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學校能當成特殊兒的「逃生出口」嗎?
曉雯(化名)的兒子有過動傾向,小學曾因老師「暗示」而轉學。升國中時,她為孩 子選擇華德福實驗學校。有教學背景的曉雯觀察,體制內老師有進度壓力,照顧的學生多,未必能好好處理每個孩子的問題。華德福教育用較個別化的方式帶孩子,兒子從中得到許多滋潤。
實驗學校通常班級規模小、學生數少、課程多元、時間彈性、師生互動性高,這些特點很吸引特殊生及家長,因此隨著實驗教育蓬勃發展,愈來愈多有情緒行為障礙、自閉症、學習障礙等較隱性特殊需求孩子,或疑似有這些需求、處在灰色地帶的孩子家長,對實驗教育寄予期待。
一位都市公辦實驗學校長曾表示,學校其中一個年級有近四分之一是疑似與經鑑定確認的特殊需求學生,以情緒為障礙、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孩子為多。另一位公辦實驗小學的校長提到,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在原校適應不良轉來,「他想來這尋求一個『可 能』。」校長說。
閱讀完整內容
自學團體或實驗教育機構 特教資源未必足
不過,公辦實驗學校的特教資源和一般公校並無太大差異。公辦公營實驗學校的特教資源基本上比照公校,如資源班、特教老師設置等,以經鑑定的特殊需求學生作為主管機關的判斷、計算標準。公辦民營實驗學校可能有多一道辦學團隊的支援,例如聘請人力入校,協助老師穩定特殊生的學習狀況。但外聘人力是否能和學校建立長期關係,也有待觀察。
非學體系如自學團、實驗教育機構等,許多未有特教人力規劃,在特教鑑定或相關服務,如個別化教育計畫(1EP)的撰寫, 就可能出現困難。
提供不同型態學校單位特教輔 導支持的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曲智鑛說,有機構完全沒有輔導資源,孩子不適應或擾班級,老師也無法處理。
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陳嫺霓,長期關注實驗教育裡特殊需求學生的需要。她也不建議中重度特殊需求學生往自學團體或機構走,因為許多單位的特教輔導等機制並未健全。
為特殊需求孩子選擇體制外教育,要能考量以下要點:
①試讀做評估
一些非學型態的自學團、機構有試讀機會,陳嫺霓表示,試讀時校方能認識孩子特質,孩子能感受學習環境適不適合自己,家長也能評估老師有無辦法協助孩子以及課程對孩子的刺激。
她提及,如亞斯孩子的特質是就事論事,衝突情境下會相當堅持自己的想法,若進入一個民主開放,很多事都讓學生自我對應、討論的學習環境,就可能需要協助,不然易有人際衝突。
②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歷程
進入自學團、機構,或轉學至 公辦實驗學校前常有親師面談。陳嫺霓指出,曾有自閉症孩子的 家長表示在面談時談太多孩子的 特質,到老師。她說:「親師溝通還是要有點技巧,也要看當 下老師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如何。」
曲智鑛則表示,家長能和辦學者溝通孩子的教育史、醫療史、過去特教老師對孩子的觀察、遇狀況時如何處理、孩子與人互動的注意事項、有搭配哪些輔導資源等。他提及,家長若呈現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想幫助孩子成長,會是較正向的溝通。
③釐清對學習的期待
台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吳怡慧形容,孩子難適應體制內學校時,許多家長會將實驗教育當成「逃生出口」,但轉換學習環境是重大變化。她建議 家長評估孩子的需求,例如,現在的學校為何無法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可能再跟老師溝通嗎?也要思索自己是想要孩子快樂學習,還是有獨立生活能力?新的 學習環境能支持這些期望嗎?
不一樣的教育給家長期待,但能否接住特殊需求的孩子,助其成長,仍需多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