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植風潮蔓延 身價水漲船高

密集的植物展辦展次數與現場活絡的買氣,是臺灣近年興盛的觀葉植物熱潮縮影。而這股熱潮在社群媒體的加持下,吸引愈來愈多人入坑,愈燒愈烈,尤其以千禧世代為主力客群。

文/王詣筑 圖/陳素芳


▲臺灣吹起觀葉植物風潮,2023年至今北部已舉辦3場展覽。


2023年還沒過一半,北部已舉辦過3場植物展,2月起由水美園打頭陣,緊接著是同月底的艸質感,再來是4月的植方市集。每一場展覽的共同點都是人潮滿滿,需要排隊購票才能入場。蕨稀主理人林璟鴻觀察這些展覽每年都是愈辦愈盛大,一開始還擔心參展效益的他,2023年已參展2次。

細究觀展群眾,會發現是以千禧世代為大宗,他們買起植物來十分眼明手快,喜歡的直接打包帶走。展場上賣的可不是3盆新臺幣100元的盆栽,而是葉片具觀賞價值的植物,從色澤、形狀到姿態各有不同,它們的身價超過不少人的想像。

艸質感展場上拍賣價值新臺幣600萬元的「珍妮」侏儒鹿角蕨,買家捧著現金上了新聞;宅栽共同創辦人陳兆倫曾賣出一片葉子要價新臺幣6元的斑葉橘梗蔓綠絨;蕨醒之路主理人林順德的銀劍斑葉蔓綠絨,割愛價碼他說了算。Facebook 社團觀葉植物迷交流站創辦人植子開玩笑說,「我們價值觀崩壞了。」

密集的辦展次數與現場活絡的買氣是臺灣近年興盛的觀葉植物熱潮縮影。平時植物迷們可以透過觀葉植物迷交流站分享植物美照、詢問種植訣竅、交換盆器等,已吸引29.2 萬名成員加入。

社群媒體加持 觀葉熱潮愈燒愈烈

這股植物風潮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事植物貿易多年的植物選貨負責人楊少平回憶歐美約莫自2013、2014年逐漸興起。根據外國雜誌GardenCenter 報導,曾有園藝中心管理者以為2018、2019 年熱潮會放緩,結果當然是預測錯誤,到現在仍持續流行著。

楊少平看見海外市場對觀葉植物的需求,他向臺灣中盤商購買白雲蔓綠絨和銀龍觀音蓮各500 盆,對方聽到數量吃驚地問:「你要種?」不能怪業者無法理解,畢竟當時這些植物在臺灣還沒成為搶手貨。

「那時候是8 吋盆裡有十幾片葉子,看起來一大叢,跟現在我們看到的一盆3、4 片葉子完全不一樣。」於是他把植株「分家」再分批銷往海外,足足賣了1 年,出口價1 盆15美元。

這股觀葉熱潮在社群媒體的加持下,宛如野火愈燒愈烈。GardenCenter 採訪的園藝中心特別點出Instagram 的威力,網紅與各式的植物擺拍美照吸引愈來愈多人入坑,尤其千禧世代成為主力客群。當需求上升供給卻不足時,植物的身價跟著水漲船高。

美國市場植物價格約在2020 年底至2021 年初來到高點,晚一點才燒到的臺灣,高峰落在2021 年中至年底。以白雲蔓綠絨為例,從默默無名的一大盆新臺幣150 元到1 片葉子新臺幣2,500 元。當國內市場買氣熱絡,楊少平銷售起品質未達外銷標準的白雲蔓綠絨,售價為1 片葉子新臺幣1,000 元。


▲植物選貨負責人楊少平抓住市場趨勢,外銷臺灣產植物到海外。


貼近消費者喜好 因應變化戰局

暴漲的價格在2022 年中開始滑落,業內人士評估認為部分品種還有下探空間。植子說,最初是玩家們少量生產或切植物來賣,傳統園藝業者未投入戰局,所以供不應求。科班出身的林璟鴻坦言,這些植物其實不難種,一旦生產的人變多了,價格也就下跌了。

