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患者,越來越年輕

大部分白內障患者的病程,通常至少已有5年以上,而且白內障並不會突然造成看不見,初期對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影響較小。

文/郭岳潭


白內障原先是老年人失明的頭號殺手,過去50、60歲以上的人是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但現在有許多30、40歲中年人,就因為水晶體過熟而需要透過手術來置換人工水晶體,且全球都有年輕化的趨勢。

罹患白內障,水晶體混濁了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眼科主任樊文雄指出,眼球內的水晶體是一個扁平橢圓形的透明晶狀體,形狀類似雙凸透鏡,位置在瞳孔後方,主要功能是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就形成了清楚的影像,功能如同照相機的鏡頭,可以調節光線、看遠看近會自動調節焦距。什麼是白內障?簡單來說,白內障就是原來透明的水晶體發生混濁的現象。

樊文雄表示,水晶體的主要成分是水與蛋白質,以精確的方式規則性地排列所組成的物質,水晶體蛋白原本是富有彈性的果凍狀,呈現完全透明、透光度佳,且對色彩的呈現也較佳的狀況,藉由水晶體囊接受睫狀體分泌的房水供應養分,可以保持透明性。

但是隨年紀增長,水晶體上皮細胞會持續分裂、分化,水晶體蛋白會增加重量和厚度,逐漸纖維化往中央水晶體核壓迫變硬,可溶性蛋白變性轉變成不可溶性蛋白,造成水晶體蛋白的變性及色素增加,顏色隨著硬化程度越高、變得越深,而形成水晶體混濁時,就稱之為「白內障」。

白內障8大症狀,早期不明顯

正常人的水晶體透明,光線可完全聚焦於視網膜上,讓人擁有清晰視力,能看到鮮豔的色彩,夜間仍視力良好;但白內障患者因水晶體混濁,光線散射於視網膜上,而造成視力模糊、眩光、光暈、複視、畏光,看東西顏色灰暗,且夜間視力也降低了。

樊文雄表示,一般來說,白內障早期較無症狀,多數患者的水晶體混濁多出現在邊緣,而大部分的水晶體仍透明清澈,且瞳孔區尚未受到影響,對於視力不太有嚴重影響。

➊視力模糊

水晶體具有屈光及調視等調節光線的功能,可使光線聚集在視網膜上,讓視力保持清晰,但是白內障因水晶體混濁,光線無法輕易地穿過至視網膜上,使焦點距離視網膜較遠,導致視力不易調節,就容易造成視線模糊,「有如透過毛玻璃看東西」,讓人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或老花眼。

➋眩光、光暈

水晶體功能有如凸透鏡,大部分白內障會從水晶體邊緣開始輻射狀混濁,並向中央生長,此時會引起眼睛不舒適,或是造成視覺減弱現象,像是直視燈泡、燈管時,會看到的刺眼光線,「就像車頭燈照在擋風玻璃上」,尤其晚上會更加明顯。

➌單眼複視

白內障會阻礙光線進入眼睛而無法正確聚焦,混濁的水晶體會導致光線沿著不同方向散射,看到的東西沒有重疊好,而產生多個影像的疊影,特別容易造成單眼複視。

➍畏光

白內障是因為水晶體變混濁,且水晶體也會增厚,改變水晶體的屈光度,導致聚光功能變強,就容易產生畏光現象。

➎視覺敏感度降低

白內障會使水晶體變混濁,逐漸變黃色,瞳孔可能從棕色轉變成淡黃色或白色,導致視覺敏感度下降,造成對比視力變差,對物體的深度感和距離感降低,且色彩辨認度也降低,物體看起來失去鮮明度,色調可能偏黃或偏暗。

➏夜間視力變差

一般來說,夜間光源不足時,瞳孔會擴張讓更多的光線進入,保持清晰的視力,但白內障會造成進入眼睛的光線散射,夜間視力仍模糊不清。

➐暫時視力改善

白內障進入中後期,因水晶體硬化、增厚,使屈光度增加,近視度數明顯加深,原本有老花眼的患者,反而會覺得近距離視力改善,看報紙也不需要戴老花眼鏡,「本來看不清楚、後來突然看得很清楚,視力較以往清晰」,稱為「第二春視力」。但這只是白內障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隨著水晶體持續混濁,視力還是會繼續惡化。

