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只缺十五種藥? 十年最大缺藥潮如何解

「藥品安全存量應是國防的一環」


台灣缺藥嚴重嗎?是缺兩百種,還是缺十五種?歷經一個多月來的爭議,衛福部終於定調,優先處理十五項藥品,其中又以兒科用藥、抗生素安莫西林最棘手。但台灣面臨的藥品斷鏈難題,恐怕不會就此告終。

文/彭子珊 攝影/黃明堂 台灣缺藥到底多嚴重?從農曆年後一路延燒,醫藥界各方代表爭議不休。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表示,供貨量跟不上需求的藥品至少兩百個。「大家說是三十年來最大缺藥潮,真的不誇張,」她說。

二月二十七日,衛福部緊急召開缺藥因應記者會回應,次長王必勝除了宣示將成立「防缺藥處理中心」之外,並列出要優先處理,沒有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三同」可以替代,或是「獨門」生產的十五個缺藥品項。

基層藥局說缺兩百個藥品,官方說缺十五個,是怎麼回事?


▲安莫西林被列入優先處理的缺藥名單,就是因為抗生素很難完全替代,時間久了還有抗藥性問題。

特定品牌缺貨,仍有替代藥品

部份原因是認知不同。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告訴《天下》,農曆年前,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就針對一三一個缺藥品項進行調查,「後來發現(缺藥)沒有那麼厲害,」部份是社區藥局缺、醫院沒缺,「有些是特定品牌缺,但同成分的藥並沒有缺。」

台大醫院藥劑部主任黃織芬表示,新冠疫情後的缺工、缺原料,烏俄戰爭及歐洲供電不穩等,都是讓藥品「斷鏈」主因。從統計數字來看,台大醫院院內這一波缺藥品項,確實是至少近十年新高。

但是目前對病人權益影響仍不大,去年台大醫院院內供應不及的藥物品項約九十個,但真正無替代藥可用的品項不超過十個。院方一旦發現沒有替代藥品,就會請醫師改變開藥選項,「台大醫院的病人可能會覺得,最近幾年換藥頻率比較高,而不是沒有藥,」黃織芬說。

但對於基層藥局及周邊的患者而言,缺藥危機就在眼前。

採訪王明媛過程中,就有患者來到藥局卻領不到藥。而王明媛的手邊還放著厚厚一疊空藥袋,都是缺貨多時的人工淚液,遲遲等不到藥可以交給患者。

但這款人工淚液愛特淚(Artelac)並沒有列入食藥署的缺藥名單,因為許多醫院還有藥可用。
難取代的是抗生素、兒童糖漿

台灣臨床藥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藥劑部主任張豫立比喻,基層診所或社區藥局就像是「神經末梢」。只要廠商開始控制出貨量,雖然部份醫院還沒有缺,「對供應末梢的人來說,就是缺藥了。」

衛福部列出優先處理的十五個缺藥品項,最關鍵的就是全球都短缺的安莫西林(Amoxicillin)單方和複方抗生素。去年底因為流感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提早流行,就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率先發出缺藥通知,西班牙、英國、德國等也陸續示警。

單方的安莫西林用途廣泛,無論是泌尿道感染、鼻竇炎、支氣管肺炎等,大人小孩都可以用。但同樣是安莫西林,也有分膠囊、懸浮液用粉、糖漿等不同服用方式,缺貨原因也各有不同,兒童用藥的問題就更為複雜。

例如,台灣的永豐化學工業上個月就向食藥署通報,兒童用的安莫西林單方「萬博黴懸液用粉」即將停產,供貨到今年底為止。永豐化工行銷部主任李奕志解釋,主要是因為烏俄戰爭後,原料供應就出現問題,再加上設備老舊,更新不敷成本,才會做此決定。

通常,單方安莫西林缺藥,醫師就會改開安莫西林跟酵素製成的第二線複方抗生素。其中又分為荷蘭葛蘭素史克(GSK)的原廠安滅菌(Augmentin)、諾華的學名藥諾快寧(Curam),以及國產學名藥等三大類。

其中,安滅菌、諾快寧都已也登上食藥署的「缺藥通報資訊平台」,提醒醫師要換成替代藥品因應。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安滅菌是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常用藥,而這款複方抗生素確實從兩個多月前就開始缺,雖然還是有藥可以替代,但成分比例不同,開劑量的時候要重新計算,因此有時寧可換成其他抗生素。

然而,「每一種抗生素都是獨特的,你很難用另外一種來完全取代,殺菌範圍總是不完全重疊,」黃立民解釋,兩個月的短期替代還可以,時間一長就會有抗藥性的問題。

食藥署目前已專案處理安莫西林的缺藥問題,「請GSK、諾華儘量出貨,國產學名藥廠同時擴大產能,把供應不足的量補上,」一位食藥署官員解釋。


▲缺藥問題一直都有,關鍵在於能不能提早通知,讓醫療院所都能因應,想辦法找到品項替代。

缺藥好轉,兒童用藥難題未解

黃立民表示,這波缺藥潮已開始緩解,但長期來講兒童用藥不足,仍是結構性問題難解。

例如,就是抗生素做成容易服用的糖漿跟懸液用粉愈來愈少。尤其糖漿使用方便,五歲以下兒童都需要,但糖漿的保存期限不長,成本比較高。但台灣健保採購價格低,廠商進口意願不高。

石崇良說,部份藥品用量太小,導致廠商不願進口,未來也考慮從兒童用藥試辦政府統一採購來解決。

短期而言,十五個缺藥品項幾乎都可以在三月陸續緩解。但「缺藥一直是常態,」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陳玉瑩表示,「醫院不怕缺藥,只要你早點告訴我們,我們都有足夠的因應能力。」

未來缺藥的通報機制如何改善,讓大型醫院到診所、藥局都來得及因應?
應把缺藥視為國安議題

衛福部正規劃常設防缺藥處理中心。王必勝表示,細節仍在規劃中,但跟現有通報機制最大的差別,就是跨單位的整合,「因為缺藥的樣態愈來愈多元,甚至是跨司局處、跨部會,還有藥品進口的問題。」

不僅要從價格、市場機制防堵關鍵藥品流失,還要有足夠替代選項,不影響治療品質。長遠來說,許多醫師和藥師憂心的是,更大的挑戰可能還在眼前。

自己是耳鼻喉科開業醫師的周慶明坦言,自己也是糖尿病患者,「每次看到兩岸緊張,我就想到如果真的打過來,我現在吃的這些藥就拿不到了。」

因此他在衛福部的緊急應變會議上提到,應該藉由這次的機會,把缺藥當做國安議題,思考戰備儲藥的可能性。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也有類似的擔憂,「藥品安全存量,應該是國防的一環。」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3月 第768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只缺十五種藥? 十年最大缺藥潮如何解

天下雜誌

2023/3月 第7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