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民事信託 照顧自理困難的家人?

國內身心障礙者逾120萬人


撰文/李雪雯
案例

由於王老太太和先生在年輕時太忙於做生意,讓二女兒因疏於照顧而出事,成為了身心障礙者,王老太太和先生內心一直有虧欠感,因此便把大部分的財產,包括現金以及房產等,都過戶給二女兒,想讓她的生活更有保障。不料,反而讓二女兒花起錢來「非常慷慨」。

目前王老太太已經90多歲了,她自知能陪伴二女兒的時日並不長久,心裡很有負擔。所以她希望能藉由信託,為身心障礙女兒的未來生活預先做好安排,她該怎麼做呢?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截至2023年第2季為止,國內身心障礙者共有120萬多人,其中超過65歲的身心障礙者也有56萬多人,占全體身心障礙者的46.63%,且女性又略多於男性。

對於有身心障礙者成員的家庭來說,最令陪伴者或照顧者牽掛的,就是自己一旦離去,生活自理困難的家人未來能否安好。

本期月刊報導的個案主人翁—高齡90歲的王老太太,由於之前有請大河不動產經紀整合行銷公司執行長黃國霖協助買賣房地產,故曾多次向黃國霖傾吐她對二女兒的擔心,以及欲藉由信託預先做好安排的計畫。

因黃國霖具有代書資格,同時也是桃園市信託發展協會理事長,具有規畫不動產信託的實務經驗,再加上對王老太太的家庭狀況也有基本了解,所以他就協助王老太太做以下初步的規畫:

商品特性:受託人為自然人,可客製化信託契約

針對王老太太最擔心二女兒花錢容易失控的問題,黃國霖建議可將資產交付信託,再定期定額撥付,例如每月2萬元∼3萬元讓女兒自由使用,一來可以保障資產不會一下就被花光或騙走;二來透過信託為二女兒的醫療及照顧等大筆開支預做安排。

認同黃國霖建議的王老太太,便分別找了3家有承作信託業務的銀行詢問意願與費用。由於做過生意的王老太太十分精明,所以她打算找大女兒當受託人,把信託管理費「給自己人賺」。但黃國霖表示,因大女兒會成為二女兒的監護人,而監護人不宜當受託人(類似裁判、球員分開的概念),所以建議由小兒子當受託人,至於信託監察人則由侄子擔任。

王老太太的信託規畫較為特別之處,在於「受託人」是自然人,而不是找銀行信託部門(法人)擔任,所以屬於「民事信託」。那麼,民事信託與商業信託到底有何差別呢(詳見表1)?
歸納黃國霖與聯誠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吳俊達的分析,會捨商業信託而採用民事信託有2大原因:

1.委託人與受託人間,具有極高的信賴感。

2.費用成本及內容規畫具有彈性。

就「彈性」而言,黃國霖以他承接過的個案件分析,多數是因為銀行等商業信託的承作機構不願受理。至於民事信託,只要當事人達成共識或協議就可以,所以對於信託內容和規畫,可依當事人需求而有調整彈性。

吳俊達也進一步補充說明,多數民事信託的契約書內容,並非一概僅以「定型化契約條款」,或網路下載的契約版本直接全部套用,而是必須在兼顧委託人、受益人實際問題解決的重要考量下,具體設計出「客製化」信託契約書內容的版本。
注意事項:留意2要點,避免所託非人

民事信託最大的特色在於「受託人為自然人」,也就是可以找自己所信賴的人。但「自然人」會有哪些缺點?其資格條件又該如何評量?

黃國霖表示,有關受託人(自然人)的挑選,只要符合「消極的資格」,即不能是「破產人」或「禁治產宣告之人(即監護宣告之人)」外,並無太多限制。但他認為即使是親友或有信賴度,受託人還是要對所託財產或本身具有專業知識,或有相關資源可供協助。另一個問題是,受託人是自然人,難免有「壽命終了」或「道德瑕疵」的問題。就前者而言,黃國霖建議可找一位以上,並訂定順序會更穩當;至於預防「道德瑕疵」,則可以設立信託監察人,而「監察人也可以同時找2、3位擔任,並採取多數決方式,以對受託人進行監督」。黃國霖說。

儘管民事信託與商業信託略有差異,但其在目的上卻沒什麼不同。為了讓民事信託的規畫能符合委託人的心願及需求,兩位專家建議,對此有興趣的民眾要特別注意2重點:

1.規畫者在信託與法規等相關領域具專業度:吳俊達強調,具專業者應要能針對個案中委託人在理財、房產維護、醫療與生活等不同需求,與委託人深入討論,再協助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方法,並寫在「信託契約」之中(詳見圖1)。
2.依不同的信託財產做最適宜規畫:民事信託在實務上已經常可見,多半是由律師、會計師及代書經手規畫,而信託財產的最大宗是「不動產」。針對不動產,吳俊達認為以王老太太為例,當然可選定自己信任的親友做受託人,委託律師、地政士合作完成不動產信託登記,並指定信託的期間,持續到二女兒身故為止,藉此避免二女兒擅自處分該房產、因遭受詐騙而出售房產,或是將房產抵押他人借款。

但他提醒,若是「金錢信託」,因金錢易被動用,受託資產又多涉及「投資理財規畫」,則較適合採取商業信託,一來承作的銀行專業度和信賴度相對高,非自然人也無年事漸高之困擾,信託財產具穩定性、持續性及安全性。 閱讀完整內容
Smart智富2023/10月 第302期

本文摘錄自‎

如何透過民事信託 照顧自理困難的家人?

Smart智富

2023/10月 第3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