➑失明

白內障持續惡化,最終可能造成失明,「像是眼鏡鏡片起霧、刮花,造成視力模糊,甚至看不見」,但鏡片換新,就可以重新看清楚,只能算是暫時失明,臨床上很少造成真正失明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白內障會使水晶體腫大、前房變狹窄,引發青光眼或眼內炎,一但出現這種情況,則可能造成終生視力喪失。


白內障病程緩慢,日常生活品質每況愈下

樊文雄指出,水晶體沒有神經、血管,發生白內障後,患者不痛也不癢,且視力減退是漸進式的,視力模糊症狀可能數月、甚或數年之後,才會有看不見的感覺,大多數人都是近視或老化度數出現變化才會就診。

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大部分白內障患者的病程,通常至少已有5年以上。樊文雄表示,白內障並不會突然造成看不見,對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影響較小,可能只會感覺「視力又變差了」、「需要經常更換眼鏡」,但症狀不可逆,變得容易眼睛疲勞、晚上少出門,或是閱讀、開車不方便等等,不論看近或看遠都不清楚,生活品質可能越來越差。

白內障6大發生原因

樊文雄說明,白內障根據發生原因可分為老年性白內障、併發性白內障、藥物性白內障、外傷性白內障、代謝性白內障及先天性白內障。

➊老年性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最為常見,由於長期紫外線的傷害及組織的老化,水晶體內細胞長期不斷堆積及氧化傷害,導致水晶體老化而混濁。根據台灣文獻統計,50歲以上的人約有60%患有白內障,60歲以上則增加至80%,70歲以上更是高達90%。

➋併發性白內障

發生原因為眼部的炎症或退行性病變,造成的水晶體營養障礙,或是代謝紊亂所導致的水晶體混濁,如葡萄膜炎、視網膜色素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低眼壓和高度近視等,其中又以葡萄膜炎併發性白內障較為多見。

➌.藥物性白內障

長期使用類固醇、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phenothiazines類抗精神疾病藥物,可能引起白內障。

➍外傷性白內障

因重力撞擊、車禍、穿刺傷、電擊、放射線、高熱,或是穿透性眼內藥物,如化學藥品灼傷,都有可能傷及水晶體,而引起白內障。

➎代謝性白內障

常見於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患者,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過高,使水晶體滲透壓改變,造成水晶體蛋白斷裂,破壞原本的規則排列,使水晶體變得混濁。另外,甲狀腺疾病、低血鈣症等身體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也容易引起白內障。

➏先天性白內障

可能是遺傳因素、染色體變異,或是母親在懷孕期間遭到德國痲疹或其他子宮內的感染,造成胚胎水晶體的生長障礙,嬰兒出生時已發生水晶體混濁,瞳孔內可見白色或灰色的混濁點。

白內障高危險群

白內障會造成嚴重視力退化,對老年人生活品質是一大威脅,是台灣眼科門診中就診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推估50歲以上白內障人口高達480萬人。

樊文雄表示,白內障是自然老化現象,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年齡到了40歲以後,白內障的發生率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好發年齡為60歲以上,生活習慣長期暴露在強烈紫外線下,會加速水晶體老化,增加白內障的發生風險;白內障年輕化也與高度近視人口增加有關。

年齡太早接觸3C,會增加高度近視的發生,但科學證據顯示,使用3C與白內障沒有直接的關係,並不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高度近視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遺傳,由於高度近視會造成眼軸拉長,使眼球壁各層組織變薄,影響水晶體的軸度和玻璃體變化,進而引起併發性白內障。另外,白內障有遺傳性,如果父母患有先天性白內障、高度近視或高度散光,孩子也容易罹患白內障。

吸菸風險增2~3倍
樊文雄指出,長期吸菸的人,因菸草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及重金屬等,會對眼睛組織造成傷害,當然也會造成水晶體變性、混濁,罹患白內障的機率多出不吸菸者2到3倍。

《常春月刊》提醒您抽菸有害健康
閱讀完整內容
常春月刊 2024/5月 第494期

本文摘錄自‎

白內障患者,越來越年輕

常春月刊

2024/5月 第4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