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地方自己選【封面故事-熟年誌】

華人社會長久以來都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的觀念,甚或認為「三代同居、子孫滿堂」才是「五福臨門」的表徵。但是隨著時代的演替、社會結構的改變,刻板的認知已經被顛覆,長輩們不再是倚賴者,也不再沒有消費能力,愈來愈多的長者主動離開家庭,移居到自己選擇的生活圈,以期讓自己的後半輩子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如果退休後希望能擁有獨立的隱私又享有團體的生活,且不必為三餐煩惱,當有醫療需求時,有專人就近照顧、有專業團隊可以諮詢,並提供貼心的服務,優質的安養住宅就是很好的選項。

或是您認為好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或缺,希望老後也能住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晚年生活,那麼與親朋好友相揪買地造屋,或是住在同一個社區、同一棟大樓方便往來、互相照顧,這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您從容自信地規劃自己老後的生活居所時,茲事體大,需要深思熟慮,不僅是財務狀況的評估、需求的評估、還有心理狀態的評估。那麼不論您最終的選擇是什麼,「住無礙、行無礙、心無礙」一定可以讓您享有幸福的晚年!

企劃‧執行/晏子萍、賴麗秋
熟年誌2017年7月號_養老地方

養老地方自己選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雖居全球之冠,但因為生活便利、健保制度完善等因素,卻也是個適合養老的國家,在邁向高齡化的過程中,因著社會環境變遷、年輕世代的觀念改變,與子女共居,似乎不再是安養的唯一選項,也凸顯出銀髮安養住居,在漸趨老化社會的重要。您思考過在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如何安度嗎?

相信絕大多數的長者都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家安老,畢竟「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中外皆然;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華人社會更是如此,且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時至今日,社會結構改變、經濟環境變遷,加上不婚、不生、少子化已經成為常態,即便是與子女同住的長者,大部分時間也是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子。更有甚者,成了「養兒妨老」,落個晚年不保的淒涼景況。

您是否曾經想過,退休後的住居,除了與子女同住外,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無論是好友揪團共居,或是入住老人住宅、安養中心,都能既不離群索居,卻仍可保有個人獨立空間;讓自己的第三人生,真的可以隨己心之所欲,自由自在地過!

自主選擇幸福居 坦然面對老後


因此,本次《熟年誌》的專題,想要跟讀者一起來探詢,如果不能、不想與子女同居的話,還有什麼住居模式可以選擇?選擇之前需要做好怎樣的心理準備?再聽聽專家意見及過來人的經驗談;為自己老後選擇一個幸福居所。

不論選擇哪一種安養住宅,最關鍵的還是長輩個人的意願。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與台北市中山老人住宅主任李梅英不約而同地指出,長輩一定要有參與決定的權利;因為絕對的自主權與子女幫忙做決定,或是不喜歡但是可接受,不同的狀況,長輩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以往,銀髮住宅或是安養中心給人的印象,多是灰暗的、不快樂的;但現在愈來愈多的老人公寓或是養生園區,不但設備完善,而且針對長輩們的需求量身打造,規劃多元的學習課程,及內容豐富的活動,並且與就近的醫院合作,每週會有醫師固定駐診,提供長者全方位的安養住宅,讓子女放心,也讓長輩們倍感安心。
熟年誌2017年7月號_養老地方

安養住宅 為長者提供新的人生舞台


選擇安養住宅,李梅英以經營多年中山老人住宅(以下簡稱中山老宅)的經驗表示,從長輩打電話來詢問開始,他們觀察、評估長輩的機制就已啟動,之後長輩與家人同來觀察環境,到入住前的評估,以及最後選房的步驟,在這段過程中,他們已經與長輩接觸過很多次,同時藉由與長輩或其子女的交談,對長輩已經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各種安養住宅都配有社工人員,目的就是希望幫助長輩在入住前,有充分資訊判斷、評估;並在入住後,可以平穩地度過適應期。此外,若能夠有住居裡其他熱心的長輩幫忙,也可以加速讓新入住的長輩融入環境。

蔡芳文進一步指出,長輩入住安養住宅後,會遇到許多年齡相仿、同質性的人,所以一般是不會覺得孤單。以雙連安養中心為例,因為設有松年大學,所以會邀請具有專長的長輩來擔任老師授課,當然這位長輩如果對其他領域有興趣,也會是個學生。舉例來說,在雙連安養中心裡,有位住戶是退休醫師,於是擔起醫療講座課程中的講師;但因為他對繪畫有興趣,也報名畫畫班當起了學生。如此就落實了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的理念。

中山老宅為了讓長者找到自己的價值,團隊邀請長輩擔任「接待天使」,讓他們帶領參訪團體,長輩從中也獲得很大的成就感,由此可見,選擇一個適合的安養住宅,不僅是身心的安頓,更可以讓長者重新找到舞台。

老友揪團共居 要提前規劃


除了安養住宅,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則計劃與好友共同買地造屋。李偉文認為,面對老後的安養,一定要在自己還有能力時,及早做規劃與準備。「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其實已不太能去期待與子女一起終老。」李偉文不諱言地說。

住是安養很重要的一環,台灣在六○~七○年代所蓋的老舊公寓,有很多是沒有電梯設施的,這對老後的無障礙空間營造,可說是當務之急。因此,當他與幾位好友準備共居後,便開始認真思考退休後住居的空間規劃,發覺退休後其實跟青壯年時期的需求大不同。

