩子興趣與課業偶有失衡,給生活帶來的亂流。她明白,「興趣」是孩子對這世界的探索,也是在高壓念書環境中,抒壓與釋放學業挫折的良方;但也坦言:「媽媽的心臟必須強大。」

回憶二兒子就讀成功高中二年級時,眼前雖有學測,他卻為了社團成果發表會,負責影片製作,每天忙得昏天暗地,荒廢三分之二學期的學業,段考也草草複習。彭菊仙曾嘗試詢問:「這樣荒廢學業、本末倒置,成績怎麼辦?」沒想到兒子勃然大怒:「有些東西拍不出來,我已經崩潰很多次了,你都不知道我壓力有多大!」

了解兒子是完美主義者,不想丟學校的臉,任何事都務求到位,也了解高中男生吃軟不吃硬,更討厭父母嘮叨和權威管教,彭菊仙要求自己暫時「閉嘴」,選擇「相信」,相信一切結束後,孩子會回到正軌。她能做的,就是孩子回家後,再晚也端上熱騰騰的菜飯,定時補給雞精、維他命,顧全孩子的健康,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同時,彭菊仙也自我做好心理建設:「你了解孩子,他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甚至做了最壞的設想:「最壞就是重考。」

過程中也引來先生微詞,彭菊仙也跟先生解釋:「就這一次,孩子現在需要的,是幫忙他們分擔責任。父母做了什麼,他們一點一滴都會放在心裡。」

成果發表會當天,夫妻倆在台下看著兒子努力拍出的影片獲得如雷掌聲,聽著台下同學鼓譟叫喊兒子的名字,又高喊:「回去上課!學測成功!」也有同學在台上表達感謝:「爸媽辛苦了!我們會開始用功!」她相信這段燃燒青春的痛苦經歷,對孩子必有收穫與成長。

興趣與課業,對體制內教育的學生來說,經常有矛盾與衝突。由於三個兒子都不願離開生長的環境,只能選擇體制教育。既然做了選擇,彭菊仙認為,那就必須認清體制教育的挑戰、壓力跟難度。

大兒子靠小聰明念書,成績雖可上前三志願高中,但最後進了一所學風自由的學校,一入學就創立社團、拍微電影,畢業後順利考上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二兒子讀國中時,放學回家就先埋首電腦前四十分鐘寫小說。小兒子熱愛動物,養了許多烏龜、青蛙、蛇、蠑螈每天得花一定時間整理、餵食,每隔一、兩週還到山上做青蛙調查。
一起訂生活計劃表和目標分數

興趣與課業兼顧的前提,就是「自己懂得安排,做有效的時間分配」。從國中開始,彭菊仙要求孩子排出「一週生活計畫表」,媽媽則擔任輔助與檢查角色,每週和孩子一起討論、調整:是不是某些課業忘了排進去?課業會不會排得太緊?既然排了計畫表,就要檢視執行率,彭菊仙說:「目標的設定是為了可以達成,執行率沒達百分之百,也要達到九成。」

而國中是培養各科學力與生活能力的階段,每個人總有強與弱的科目,對於不擅長的科目,彭菊仙要求,就算學不好也不要放棄,設定一個自己可以達到的分數,最好再多設「一、兩分」,並朝此目標去努力。只要達成設定目標,父母就不再要求,以避免不切實際的期待,造成孩子「習得的失落感」。

彭菊仙並不認同「分數不重要」的說法,她重視「分數」,代表著重視「努力」的價值。也許努力未必能拿到好成績,但卻不能把「分數不重要」當成不去努力的藉口。

在老二國中設定的計畫表上,星期六絕對不碰功課,星期天下午三點才開始念書。不碰功課的時間,孩子拿來補眠、自學電腦繪圖與玩手作。排好生活計畫,父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便不會憂心而嘮叨。

縱使有時仍會發生失衡,「知道他們能夠把念書之外的事情做好,也不算浪費時間,有些事情總要自己經歷過,才能真正了解大人的指教;沒有實際經歷,對於大人出口的教訓,是不會服氣的,」彭菊仙說:「我的孩子不是學霸,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要當學霸,父母能夠陪著他們,有勇氣面對,並渡過每一個關頭,就是最好的了。」

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特刊108課綱

本文摘錄自‎

兒子玩社團陪他找到兼顧課業的方法

親子天下

2020/特刊108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