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足球能不能踢進世界盃?

全球最熱的足球,我們是永遠的邊緣國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熱鬧落幕,台灣也興起一股足球熱。其實,足球在台灣已有一定基礎,但歷經政策推廣仍沒有成效。究竟,台灣足球出了什麼問題?

文/陳思豪

舉起大力神盃,歷經三個多小時激戰,阿根廷球星梅西(Lionel Messi)率領球隊拿下睽違36年的世界盃冠軍,攀上世界之巔。距離7000公里外的台灣,同感足球狂熱。台人瘋世足,但台灣足球運動為何冷颼颼?

台灣年年投入大筆預算,從李登輝前總統時期「振興足球方案」,到陳水扁「十年一圓足球夢計畫」、蔡英文的「足球六年計畫」,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實際成效卻寥寥無幾。

翻開台灣足球協會財務報表,2021年度預算支出超過1.5億新台幣,同時年年可拿到國際足球總會、亞洲足球總會破億元的補助。但,這麼多資源,顯然未得到相對應的成果。

「到底,台灣足球出了什麼問題?」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台灣為什麼要發展足球?

或許,許多人都納悶,為何台灣一定要湊熱鬧,發展足球?

事實上,足球,是目前全世界最熱門的運動,根據國際媒體Sports Show估計,全世界足球迷數量約35億人,跟台灣國球棒球5億相比,足足差了七倍,這次舉辦世足賽的卡達,更創造170億美元經濟效益。

財團法人音樂科技學院科技基金會董事長倪重華坦言,足球在世界上,是一個國家實力、興盛與否展現,更是一個國際傳聲筒,能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多露臉機會。

此外,足球也是一個相當好培養孩子成長的運動,過去幾年,他的孩子在民間俱樂部踢球,學會團隊合作,照顧每一名隊友,而不是自己好就好,現在兒子長大,碰到很多人與人的問題都能自己解決,他很滿意這樣的成果。

如今,台灣俱樂部蓬勃發展,特別是都會區,更有不少家長願意支持孩子到球場中奔馳,足協副理事長王筱薰坦言,若政府願意繼續推廣,或許足球有機會發展成一條完整產業鏈。

以瑞典為例,當地每年舉行兒童、青少年賽事哥德盃,開放各國到現場參賽,依照實力、年齡區分等級,如今每年有超過1000支隊伍,30至40個國家球隊到場。

「這會帶來多大觀光效益?」王筱薰認為,台灣的氣候不輸日本、韓國,又有好吃的食物與美麗的景點,特別是家長都很願意在小孩子身上投入資源,只要球場賽事建置完善,他相信一定能替台灣帶來另一波觀光財。

或許不少人會反駁,台灣的資源有限,應該將重點放在更有效益的運動項目上?但王筱薰坦言,現階段發展足球國家超過200個,反觀棒球可能不到110,唯有足球,才有這樣的經濟規模。


▲台灣足球發展可說是原地踏步,除了場館、教練人數,或許主政者觀念與思惟才是最大問題。黃菁慧 攝

政府觀念落後,體育只為了獎牌

然而,對於台灣足球的欲振乏力,不少人認為問題出在資源、場地樣樣不足,企業不願投入,國人意興闌珊,但其實,最需要調整的,或許是主政者的觀念跟思惟。

這幾年力推民間足球俱樂部發展的倪重華認為,「過去發展體育,都為了拿成績,放棄這個目標,不要追求『台灣之光』,一步步穩健的走,」才是現在要做的。

以近期的PLG籃球聯盟為例,雖然制度不完備,但它們成功將體育產業化,透過包裝、硬體設備提升,吸引大批球迷進場,掏腰包買商品,廣告商也不斷挹注資源。

反觀台灣體育政策KPI都是拿獎,哪個項目有機會,政府就發展什麼。前幾年空手道能奪牌,政府拚命砸錢,後來歐洲不少國家慢慢投入,奪牌機會變小,又開始把目光放到其他項目如直排輪、舉重。

