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率世界第二高 韓國為何超車台灣?

餅乾袋、地毯,台灣沒回收的品項,韓國都能收。平均一百戶共用一個回收場,每週末壓紙箱、分類瓶罐成固定景象。為什麼韓國回收率比台灣還高?

文/劉光瑩、侯如珊

首爾江南區,一個大型住宅社區內,平日忙於工作的人們,在雨停的週日中午,紛紛來到社區空地上,把資源垃圾丟進一個個巨大袋子中。

規矩不少。回收前,塑膠瓶都得清洗乾淨、撕除標籤、摘除膠環,紙箱都要拆開壓平、去除標籤與膠帶,整齊疊在一起,由社區管理員確認過後,再交給清潔隊收走。

這是韓國全國再熟悉不過的景象。週五傍晚開始到週一早上,是固定的回收時間。動轍上千戶的住宅區內,平均每一百戶共用一個回收場,每到週末,社區就會出現幾十個暫時回收場。


▲首爾江南區大型社區內,管理員協助住戶把紙箱都確實拆開壓平,才能回收。(侯如珊攝)

韓國奮戰30多年,回收成習慣

「這是全韓國總動員的精神,」住在這社區多年的台灣媳婦侯如珊說。

講到做回收,韓國人絲毫不敢馬虎,因為如果被抓到分類沒做好,可不像台灣以退運或口頭勸告了事,累犯罰款可達一百萬韓圜(約兩萬四千台幣)。有位旅居韓國的台灣人,曾因把香蕉皮丟進一般垃圾,沒按規定做廚餘回收,被罰近兩千台幣。因此韓國廚餘回收率高達九八%。

前陣子回台的侯如珊觀察到,跟韓國相比,台灣分類相當粗略。她在台北家中要做回收,母親卻說「不用分這麼細,清運公司還是會混在一起,」對照韓國嚴格的分類,讓她非常驚訝。

除了台灣常見的紙類、玻璃罐、鋁罐、寶特瓶之外,還有紙箱、一般塑膠盒與塑膠製品、塑膠薄膜與塑膠袋,就連台灣沒在回收的洋芋片袋、地毯、保冷劑、橡膠軟管、鏡子、瓷器、瓷磚等,在韓國都是必須回收的品項。(見表1)

為什麼韓國人這麼認真看待資源回收?侯如珊觀察,這跟韓國希望躋身已開發國家有關。從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以來,為了建立富強的國家形象,韓國舉國上下都積極檢視垃圾問題。

努力多年後,二○二二年在OECD國家中,韓國垃圾回收率達五九%,在全球僅次於德國的六五%,同一年台灣是五七%。

從收費下手,丟愈多付愈多錢

對抗垃圾的漫長戰役達三十多年,在韓國,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廚餘,都有不同顏色的專用袋,除了資源回收免費,丟垃圾與廚餘,都要隨袋收費,簡單來說:丟愈多付愈多。

韓國一九九五年實行垃圾費隨袋徵收,第一年全國垃圾減量就達三四%,資源回收物增加四成。每個區域丟垃圾要買不同顏色垃圾袋,避免跨區亂丟,也方便統計。

首爾的一般垃圾袋每公升價格,約是台北市的兩倍;廚餘袋價格更是一般袋的三倍以上,反映廚餘的後續處理成本較高,讓人在倒廚餘前三思。

二○○三年,韓國開始對廚餘隨袋收費,一三年起廣設廚餘計重回收機,每個人都要刷卡辨識,才能回收廚餘,丟愈多就付愈多。

收費是促進回收的基礎。不論是資源回收或廚餘回收,為降低買垃圾袋的開支,民眾才有動機把垃圾分類乾淨,成為可以回收的資源。

分這麼細,民眾難道不會嫌麻煩嗎?

住在江南區的四十二歲家庭主婦權太太說,韓國的民族性是「很在意周遭人眼光,」所以一旦政策制定、有人開始跟隨,規範就很容易建立起來,擴及到整個社區。

然而,雖然回收率高,韓國近年也面臨新垃圾危機。

一七年到二一年,韓國每日產出垃圾增加一七%,塑膠垃圾量過去三年增加超過一成。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期間,愈來愈多人依賴到府宅配,泡棉、保冷劑和各種包裝,造成塑膠垃圾大量增加。

台灣高消費力衝高垃圾量

台灣的垃圾量也不遑多讓。二二年人均每日產出廢棄物,高於韓國、日本、新加坡,增幅也是四國當中最高。(見表2)環境部環管署長顏旭明,在疫情期間擔任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他第一線觀察認為,這跟台灣經濟成長有關。過去五年台灣年均GDP成長率達三.三%,比星日韓都高,消費多,垃圾也跟著多。

此外,疫情與電商改變生活習慣也是一大原因,外帶、外送讓一次性塑膠使用增加。根據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數據,跟一九年相比,去年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的消費金額暴增二十倍。

飲料杯則是另一個來源。二○二○年起,全台每年用掉四十億個一次性飲料杯,是十年前的二.七倍。環境部統計,過去十年塑膠垃圾佔比顯著成長,一般垃圾裡有超過四分之一是塑膠。

同樣因疫情與電商盛行,韓國的個人塑膠產出量達到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與英國。

六年後禁一次性塑膠能落實?

塑膠危機惡化,韓國已推出更積極的應對。

韓國環境部正在研究以「個人積分回饋消費金」,進一步鼓勵民眾自備瓶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飲料杯,並且選擇電子收據來取代紙張收據,這點台灣已走在前面。

此外,韓國設定了積極減塑目標,要在二○三○年將塑膠垃圾減少五成,並達到至少七成的回收率。

但這也需要更多監督。交給民間處理的塑膠垃圾,究竟去了哪裡?韓國環境部正計劃建立追蹤系統,確保回收後的塑膠瓶及鋁罐,有確實再生與再利用。

然而,政策走得太快,也不乏問題。韓國在二二年曾宣示禁止一次性紙杯,卻在二三年底轉彎,同時延長塑膠吸管和塑膠袋禁令的寬限期,顯見社會共識達成不易。

如今,台灣也有減塑目標,要在三○年禁用一次性塑膠,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二年限塑政策上路以來,就連「市場不提供免費塑膠袋」都幾乎破功,塑膠袋每年內銷量,從十四萬噸增加到二十萬噸,愈減愈多。

該怎麼做?從韓國的經驗可以看出:「金錢」是促進回收最好的誘因。只有付出的成本與丟垃圾的量成正比,才能真正驅動民眾改變。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4/9月 第806期

本文摘錄自‎

回收率世界第二高 韓國為何超車台灣?

天下雜誌

2024/9月 第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