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到的往往做不到

知易行難是人們的通病,要想到做到,必需在大腦建立新行為神經迴路,放大微小的進展,一步步累積,就能達成目標。

文/洪聰敏


坊間已經有非常多的心理與勵志相關書籍,提供非常多經過科學驗證,有用的知識與方法讓我們變得更好。確實可能有一些人在讀完這些訊息後,能起而行而產生很大的改變。但是卻還有更多人在讀完這些聽起來很有道理、方法看起來也不難的書籍或文章之後,即使心中想要學習書中教的方法來讓自己變得更好,到頭來卻還是依然故我,生活照舊。

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渴望,大部分人都有,因此讀到一篇文章、聽到一場講座,當下內心澎湃與觸動。但是這種知道、想要的衝動,卻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最後總是做不到。為什麼明明內心有這麼大的渴望,結局卻常常是半途而廢?

「知易行難」是一般大眾無法達成目標的主要原因。本書的目的,即在透過行為習慣的心理運作機制,說明造成「知道卻做不到」的主要原因。並以獨創的「分子化通用心理技能」,提供立基於科學的系統化模組,並以職場、家庭、競技運動場……等不同場域的實例說明,幫助大家一步步達成想要的改變,讓「知道」當下所產生的觸發感動,連結到新行為的啟動,並透過有效正向的神經迴路,鞏固新行為,使之成為習慣,藉由正向循環來產生蝴蝶效應般的人生大進化!

「知易行難」是通病

哈佛商業評論在2019 年的一篇文章指出,光是2016 年,全球公司在企業訓練和員工教育上的花費高達3,590 億美元;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這麼鉅額的投資,所換來的報酬率卻很差。不僅75%的主管不滿意教育訓練帶來的效果,70%的員工也覺得無法將教育訓練教導的技能應用到工作崗位上。許多公司評估這個所費不貲的訓練計畫,雖然員工在接受訓練當時,確實受到了啟發,有更多的知識,但是卻很少能夠把這些知識用出來,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情況並沒有什麼改變。所以提昇一個人的知識只是改變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實地持續去做,還是用處不大(Glaveski, 2019)。

學習新知,是改變的第一步。

知道了更有效的方法、找到了更好的解答,只是發動引擎,如果沒有穩定持續地踩下油門,車子還是無法前進,只會耗盡油料,停留在原地打轉。

如同每到歲末年終,我們最常做的,就是許下「新年新希望」。買了一本全新的行事曆,寫下嶄新的計畫,對未來充滿信心──

今年要把英文學好!

今年要開始上健身房!

今年要養成閱讀習慣!

今年要開始寫日記、寫文章!

然而,現實卻往往不如預期。

根據我國著名週刊在2018 年的調查發現,只有3.5%的國人,可以全部完成上個年度所訂下的新年願望。國外更有調查顯示,80%的新年新希望,往往會在新年的第二個月就以失敗告終,然後年復一年的循環……

既然「新年新希望」的失敗率如此之高,為什麼大家還是一直重複執行如此的儀式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去思考:

其一,人們之所以會想在新年度的一開始,立下嶄新的計畫。起源於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期許著自己能變得更好,都想在某些時刻啟動改變、戒除陋習,創造出更好的自己。

其二,之所以一再反覆,打掉重練,則是因為理想目標與真正能夠執行的狀態之間,有著過大的落差,而且過程中又沒有找到正確可行的有效計畫,所以往往會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到最後變成不了了之。

達成目標的路太遠,沿途的干擾誘惑太多。

我知道!

我想要!

卻做不到……

要解決大多數人「知易行難」的通病之前,可以透過認知神經科學來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不能輕鬆地「知易行易」?

人類每個外顯行為的背後,都是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連結互動後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約有一半的行為源自於習慣。想想您每天早起刷牙,是用左手?還是右手擠牙膏呢?出門穿鞋,先穿左腳?還是右腳?用哪隻手拿水杯?坐捷運時,是不是幾乎都站在差不多的月台位置?走進便利商店,完全不需要看招牌就可以說出「熱美式不要糖」?這些看似沒有經過思考,就能順利運作的日常,是因為經過無數次反覆之後,在大腦中已經形成一套穩定的神經迴路,並以自動化的方式進行著。

明天開始,您可以試試以非慣用手拿鑰匙鎖門、試著提早一個路口過紅綠燈、試著換換咖啡口味、試著做一點跟平常不一樣的事情,您會發現之前做起來毫不費力的事,變得都要多想一下,感覺不太習慣,甚至可能覺得有點不順、有種腦袋在打架,卡卡的感覺。

那是因為,大腦裡面原本習慣的神經迴路路徑,被您改變了!

