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起的新警訊
近半年來,人們在超市購物時會發現結帳金額越來越高,去喜歡的餐廳品嚐美食,也會驚覺餐點悄悄喊漲,無論是自行下廚或是外食族,高漲的糧食價格令每個人都很有感。這波糧食通膨究竟是短期波動抑或是長期趨勢?食物價格以後能否回穩?已成為消費者最憂心的事。
文/張名榕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糧食漲價風潮不只席捲台灣,全球消費者都感同身受,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2021年世界糧食價格攀升28%,創下10年來新高,反映國際糧食交易價格的「糧食價格指數」(FAO Food Price Index)為125.7點,也是自2011年131.9點以來的新高點,糧價攀升與通貨膨脹交互影響,對努力想從疫情中復甦經濟的世界各國來說,不啻是一大打擊。
極端天氣造成歉收 豌豆身價猛然翻倍
漲價的食物種類包山包海,安侯建業(KPMG)一份最新研究指出,2021年第4季時,消費者在超市購買雜貨的費用平均增加了22%,其中牛肉、豬肉、家禽等肉類價格大幅成長,佔了所有食物類漲幅的1/4,棕櫚油、大豆油、葵花油等植物油價格飆漲至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通貨膨脹也迎來31年來的最高峰。
漲聲響起讓人們叫苦連天,更糟的是專家指出新的1年糧價走勢也不樂觀,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接受路透社(Reuters)採訪時表示,過往只要農產品產量增加,糧價自然就會下降,如今隨著肥料、運費等農作的投入成本變高、氣候變遷劇烈,加上疫情尚未結束,他認為2022年的糧價也不會回穩。《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更直接表明2022前半年,食物價格預計還會上漲5%左右,也意味消費者的荷包可能會越來越縮水。
糧食漲價背後的肇因眾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認為極端的氣候環境就是元兇之一,屢創新高的溫度與嚴重的水患,影響了包括巴西咖啡豆、比利時馬鈴薯、加拿大豌豆等農產品的收成,事實上,全世界的作物幾乎無一倖免。
從2021年中開始,全球農產業就遭受接二連三的打擊,7月份的巴西霜害嚴重,使得咖啡豆相關產業漲幅創下7年來的紀錄。同時間在北半球,前所未有的高溫與乾旱重挫加拿大農業,豌豆價格飆升至原本的2倍,就連採用豌豆做植物肉原料的業者也措手不及。另一方面,飽受夏季水患之苦的歐洲民眾,則必須付出更多錢在比利時馬鈴薯上。
全球各地頻繁發生的暴雨或乾旱,多半是因2021年的反聖嬰現象(The La Niña)導致,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深經濟學家Mario Zappacosta指出,當反聖嬰現象來臨時,人們會預期天災發生與糧食漲價,這種心態會形成「傳染效應」(Contagious Effect),不僅實際歉收的作物會漲價,那些用來替代歉收作物的其他農產品,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農作減產日漸惡化 中國搶佔全球半數囤糧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指出,所有產業中,農業最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無論是颱風、暴雪、霜害等短時間的極端天氣,或是長時間的緩慢氣候變化,都會成為從事農產業的一大風險,科學家更警告當氣候變遷加劇時,糧食歉收的情況只會越來越頻繁,某些受氣候影響嚴重的區域可能停止種植作物。
▲極端氣候嚴重影響農作物收穫,預計2100年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產量將逼近減半。
參與此研究的學者Magnus Benzies估計至2100年之前,全球甘蔗產量會大幅下降59%,阿拉比卡咖啡豆產量下降45%,玉米也會減少27%的產量,日益稀少的糧食產量以及與日俱增的價格,使全球糧食供應缺乏彈性與緩衝,高度仰賴進口食物的國家將遭受巨大衝擊。
糧食短缺也導致囤積食物與限制出口的亂象,過度囤積更加速糧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日本經濟新聞》指出,近幾年來中國積極向美國、巴西等國家採購糧食,近5年進口的肉類、水果、乳製品增加2~5倍,大豆、小麥、玉米的進口額最多達到12倍之多。美國農業部也推算至2022年中期,中國糧食庫存佔全球庫存量的百分比為小麥51%、白米60%、玉米69%,比例十分驚人,就連中國官方也表示糧食庫存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高位。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肉、油、咖啡大漲糧食通膨回不去了
能力雜誌
2022/第27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