「這些成績都是假的,」倪重華直言,政府應該重視最底層的發展,將足球產業化,協助廣設民間俱樂部,增加球場數量,讓愈來愈多人投入,形成風氣,才可能帶動發展。

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恭,是台灣近年來最狂熱的「足球癡」,這幾年不但自掏腰包2000多萬舉辦三三聯賽,還資助東部超過十所學校發展足球,將三名球員送至英國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他已身心俱疲;姚仁恭無奈地說,長期這樣走下去,自己的財力無法負擔,這些東西應該是體育署、足協應該做的內容,但主政者意興闌珊,「他們認為,棒球這種東西比較立竿見影,但真的要發展足球,需要的是時間與耐心。」
體育班制度,未符合足球潮流

台灣體育人才,多數從小在體育班磨練、養成,但這種精英化訓練模式,放在足球運動上卻顯得格格不如。

名球評陳家銘坦言,體育班適合發展個人運動如體操、舉重等,足球是非常講究團隊運動,每個位置的需求不同,一定要讓踢球人數增加,從中挑選人才,而非只專注在特定精英。

當今全世界足球,日本、韓國、美國採取體育班、民間俱樂部並行的作法,更先進歐洲國家甚至以俱樂部為主,台灣把資源全投入在體育班,這種作法獨樹一格。

2016年,足球教練松下勇亮在台灣創立E.C Desafio足球俱樂部,致力民間俱樂部推廣。對台灣「足球沙漠」稱號,他不以為然,因為民間早已蓬勃發展,五人聯賽規模超過千隊。

「台灣足球種子早已發芽,」松下認為,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協助民間俱樂部,而不是限制。政府舉辦賽事卻拒絕民間俱樂部參賽,如果願意改變,讓俱樂部、校隊彼此競爭,「一年30場比賽,我保證效果一定會出來。」

一位球員坦言,民間俱樂部球員多數是自願,願意投入更多資源與努力,跟傳統校隊相比,態度更積極。


▲松下勇亮認為台灣足球種子早已發芽,只要有訓練場地和充足賽事,一定能慢慢向上提升。黃菁慧 攝

拋棄煙火式盃賽,建置長期聯賽

過去幾年,足球協會青睞舉辦短期盃賽,但不少人認為,這樣的作法一定要做調整。

王筱薰曾在任職祕書長期間推動TYL全國少年足球聯賽,並開放體育班學生與民間俱樂部球員切磋,當時備受好評,但在他卸任後,聯賽制度又慢慢式微。

王筱薰坦言,如果一個賽事短短幾個星期就結束,要如何培育基層?一定要建立長期的聯賽制度,「如果連續辦十年,我相信效果就會出來。」

他認為,各縣市足協與民間單位應通力合作,健全聯賽的發展。

但這幾年,兩單位漸行漸遠,「地方足球委員會愈建全,足協才愈有力量。」他說。

「如果連踢球的環境都沒有,怎麼去推動俱樂部跟聯賽的成長?」王筱薰無奈地說;除了壯大聯賽、俱樂部,他認為台灣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場地、資源匱乏。

姚仁恭坦言,台灣球場數量不足,除了政府沒心,公共工程價格異常也是原因,以美國為例,同樣的設施,在台灣價格卻貴八倍。

倪重華認為,與其追求大型場館,更重要是興建更多小型比賽、訓練場地,提供給基層更多訓練空間,像是高架橋下、大樓屋頂,都是可行的地點。此外,台灣教練人才也必須擴增,王筱薰坦言,以環境更惡劣、人口數更少的冰島為例,全國拿到國際A級教練證的人數超過250人,反觀台灣2300萬人卻不超過30人,過去四年,台灣連一位A級以上教練都沒培訓出來,台灣足球要前進,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3/1月 第439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足球能不能踢進世界盃?

遠見雜誌

2023/1月 第4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