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韓技職教育這麼做!國小就探索職業、學生可分紅

文/程莉茜

「台灣的技職教育部分學德國,部分學美國,」南亞技術學院校長張仁家說。儘管如此,台灣這領域仍有許多不及德國與美國之處,可多多借鏡。

台灣只跟德國、美國技職學半套
技職師資標準低、學生誘因仍偏少


在美國,技職專業的老師至少在業界待兩年,有好成績後再接受教育專長培訓,同時教學科和術科,學用合一。目前台灣對於技職師資的業界經驗要求只要一年,並不足夠。

為了讓學生更熟悉業界,在美國,老師會與學生一起做市場調查,推出產品,從行銷、生產、販售,整套流程都能參與,甚至讓學生參加分紅。

前考選部政務次長、台師大退休教授李隆盛提到,一名德州的汽車修護老師告訴他,因為分潤誘因,為了讓修護的骨董車賣到更好的價錢,學生假日也會主動加班趕工。

另外,考量許多技職學生經濟較弱勢,李隆盛也提到,美國大專技職教育學費相對普通大學低廉,以學費來彌補孩子成長條件的不平等。


▲德國為確保雙軌制下職業訓練標準化,所有職業訓練都須得到相關專門部會和教育部的認可,目前受國家認可的訓練職業共324項。圖為汽車機電(左)及化學實驗專業(右)的職業培訓。

在德國,產業公會扮技職領頭羊
設訓練標準、保障學生權益,積極主動


而技職教育舉世聞名的德國,最有名的就是技職教育雙軌制,讓學生直接到業界學習,並由企業當職業導師。雙軌制讓學生在職業、學業銜接上有很大的彈性。

德國在台協會教育暨科技組長金力安(Julian Goldmann)告訴商周,技職教育能在德國發展得相當成熟,與德國的歷史及文化脫不了關係,「有些家庭認為有一技之長、用雙手打拚事業這件事非常重要。」

雙軌制實際上可追溯到中古世紀時的「行會」制度,可以理解成今日的產業公會,公會凝聚產業內部共識,向政府及外界提出產業需求,是德國企業習以為常的事。

技職教育的發展也是如此。張仁家說:「在德國,產業公會是領頭羊,提出需求讓政府及學校配合,相較之下,台灣的產業公會在這方面表現較弱。」公會內部會自行研擬一套訓練學生的標準,確保每個拿到文憑的學生,都有著不容置疑的專業。而這套標準,也成了學徒制的遵循準則。

「德國主打工作本位學習,讓學生在職場上取得最好的學習資源。」李隆盛也補充。

那麼在德國,政府對於企業要加入產學合作有哪些規範呢?

各產業都有既定的培訓規章和框架課程,學生在培訓期間必須由一位有經驗的教練陪同。教練須通過教練資格測試,並完成該專業的職業培訓必備條件。

此外,在培訓規章中,企業必須告訴學生培訓框架、培訓所需的具體時間,讓學生知道將學到哪些技能及知識。

同時公司有義務允許學徒參加職業學校、業外培訓措施和考試,只能讓學生進行與其培訓內容相關的工作,並必須確保工作場所的安全。此外須將與學徒培訓的關係,登記在產業公會名單中。

另外,企業得遵循三類法律,分別是《青少年就業保護法》、《職業培訓法》以及各產業的內部法規。

因此可見,在德國想要成為培訓企業,必須負擔許多責任,嚴謹的規範才能造就專業的人才。

想扭轉我們高達83%繼續升學怪象
學美、德,別讓孩子對選職業一頭霧水


談完制度面,另一項讓台灣學生家長都頭痛的問題是職業探索。許多人好奇,職業教育從十六歲開始,會太早嗎?若選擇夠彈性,十六歲並不會太早。

台灣的學生選學校能力很強,選職業卻一頭霧水。「台灣的高職(編按:技術型高中,即技高)生繼續升學的比率大約八成三左右,這大概是世界奇蹟!」張仁家感嘆,多數國家的技高生畢業後會直接就業。

在美國,大部分的學生會進入綜合高中,為期四年的學程中,前兩年會進行許多職業探索訓練,到了第三年才會進行分流。

德國學生就學期間並不一定有明確的職業探索,但政府重視職業訓練,政府與民間配合,引領學生盡早理解、選擇職業。

此外,德國多個聯邦在每年四月會舉行名為男孩節與女孩節的職場體驗日,在這一天由企業邀請五年級到十年級不等的孩子來體驗職場生活。此活動的初衷是要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改善各職業男女失衡的現象,讓男孩接觸教育、文化、行政職,讓女孩接觸科技業、汽車修護等職業。

許多知名企業如福斯汽車(VW)、西門子(Siemens)等,都積極參與此活動,也成為孩子們提早認識各職業的好機會。反觀台灣,多數技高生畢業選擇繼續升學,技高外牆滿滿的大紅榜單上,恭賀學生考取哪些大學,仍脫離不了升學主義掛帥,與歐美觀念相距甚遠。

台灣技職教育仍有許多改善空間,一方面,社會與家庭須接受在工作中學習、先就業再升學的觀念;另一方面,企業與產業公會,無論從教師資格、學生職涯規畫,乃至參與分紅,都可學習歐美的優點,為孩子鋪路,也讓企業更能永續發展。

韓國「大師高中」模式
讓學生畢業直升三星、海力士正職


前韓國總統李明博任期內,政府認為,具全球競爭力的韓國大學僅占總體的1到2成,與其鼓勵人民就讀低品質的大學,不如及早培養學生專業技能。

在政府推動下,2010年韓國創設了「大師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將部分韓國原有的職校轉型。

在大師高中,學生學雜費全免,由政府提供資金;企業提供設備、獎學金及就業機會;學校則提供合作的管道、教職員定期培訓,與產業界保持連結,以發展出適合該校的課程。

有些學校甚至聘請企業界主管擔任校長,如在慶尚北道的龜尾電子工業高等學校,就曾聘請了LG電子的前主管擔任校長。

截至2022年,全韓國有54所大師高中,產業遍及半導體、醫材、智慧工廠、航空、核電、高科技農業、遊戲內容、機器人等,包山包海的對應企業勞動力缺口,保障學生們畢業出路。

2023年大師高中學生平均就業率近77%,其中5所學校就業率達90%以上,多數學生均畢業即就業。由於成效頗佳,韓國宣布在2027年,扶植大師高中達65所。

另外基於大量半導體人才需求,京畿道龍仁市正計畫在明年3月前開設一所擁有包括晶片製造、設備、晶片材料和人工智慧4科系的大師高中,未來學生將可以直接到三星、海力士等全球最大記憶體廠工作。

大師高中的模式,全面翻轉著職業學校的形象,其強調畢業後先工作3年左右、再視需求決定是否繼續升學的理念,讓許多高中生先確保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文●程莉茜)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9月 第1921期

本文摘錄自‎

德美韓技職教育這麼做!國小就探索職業、學生可分紅

商業周刊

2024/9月 第19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