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光與香氣,重現記憶中的美好時光

Taffi 本名張葳,曖曖。內含光實驗室創辦人。在美國長大,因為習練瑜伽後找回對生活的熱情與關注,2014 年成立品牌,專注於調香、天然香氛蠟燭與氣味策展,希望透過光和香氣傳達生活的美好。每次翻閱《感官之旅》、《氣味之謎》這幾本書都會獲得很多靈感。

▲閱讀時點上蠟燭,可以幫助心緒沉澱、專注。


如果說聲音能表現時間的質感,那空間的質感,我認為應該屬於氣味。一個空間如果關注到自身氣息,那它必定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同日本寺廟都會有專屬味道,也讓飄升的氣味成為與神祇溝通的管道。對我來說,好的氣味質地是若有似無的,就像身處大自然時,不經意竄進鼻腔的那一抹花香,迷人地抓住你的注意力,卻又旋即消失。

我並非天生嗅覺靈敏,是瑜伽打開了我的五感,不論是對氣味、光還是聲音,都有比從前更強的感受力。我變得不喜歡日光燈,並開始留心能讓生活更加舒適的存在,從此,點蠟燭成為一個生活習慣。住在山上的生活自在,但難免濕冷,這時只要點上燭火,空間就像是被一條羽絨被包裹著,有層隱形的保護結界,變得舒服又溫暖。而所有香氣裡,我鍾愛木質調,尤其是新鮮中帶一絲土壤香甜的杉脂氣味,總能吸引著我去用心嗅聞、好好呼吸。

還記得童年時,那盞始終存在於生活中的光與香氣。媽媽常會依照心情或天氣在家中點上蠟燭,讓偌大的房子充滿怡人氣息。我永遠記得有天晚上,不小心在沙發上睡著,半夜獨自在客廳醒來,冷黑的空間裡,一顆紅色蠟燭正在燃燒,帶著松木和丁香的舒服氣味,那是媽媽在睡前特地為我點上的。雖然只有一縷燭光,卻讓我感到無比溫暖與安心,是對於香氣的重要回憶。

開始學做蠟燭,是希望溫暖的燭光可以成為支持人們的力量,在需要的時候,伴著喜歡的氣味陪在大家身旁。從調香開始的每一步驟我都傾注全心,並試著讓自己像張白紙,不帶批判性地去嗅聞,認識各種氣味,將它們的特色刻印在腦海。而將精油與蠟攪拌108 下是我的堅持,這是梵文裡的神聖數字,代表我的滿滿祝福。

絕大部分的香氣靈感都來自於我的生命記憶,像是回憶、旅行、夢境、想像,哪怕是一首詩、一個顏色都可以成為氣味的原型。我調製的第一個氣味便是從旅行記憶而來,這款「甦。舒服」混合了薄荷、薰衣草與鼠尾草的清新氣息,只要一聞到,總能讓我想起峇里島那間令人難忘的飯店;而「木。林森」則是源於森林體驗,將自己曾經走過的山林記憶,揉合成對於自然的氣味詮釋。

 

接觸香氣創作已快邁入第五年,我從不預設前進的方向,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空的容器,讓事情自然發生,走著走著,便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神奇連結。曾經有個女生來信,說夢到了我的蠟燭,這是件太讓人興奮的事情,我便依著她的敘述,製作了一款屬於夢境的味道。

後來更為這個奇妙緣分,辦了一場展覽。我和策展夥伴們在玻璃屋中塑造了一個夢,每個參與者僅能依據:「一種紫色光暈潮濕的木質調,還有一種松針葉上的乳狀氣味」的文字,在一百顆蠟燭中找到唯一的那顆蠟燭。有趣的是,許多人都順利找到了。其實只要專心的嗅聞,香氣便不會再是飄渺元素,任何人都能把想像,轉變成對氣味的具體想法。

香氣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呼與吸之間的停頓空間,在這段接近真空的短暫瞬間,可以更加專注在自己身上。當覺得生活煩躁,需要靜下心的時候,燭火點亮的瞬間與隨光而來的香氣,就像是一場私密儀式,提醒著自己認真享受每個當下,隨著香氣緩慢地展開內在對話。

▲順芯與安芯是製蠟的關鍵步驟,影響後續蠟燭燃燒的平均程度。

▲工作區面向大片山景,製蠟過程也成為一種享受

▲破損的玻璃瓶,在燭光搖曳中誕生出另一種破敗美感。

▲加熱融化後的蠟液是晶瑩剔透的質地。

▲工作室的一隅,整齊陳列著精油蠟燭的製作工具。

▲天氣晴朗的時候,Taffi 喜歡到山裡採些樹枝植物妝點家裡。

閱讀完整內容

小日子享生活誌-2019年1月號

本文摘錄自‎

用氣味捕捉生活 我的香芬日常

小日子享生活誌

2019/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