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寄生上流》看內隱偏見
許多人擁有偏見,卻不直接表露,以免遭受批評。這種內隱態度不亞於外顯偏見,同樣深深影響我們對待不同族群的作為。
撰文/陳舜文
今年奧斯卡獎的最大贏家,是韓國導演奉俊昊拍攝的《寄生上流》。這部電影不僅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還獲得最佳導演獎、原創劇本獎、國際影片獎。除此之外,還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許多國際獎項。雖然一直有朋友推薦我去看這部片,但因平時忙碌,抽不出空,前陣子終於趁寒假期間觀賞。看了之後,大為驚喜。本片得獎頻頻,確實名不虛傳。
這部電影以幽默中帶著驚悚的風格,刻劃了韓國社會的貧富差距現象。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本片的人物描寫細膩,很值得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談。由於本片牽涉的議題十分廣泛,無法全部分析,本文只談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也就是片中富人對於窮人的態度。
不顯露或不自覺的偏見
片中有一戶住在豪宅、生活極為富裕的朴姓家庭,一家之主朴先生平時對待他的司機相當和善客氣,不會擺出有錢人的架子。表面上看來,這名頗有教養、彬彬有禮的富豪朴社長,似乎對低社經地位者並沒有明顯的偏見。但是他的內心深處,很可能對於低社會地位者抱持著厭惡感。這從片中一些橋段可以看得出來,例如,他認為司機(低社經階級者)不應該越過前座,侵犯進後座自己所坐的空間;他對於一直聞到司機和管家身上傳出的特殊味道,會隱約感到不悅。這種隱藏在心中,平時不顯露出來,甚至可能自己也不確知的偏見,心理學中稱為「內隱偏見」(implicit prejudice)。
閱讀完整內容
所謂「偏見」是指:只因為某個對象屬於特定群體,便對其採取負面的態度。偏見可能針對特定群體成員,例如:種族、性別、社會階級、職業、年齡等群體;也可能針對具有特定特徵的人,例如:體重、外觀或疾病等。通常我們可以用口頭或問卷詢問,了解某人是否抱持特定偏見。然而,有時候個人並不願意說出自己的偏見,甚至有些時候,個人可能連抱持偏見都不自知,因此根本問不出來。清楚表達出來的偏見,可稱為「外顯偏見」;隱藏在心中,無法或不願表露的偏見就是「內隱偏見」。
常見的內隱偏見類型
雖然現代社會的組成與價值觀比傳統社會更多元,人們也更能指認或批評偏見與歧視現象,但是有些人心中依然存有偏見,只是不直接表露偏見,以免遭受批評。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詢問大學生對於女性權利和女性社會角色的態度,實驗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以紙筆作答,沒有佩戴任何儀器;另一組也是以紙筆作答,但在作答時要戴著一個訊號器。實驗者讓第二組參與者相信身上的儀器是個測謊器,只要作答時說謊,儀器就會顯示訊號。事實上,那是個假儀器,並無測謊作用。結果顯示,第一組男女性參與者填答的態度沒有差別。但是第二組參與者中,大多數男性對於女性權益的支持程度低於女性。此實驗顯示,一些男性參與者很可能對於性別存有內隱偏見,平時也許偽裝著,只在特殊情境(比如與好朋友閒聊或遇到測謊時)才表露出來。
除了性別之外,種族偏見也是常見的內隱偏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巴納吉(Mahzarin Banaji)曾經替好萊塢電影公司的執行長做了內隱態度測驗,結果發現,這些參與者傾向把白人的形象連結到正面的辭彙(如美麗、善良),而把黑人的形象連結到負面的詞彙(如醜陋、惡劣)。顯然,這些電影公司執行長抱持著種族內隱偏見,甚至沒有自覺。
偏見影響行為
許多研究都顯示,偏見會影響我們的行為。美國的一項實驗運用視聽設備測試人們的緊急反應,實驗螢幕先呈現街景畫面,然後出現一名年輕男子,半數參與者看到的是黑人,另外一半參與者看到的是白人。男子手上可能拿著手槍,也可能拿著日常用品,例如:手機、皮夾或攝影機等。實驗要求參與者,如果影片裡的男子手持武器,則要按下「射擊」按鈕,反之則按下「不射擊」按鈕。參與者要在一秒鐘之內做出決定。結果顯示,參與者最常犯的錯誤是「射擊」手無寸鐵的黑人。在後來的實驗裡,由警員擔任參與者,結果顯示:警察射擊有武器的黑人快於白人,即使背景情境安全無威脅。這幾年來,美國曾經發生多起警察誤殺手無寸鐵的非裔男性事件,很可能正是種族內隱偏見造成的悲劇。
內隱偏見也可能針對外來移民,並影響我們如何對待他們。一項跨國研究調查法國、荷蘭和英國民眾對於新移民者的外顯與內隱偏見,以及對待移民者的方式。結果顯示,無論哪個國家,外顯偏見高的人,都不希望移民人數增加,甚至希望將移民遣返回國,或進一步限制移民者原本已經微薄的權利。相對地,外顯與內隱偏見都低的人,則希望改善移民們的權利,並願意協助他們留在移民國內,也願意積極採取行動改善他們與本國人的關係。比較特別的是,內隱偏見高但外顯偏見低的人,會以間接方式表達對移民的不滿,這些人不會主動要求遣返移民,但也不願採取任何行動來改善移民者與本國人的關係,更不願意努力提高移民的公民權。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臺灣目前有許多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移民,我們對於新住民的內隱態度,也很可能影響我們對待他們的行為。
如何對抗內隱偏見
也許有些人會好奇:既然內隱偏見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測量呢?顯然,傳統紙筆形式的量表無法測出個人的內隱態度,因此必須使用特殊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電腦螢幕上顯示圖片或語詞刺激,受測者看到特定刺激時,要按下特定按鈕。根據按按鈕的反應時間,可以計算出你是否具有某些內隱偏見。
認識自身偏見是對抗偏見的第一步。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是否有內隱偏見,可以到哈佛大學的「內隱連結測驗」網站(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taiwan/)。該網站有多項內隱態度測驗,包括種族、性別、國家等。網站內容有中文版,而且也有簡要的說明。巴納吉當年對好萊塢電影公司執行長說:「如果我們能在每部電影裡做些事來對抗偏見,就可能造成改變。」今年奧斯卡獎首次將最佳影片頒給非英語電影,也算是打破偏見的創舉。但這不表示各種偏見都已消失。事實上,我們對抗偏見的路還很長,需要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