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學校大爆發【封面故事-商業週刊】
3年暴增104所!
台北市內湖的一棟大樓內,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站在台上,接受三十多名家長的提問。這是一場實驗教育學校的招生說明會,家長焦急神情全寫在臉上:「入學不看成績,那錄取標準是什麼?」「這邊的課表以文科為主,那數學、理化都不教嗎?」「孩子畢業想念大學,要考學測怎麼辦?」
近期,全台各地都上演類似劇碼,有意讓孩子接受實驗教育的家長,對這種創新教育,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但許多家長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少子化趨勢下,國中小與高中就學人數,三年來銳減八%;同期間,全台實驗學校(含機構)衝到一百零四所,逾一萬一千名學子,未選擇傳統教育體系,而是走進實驗教育,嘗試新形態的混課、混齡、跨越學校圍牆的「混血教育」。
父母憂慮》上網就能跨國學習
孩子會問:為什麼還需要來學校?
包含宏泰企業執行常董林鴻南、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台中市長林佳龍、前立委羅文嘉、導演魏德聖等,都將孩子送進實驗學校。
這個新選擇,有全球化背景,也有台灣獨特的問題。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正身處數位浪潮,自己在職場面臨全新挑戰,他們反思:當機器人取代人力、AI挑戰人腦,許多工作都將消失,傳統教育,真能讓孩子因應未來嗎?
同時,自學風潮興起,只要上網,就能享用跨國界的免費學習資源。「以後的孩子一定會問:『為什麼我還需要來學校?』」將兩個孩子送到華德福體系、台中市長林佳龍的妻子廖婉如說。
在台灣,舊有的填鴨教育,停不下來的考試,在大學和企業端留下遺毒,近幾年越演越烈。
孩子困境》選志願,爸媽決定
沒人探索自己,變成「無動力世代」
「過去的體制內教育,造就一群『無動力世代』,沒人探索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很有限。」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觀察,許多大學生在國高中時,沒有時間探索自我興趣,選填志願由爸媽決定,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不喜歡,念得很痛苦,長期缺乏學習動機,成為一群無動力的年輕人。
後果是,企業界找不到對應人才。根據1111人力銀行,五成四的社會新鮮人,畢業後學非所用。
少子化,每個年輕人都是台灣的珍貴資產,人才培育更顯重要。葉丙成以人才金字塔為例,台灣頂尖人才占三%到五%,其他人超過九成,這在過去能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然而隨著學生數銳減,未來的人才培育,一個都不能少。
被稱作「台灣自學之父」的陳怡光,常跟家長說:「現在學生只要每晚一年考大學,就自動進步一萬名。」(編按:未來十年,大學新生每年平均遞減一萬人。)
台灣正面臨這樣的狀況:頂尖人才出走,多數人才學非所用。大學門檻變低,畢業生走出校門,卻立刻拋棄所學。年輕人浪費黃金歲月,磨掉學習動能,終將導致社會陷於停滯。
找尋出口》實驗教育三法通過
小野、中信金辦學,將有實驗大學
焦慮感越來越強,許多人開始找解方。近三年,台灣教育圈掀起翻轉教育浪潮,體制內老師改變教學方法,然而卻成效有限;強調適性發展的十二年國教,則是因課綱問題懸而未決。
家長的怒氣,幾乎達到沸點。根據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去年八月的調查,家長對國中小的教育品質滿意度,僅三成七。「一個商品,有超過一半使用者說不滿意,你會去買嗎?」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反問。但家長很無奈,因為別無選擇。
二○一四年,政府通過《實驗教育三法》,提供體制外教育法源依據。像是一個出口,頓時間,實驗學校大爆發。超過六十所體制內學校,轉型成實驗學校,名人也捲起袖子辦學,包含葉丙成、徐莉玲、作家小野等,甚至中信金控,也在台南開辦實驗高中。
逾一百家從國小到高中的實驗學校,遍及城市和偏鄉…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