對於退休後計劃與好友共同居住的人,李偉文建議:「有三種型式可參考,一是買舊房子拆除後,依大家的意願重新設計;二是買現成的社區大樓,大家可以買在同一區塊,例如上下樓或左鄰右舍的方式,方便往來;三是在大都市的邊緣,如新北、宜蘭,好朋友共同買地造屋。志趣相投的好友住在一起相互照顧,是很好的選擇。」

傾聽長者聲音 符合長輩需求


李梅英也指出,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熟齡族,選擇老後與一群好友住在一起或比鄰而居,也有一些長輩希望是混齡居住的方式,但不管選擇什麼住居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將住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還給長輩,因為這是一種生活型態的選擇。

以台灣民情來說,大部分的長輩還是希望在宅終老,所以政府力推居家醫療、居家長照、在地老化的業務。然而李梅英也指出,在老人住宅安居的長輩,早已將這裡當作他們的家了,所以他們會以貼近長輩的需求為考量提供服務;李梅英進一步說明,他們採取了主動式與被動式兩種服務,希望以最少的介入,來保持長者最大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也就是讓長者能夠保有尊嚴。

針對中山老宅一百多位住民,工作團隊將他們做了危機分級,並每六年做一次長輩的需求評估,一旦發現長輩的自理程度下降,就會主動介入。對於自主性強的長輩,則採用被動式的服務,只需將所有的服務或活動等資訊充分告知,決定權在於長輩,團隊尊重每位長者對於自己生活安排的主導權。
熟年誌2017年7月號_養老地方

鼓勵企業深耕 迎向高齡社會


蔡芳文指出,因為文化背景、國情、政策施行的差異,各國在安養住宅的規劃與管理,沒有辦法完全複製,但是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有可以師法之處。像是日本,在無障礙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可是連扶手的寬度與曲線,都是針對高齡者做了調整,這點就很值得我們學習。蔡芳文也以丹麥為例,他們應用智慧科技與安養住宅結合,照顧銀髮族,甚至將技術運用到遠距照顧,不但更有效率,也節省了許多人力。

對於未來台灣安養住宅的發展,蔡芳文建議,應兼顧兩大方向:一是社會福利政策,應該確實保障銀髮人口享有社會福利的權利。除此,不論是何種安養住宅,應該予以產業化,讓更多企業投入,政府則以開放的胸襟來正視這個問題,唯有以產業化發展來帶動相關管理人才的培育與制度化,才可以提升台灣安養住宅的品質。蔡芳文以自己為例:「我就是從照顧服務員開始,一步一腳印做到執行長的位置,所以我的學生,從我的身上可以看到,只要肯努力,銀髮產業是一個有意義、有前瞻性的工作。」

蔡芳文指出,培育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銀髮服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台灣的扶老比例愈來愈高,未來只會有更多的長輩需要照顧。如果可以將台灣優良安養中心成功的經驗複製並國際化,相信不僅是台灣在銀髮產業發展重要的價值,也因此能讓更多的長者受惠。

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住宅


如何選擇一個優質的安養住宅,必須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考慮,蔡芳文指出,不論哪種安養住宅,在硬體方面一定要做到符合長輩生理、心理無障礙,也就是說上了年紀之後,身體機能會慢慢退化,有可能會漸漸步上失能的狀況,面對這樣的過程,硬體必須符合不同生命階段所需。諸如整體的平整度(斜坡道)、無障礙空間、生活用品設計(是否符合長者的人體工學)等,都要符合長者的需求。

優質安養住宅 應兼顧身心靈需求


李梅英以中山老宅為例:「除了無障礙空間,因為長輩對於圖像式的記憶比文字記憶好,因此,中山老宅便在每個樓層的設計上加入巧思,利用色系差異或是公共空間的擺設差異,方便長者辨識。

在心理方面,長者因為社會參與的機會愈來愈少,心中難免會有失落感,這時環境的色彩與燈光的選取,都能夠適時給予長者心理上的支持。此外,年紀愈大,愈容易產生「終生焦慮」(生命終點的心理焦慮),如何協助長者紓解這種壓力,工作團隊的支持與照顧是很重要的助力。

另外,「臨終關懷」也是必備的。安養住宅可說是長者步入人生終點的前哨站,居住在安養住宅裡的長者,不可避免必須面對鄰居的離世。協助長者建立健康的臨終觀念與態度,也是安養住宅工作人員的重要任務。

蔡芳文便指出,雙連安養中心與馬偕醫院,早在二十七年前就已經成立了「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推動安寧緩和條例,時至今日已經推展到所有的長照單位;所以目前入住雙連的長輩,很多人都已簽署了放棄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DNR)及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ACP)。為了推展「臨終關懷」,雙連安養中心不但讓員工上課,也安排相關課程請長輩及家屬一起來瞭解,以期在潛移默化之中讓長者慢慢接受這個觀念。

不論哪一種安養住宅,蔡芳文認為,在硬體的需求、軟體的供應方面,絕對要符合長輩的需求。而在服務理念方面,更要以長者為尊、以服務為榮;除此,經營者的態度絕對要以價值優於產值,如果一味想要達到產值,到最後可能連價值都沒有了,而且長者「口語相傳」的效益,絕對比花大錢做廣告行銷來得更加實際。
熟年誌2017年7月號_養老地方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熟年誌2017年7月號

本文摘錄自‎

養老地方自己選

熟年誌

2017/7月 第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