這種需要多想一下,卡住、不流暢的感覺,會讓人覺得不舒服;需要先停下來思考再行動的這個過程,會讓人覺得耗神疲累,無法堅持,會讓我們想要選擇回到改變前的習慣「舒適圈」,繼續原有不費力的慣性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做事3分鐘熱度、虎頭蛇尾的原因。

如果將行為背後運作的神經網絡,想像成電腦的程式碼一般,只要啟動特定的指令,就會執行相對應的動作。上面那種卡卡的感覺,就是因為我們在原有的網絡中,加入或移除某些成分,這個動作會讓原本通行無阻的網絡,出現阻礙、降速,甚至停滯。

我們想要改變習慣(建構新行為),就是一種重新編碼的過程,需要建置新的神經迴路(例如:認知基模)。知易行難的原因也在此,當我們聽到一個訊息,(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讓您變得更年輕;維持運動習慣可以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預防阿茲海默症……等等),「知道」這些資訊往往只需要短短幾分鐘,這些振奮人心的訊息,也很容易觸發我們想要開始行動的強烈慾望。但是,如果沒有透過反覆執行、回饋、修正的過程,穩定建立起新的神經迴路路徑,那些激勵人心的點子,永遠只會短暫掠過腦海,無法得到具體實踐。像參觀健身房之後,信心十足立志這次一定要改變,毅然決然買下整年度的課程之後;像每次聽完成長激勵講座,滿滿的感動與省思,決心重新思考人生方向、決心脫胎換骨之後,多數的人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

1. 想要做,知道應該要做;

2. 但路徑沒有改變,仍舊只會在同一個循環中打轉,

3. 不會憑空抵達新的終點。


建置「新行為神經迴路」的科學方法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人類除了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如:脊髓)就可以完成的反射動作(如:膝反射)之外,其他的行為,大部分是經由大腦神經迴路控制後的產物。即便是經驗豐富不看食譜就能做出滿漢全席的廚師,或者是不需要地圖就可以抄捷徑帶您抵達目的地的計程車司機,還是根本完全不用想就知道每天要怎麼從公司回家的上班族。這些駕輕就熟的動作,早已被大腦重複思考/運作太多次,早已建立起穩定的神經迴路,才能以自動化的方式運行,讓我們感覺根本不需要特別「有意識」去想,就可以輕鬆完成;讓我們誤以為那些熟能生巧的事,根本不需要用腦。

假設您會開車,可以試著回想第一次坐上駕駛座,握著方向盤時的緊張感;現在的您,可能已經可以邊開車邊聽著喜愛的音樂,還能大聲地跟著哼唱了。這兩者的差別在哪?相信您一定已經知道了。

為什麼我們要有自動化的運行模式呢?因為人類的大腦是一個非常耗能的器官,雖然體積只占身體的2%,卻有著體內最龐大、最密集的血管網絡,需要全身20%左右的血流養分才足以支撐運作。為了維持如此重要又耗能的器官正常運作,大腦就得採取謹慎節能的機制,靠著自動化的運行模式,藉由穩固的神經迴路自然運作,可以節省每次都得重新判斷思考的能量耗損。

透過如此精明的節能模式,我們就能夠更有效率地運作生活的日常,將有限的能量放在學習新事物或者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上。

這個看似完美的設計,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建立起的自動化行為模式,必須是有益身心健康,能夠提升我們生活品質的。如果您的「習慣」是每天睡前追劇、看到甜食就會失控、長時間的坐式生活、或者每晚都要來一份重口味的宵夜……等等。那麼就必須想辦法開始改變、拆解、建構新的神經連結網絡。

「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我要開始改變」,這些念頭,相信一定不只一次出現在您的腦海。或許您也曾經用過一些方法,可能成功,可能失敗。現在,讓我用科學跟您解釋緣由,往後相信您會更清楚問題的癥結,也會更知道要怎麼面對卡關的時刻,願意為了完成目標再多堅持一點了!

透過上面的說明,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知道,要改變舊有的不良習慣,得先在大腦中建置一條新的神經迴路

看看這張圖,在一道匯集水流已久的小河旁邊,想鑿出一條新的水道,會遇到什麼情況?


一開始,舊有的小河,還是完全不費力地就匯集了99.99%的水流;剛開挖的新水道淺淺的,可能只有不小心灑過去的0.01%,感覺對新渠道根本完全沒幫助;反覆經過十次水流之後,大概也只有0.1%的小小水滴進到新溝渠;再反覆十次,看起來好像也沒多大的改變。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就會選擇放棄不做了,因為努力半天也沒看到進展,只是白費力氣,那就乾脆繼續讓水(自然地)流向本來的路徑就好。

但是,如果此刻的您可以看見從0.01%到0.1%,其實已經大幅進步了10 倍,能夠看見每一次水流都默默刻蝕著新溝渠的深度,那麼您一定會有滿滿的信心與動力持續向前。而且,每當更多比例的水流向溝渠,除了增加新溝渠的深度之外,也同時在把原本很深的舊溝渠填補,逐步降低它的深度。很快地,就能看見大於10 倍的躍進!

需要足夠的反覆,一次又一次的鑿刻,直到水流流向完全改變為止。

透過鑿刻新水道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重要的成功要件:

第一,放大微小的進展。從幾乎被忽視的0.01%中,看到已經不同於過往的改變。把0.01%到0.1%的進步,解讀成是10 倍的躍進,增加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讓自己更有自信一步步完成目標。

第二,縮小目標的進程。如果一開始就把「鑿刻出一個新水道」當作是唯一目標的話,過程中,就只會注意到水道是否已經完成?也就是要達到100%才算成功。這樣只有0 跟1的設定,會讓我們很快就失去動力。無法完成目標的挫敗感,更會讓人喪失信心與勇氣。此時,如果我們可以學習把「終極目標」切成許多小等分,不但可以比較容易完成,在達成每個小目標的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信心,推進自己往下一步邁進!(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技能,在後面的章節中會再加以詳述。)

以鑿刻新水道的例子向各位讀者說明,在大腦中… 閱讀完整內容
big大時商業誌 2023/7月 第83期

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想到的往往做不到

big大時商業誌

2023/7月 第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