除了愈來愈多生產者加入,還有組織培養的技術可以大量生產。組培將植物組織放進特定培養液的容器,原本一小塊細胞繁殖出新的細胞,變成另一個植株。陳兆倫說,臺灣因國內市場小,1個品種可能僅需幾百盆,組培光是打樣階段就需生產2,000盆,實際生產時需同步考量市場需求與成本。

不論是組培或是有性繁殖,現階段整體市場朝向供給提升、價格下跌的方向。當生產量大、價格滑落,生產者停止繁殖某個品項,將促使該品項再次回到供給不足的情況,價格則又會跟著上揚。面對有如股票漲跌的植物價格,業者多能平常心看待。

畢竟精準預測大眾偏好,種植出能夠獲利的植栽數目是最困難的事。楊少平表示,自己僅組培生產植物2次,自覺火侯還不夠,他每個月親赴國外參展及拜訪園藝店家、農場,只為貼近消費者喜好。不過業者一致同意植物品種流行每幾年會有循環,就像時裝近年又開始重新流行1970年代流行的喇叭褲一樣。

陳兆倫說,2021至2022年很多人關心合果芋與彩葉芋有沒有新品種,2023年則是椒草、星點藤的詢問度較高。不過想入手新品種的玩家們,不見得每次都能拿著國外Instagram美照在臺灣找到相同產品,主因臺灣的進口管制嚴格。

臺灣強大產能 具價格競爭力

林順德回憶提及,過去不少人會到泰國跑單幫,當時植物價格也還未飆漲,每個月都能買到喜歡的新品。「現在臺灣進口嚴格程度可能僅次於紐、澳」陳兆倫指出,從開放國境後他勤跑泰國考察市場、引進新品種。臺灣考量穿孔線蟲的危害,禁止來自東南亞、日本的蔓綠絨、火鶴及龜背芋進口。若是進口天南星科的植物只有「地上部」可以進入,意即所有根系必須去除,該規定導致進口植物面臨一定程度的折損。他舉例,春雪芋進口良率很差,可能只有2成活得下來。這樣的植物他不敢賣,頂多自己栽種欣賞。

任何決策總像是雙面刃,陳兆倫解釋,臺灣進口規範成功擋下許多病蟲害,但也使得園藝品種落後國際。反觀泰國因為檢疫規範鬆散,全世界的植物都能匯集到當地,「泰國就像是東南亞的田尾」,各種植物品項應有盡有。泰國也經常舉辦植物相關展覽,吸引全球買主觀展、採購。


▲臺灣優異的生產量能是植物出口的最大底氣。圖左為臺灣原生種槭葉石葦,圖右為來自越南尚未命名但已在臺灣栽種成功的T1,2種植物均外銷出口。


「所以歐美買家會直覺想到泰國,泰國業者再請我供貨。」楊少平說,於是泰國成為他的第三大出口市場。臺灣則憑藉著優異的生產技術與設施,只要通過進口考驗的植物,都能在農友的呵護下頭好壯壯。例如植物選貨外銷品項T1,是原產於越南的全新品種,連學界命名都還沒完成,他便已委託農民生產。

除了極佳的產能,臺灣生產的植物價格相當具有競爭力。楊少平舉例,美國6吋植株栽培成本約在6至10美金,但這個價格卻是臺灣的出口價。臺灣強大的產能是他從事植物國際貿易的最大支柱,平均每個月可外銷2,000至3,000盆盆花。現在他與農民契作,生產秋海棠、酢醬草及蕨類植物外銷。他透露,秋海棠的外銷價是30美元,到了泰國展覽價格則是1,500泰銖。

看到觀葉植物市場的熱潮,容易認為跟上趨勢的業者想必大賺一筆、荷包滿滿。不過誠如楊少平所說,敢賭也要有頭腦,各國消費者的喜好難以預測,出口包裝的訣竅則是「繳過學費」才知道。最重要的是,他明白自己的優勢,充分運用在植物國際貿易領域中的最大底氣:「外銷臺灣產的植物」。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2023/5月 第618期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3/5月 第6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