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小學生不養蠶寶寶了?
台北市文化國小自然老師楊志文分析,早年各國小學生都在養蠶寶寶,是因為小四自然課本有一個單元「昆蟲世界面面觀」,當年台灣正好做蠶絲被外銷產業,全國有三、四個大型蠶商養殖場,提供了充足的蠶寶寶來源,甚至有的學校辦理校外教學,就直接帶去參觀蠶寶寶的一生。 文/王韻齡 插畫/施雲心 楊志文回憶二十年前,國小周邊的文具店,都有在賣蠶寶寶和一包包的桑葉,每個小學生也都會學著清理蠶寶寶的便便、學習如何避免牠們晚上被入侵的螞蟻咬死。「但是後來面臨生命教育的困境:如果把蠶養死了很悲傷,養得太好生下一大堆卵,更是難以處理。」原來蠶寶寶的卵要在低溫下才容易成功孵化,在家唯有放進冰箱一途,但絕大多數家長不知道這個知識,也不會接受蟲卵和食物一起存放冰箱,最後往往因處理不當,讓小學生眼睜睜看著上百個生命死亡,是很殘忍的事。閱讀完整內容
一位退休國小老師就說,教科書出版商曾經一度幫忙學校「進貨」,直接提供蠶寶寶給學生養,但養到後來產卵太多,家長請小朋友帶回學校,老師只好再請出版商協助。至於這成千上萬的卵,最後究竟去了哪裡?成了沒人敢問的可怕問題。 因此近十年來,自然老師傾向在學校附近環境,看看有沒有適合小朋友養的在地昆蟲,捕捉一些放在自然教室或班上,以飼養箱給學生觀察,真有興趣且家長也同意的,就帶幾隻回家養。自然老師認為,這樣不但有機會了解昆蟲的習性與生命週期,還可以增加親子間的話題;一旦小朋友和家長養不下去了,再帶回教室,或由老師陪同將昆蟲野放山林,讓牠們回到原本熟悉的環境,這些蟲蟲們仍然可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