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爸媽也能成為孩子的科學老師

大人的實驗課

文科爸媽也能成為孩子的科學老師


不同於坊間開設給小孩上的STEAM 課程,這堂課吸引一群爸媽來上課,學原理、動手做,要將所學帶回家跟孩子一起玩實驗。

文/楊若晨、邱紹雯 攝影/黃建賓


▲兩天50 個科學主題的課程,上完課就能回家親子同樂。

「我們來看看有什麼變化?自己先觀察,才有辦法帶孩子養成觀察習慣。」擺滿五顏六色實驗器材的教室裡,Ruby(莊韻蓓)老師邊講解,邊叮嚀教小孩的技巧與考試重點。不同於坊間開給孩子的STEAM課程,台下多是家有小小孩的爸媽與幼教老師。這是「成大STEAM素養科學跨域認證師資課程」,從科學切入,普及大眾,要讓文科媽媽也能成為孩子的魔術師。

台灣無論在推動自造者運動,或是到現在的STEAM教育,推廣上最大困難點就是缺乏師資,成大STEAM教育及自造者運動發展中心主任林天柱提到開設師資培訓課程的目的。他認為,「未來時代,單一技能很容易被機器人所取代,知識的跨領域整合是必然趨勢;不能光記憶知識,要能用來解決問題,STEAM就是用創作去解決問題。」這樣的能力,不該是拔尖教育,而是基礎教育。

因此,成大二○一九年與小史塔克實驗室產學合作開設師資培訓與認證課程,以生活中的科學出發,系統性的解說與實作適合幼兒的五十個科學主題,兩天課程,收費八千五百元,儘管並不親民,學員仍趨之若鶩。
了解「為什麼」背後的原理

首梯通過認證的種子老師Ruby表示,原意培育師資的課程,對象應是幼教老師或理工背景的人,意外發現學員除了玩具業者、兒科醫生、共學團媽,更多的反而是想自己顧小小孩的地方媽媽和爸爸們。「為什麼波霸奶茶的珍珠會沉下去?為什麼有彩虹?為什麼泡泡是圓的?」爸媽面對孩子十萬個為什麼的同時,前來理解原理,回家陪孩子玩實驗、找答案,背後也反映出:STEAM推廣應從家庭出發。

兩天的課程融合釣冰、牛奶跳舞、史萊姆、熔岩燈、紙飛機等實作,「如何讓杯子中有四種顏色的液體而不會混合?」面對老師拋出的問題,只見台下學員認真抄寫筆記。因為,想取得師資認證可不容易,除了筆試,成大也招募小孩來當小小主考官,學員直接抽題上場試教,將孩子的反應也納入評分。

Vicky 媽在臉書上寫下心得:「很有挑戰性,家長唯有透過不斷學習,孩子也才會不斷學習。」家有國中七年級與八年級女兒的靴子老爹,未來想開設親子營隊課程,特地來進修取得師資認證。他也分享:「看影片跟自己動手做差很多,看似簡單,做起來很挫折,因為不知道原理跟技巧,上課後打破對科學想像,想給小孩新的東西,引發學習興趣。」也有家長不選擇認證,只為了想更了解素養教學,要給孩子多元刺激。

學員從一開始擔心學不會,最後樂在其中,不只參與通過一星師資認證(三至六歲課程),甚至也繼續挑戰二星認證(六至九歲課程)。成大也看到需求,目前繼續開辦科技及藝術跨領域師資認證課程,讓STEAM跨領域的版圖更加完整。


▲課堂先理解科學原理再動手實驗,有助於知識吸收。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科學

優秀的STEAM老師要具備高度生活觀察力,積極且願意試新玩法,才能將知識融入生活素材。課程中,老師也會分享各種生活化的教法,例如,帶孩子觀察蛋與純水、蛋與鹽水等不同的浮沉狀況,很簡單就能理解物體的浮與沉和密度有很大的關係。

不僅如此,這個主題還可以繼續延伸到生物學,Ruby 老師補充:「如果蛋放進一般的水裡會浮起來,那應該就是壞掉了,因為氣室變大,導致密度變小。」充分實踐「科學就在生活裡」的精神。

許多高知識分子爸媽,不知如何簡化跟孩子的對話。這堂課除了實驗教學,也不忘提醒學員如何跟三至六歲幼兒互動的技巧,提醒實驗安全等。看著課堂上一個個樂於學習的大人,彷彿也可以見到孩子們對知識殷切期待的雙眼,讓人感興趣的學習原本就該在生活裡。

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第113期

本文摘錄自‎

文科爸媽也能成為孩子的科學老師

親子天下

2020/第1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