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養心 降低中風、心肌梗塞威脅

開車、開會心煩氣躁 暫停一下練呼吸


撰文/林貞岑

高溫傷「心」!氣溫愈高,心臟負荷愈大,中風、心肌梗塞等猝死機率大增。中醫教你炎夏如何養心、靜心,保持心血管暢通。

七月底,節氣大暑到,高溫除了造成中暑,更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及猝死。中醫的「心」涵蓋甚廣,範疇包括心臟,以及參與整體循環功能的血管及神經系統如大腦。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榮癸貞中醫診所院長陳博淵解釋,心是君王,掌管全身血液、養分輸送,帶領五臟六腑文武百官,共同維持機能正常運作,當君王清明、指揮若定,身體便輕鬆舒服,能對應外界環境衝擊、調適良好。

「意志情緒及行為表現,跟我們的心有關。」他舉例,天熱時頭暈腦鈍、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力下降等,都與心有關,心煩躁又容易慌亂,因此開車或走在路上,要特別小心。

夏日高溫對心考驗大。古云:「夏季屬火,火氣通於心。」陳博淵指出, 微微出汗能調節體溫、神清氣爽,但出汗多了則耗氣傷陰傷心,心失去養分,又須加倍工作,負擔更重, 這時血管擴張、水分蒸發,血液變黏稠,會出現心悸、疲倦、乏力、失眠口渴等症狀,進而發生冠狀動脈阻塞及心肌梗塞。
靜心、補水、睡飽 對治夏日「心」傷害

此外, 從酷熱室外進到冷氣房或猛灌冷飲,溫度驟降造成血管急速收縮、血壓上升,也會增加心臟負擔。

中醫如何對治夏日「心」傷害?「像生脈飲,(成分中的)五味子斂氣、麥門冬滋陰,很適合大量出汗、覺得疲倦的人。」陳博淵說,其他像白虎加人參湯、或附子可強心退熱, 是常用的護心中藥方,不過個人體質不同,建議由合格中醫師判斷。

夏日養心第一步,從靜心開始。

首先提醒自己,不要慌亂。坐下來,放慢呼吸,意念專注在呼吸上,漸漸放鬆身體。「有情緒、念頭浮現很正常,就讓它慢慢飄過,全然將意識專注在自己身上,調身、調心、調息。」陳博淵經常練習調息呼吸,每當開車覺得煩躁,他就找個地方停車,練習呼吸吐納調息,心靜了再上路。

也可含一口水在嘴裡一會兒,慢慢吞入。若口乾舌燥,喝水無法止渴,可試試「鬧中取靜」法:嘴巴閉起,舌抵上顎,「如此能口齒生津、打通任督二脈,又能靜心。」他說,尤其參加會議或到人多處,舌抵上顎解渴又靜心。另外,外出時可準備溼紙巾擦汗,保持涼爽鎮靜,稍稍舒緩心煩氣躁。

接著,天熱流汗多,要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電解質不夠,人會覺得虛。」陳博淵建議,可喝點運動飲料,慢慢喝,喝到身體覺得舒服就好,補充電解質且能消除疲勞。
他大力推薦的夏日養心飲是銀耳蓮子湯。蓮子清心火、銀耳潤腸助排便,滋陰潤燥,保護心肺功能。「大部分上班族都有便祕問題。」他笑說,自己在彰化地區執業,銀耳蓮子湯可是夏天熱賣商品。

另外,若血壓高,可多補充黑木耳,助排便並能維持血壓平穩。

第三,要睡飽,夏天最好不要熬夜。陳博淵提醒,暑熱高溫容易消耗陽氣,熬夜更是火上加油,耗損心氣。睡眠就像手機充電,充飽電就能神清氣爽、情緒穩定、身心和諧,讀書、工作更帶勁。

此外,天氣熱要多留意長輩狀況。「居家要保持通風。」陳博淵發現不少家屬怕臥床長輩感冒,不敢開冷氣,致環境悶熱,「久臥床的人對冷熱調節力差,要注意環境舒適度,建議可開冷氣,維持二十六至二十七度,保持環境通風,恆溫最好。」他建議,可觀察長輩出汗、排便及排尿狀況,若沒有出汗、排便,嘴脣太乾或尿液黃熱,表示體內高熱無法排出,這時先讓他們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有出汗或排便,通常表示高熱已排出,較可放心。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3/7月 第1388期

本文摘錄自‎

啤酒市場衰退 朝日、海尼根逆勢突圍

今周刊

2023/7月 第13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