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人生 活得快樂最重要


成立3年多、共近百名研究人員的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是台灣第1個國家級高齡研究機構。首任執行長許志成同時也是執業多年的家醫科醫師,他認為及早培養內在能力與適應能力,是擁有AA人生的重要關鍵。 文.許志成

邁向超高齡社會,活躍老化(Active Aging,AA)不只是要活得有意義,活得快樂也很重要。人愈來愈長壽,就算活到90歲、甚至100歲,如果每天過得很痛苦,也沒有意義。

身心靈健康+財務自主
及早準備預約活躍老後

要活得快樂,第一件事是維持身心靈健康,現在常常講長者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要夠強。步入高齡後,身體功能會逐漸衰退,難免有病,但如果慢性疾病控制穩定,能獨立生活,甚至以輔具幫助自己行動自如,心情保持愉快,持續修養靈性,這樣的老後就不一樣。

面對超高齡時代,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老後預做準備,不論是內在能力、或是身心靈。

那麼,要幾歲開始準備?

當然,覺悟永不嫌晚,隨時都可以;問題是,提早一點,例如從40歲開始準備,除了個人身體心理靈性,財務自主(Financial safety)也是影響活躍老化的大議題。

沒有財務安全感,每次都要跟小孩要錢;或是獨居又沒有儲蓄,只能靠政府補助,這怎麼快樂得起來?

40歲之後,就要有意識去準備退休以後的生活,就算忙於工作,還是要擴展興趣、多學一些東西,不要只專注於餬口職務。

我聽過一則笑話:一個將軍退休,他太太每天要拿菜單給他批一下,他才覺得有尊嚴;如果沒有批文,他就覺得那一天生活沒有意義,整天無精打采。這是因為沒有其他興趣,退休無所事事,無法適應退休的老後人生。

很多人說要開社會處方給長者,有的是請他去美術館看展覽、聽音樂會,問題是他對美術有沒有興趣?他去聽音樂會可能睡2個小時,那沒有用啊。社會處方要能派上用場,得看這個人的興趣在什麼地方,如果興趣很單調,也很難快樂。

為了妥善照顧高齡長者,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政府政策有很多事情要做,像是健全長照、醫療體系,但我認為,更須側重的應該是預防,而非單純治療。像國健署現在推銀髮健身俱樂部、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措施,我們期待這些預防保健的計劃能做得更積極、更快。

共組社區鄰里互相關照
社區藥師助用藥諮詢

再半年,台灣就有超過20%的人口超過65歲。現在,也已經有6個縣市超過20%,高齡照護與預防策略的推動速度應該更快一點。

在社區層面,有些有識之士推廣共生互助社區,一些志同道合的退休人士,自己組一個小社區,大約5、6戶人家。不管是住同一棟公寓,或住在附近,這些社區雖然常常是老老照顧,但有鄰居相伴,聊聊天、散散步,每天生活可以悠然自得;生病要送醫院,也可以彼此照應。

我特別想要強調社區藥局與社區藥師的重要性。很多老人是多重用藥,高血壓看A醫院、糖尿病看B醫院、中風看C醫院,不同醫院會重複開藥,這些紀錄可以透過健保卡查到,大部分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沒有紀錄的用藥,這就要靠社區藥師找出來。

國衛院在雲林有一個研究人員,本身是藥師,她帶團隊去長照據點了解長者用藥狀況。她們花了很多時間跟長輩混熟,長輩才告訴她們在地下電台買了什麼藥、吃了哪些草藥。光是一次接觸,長輩根本不會跟你講。社區藥師跟長輩熟了,他甚至會帶藥師到他家,把藥罐子都拿出來給藥師看,這樣才能夠知道長者到底吃了什麼。藥師也才能跟醫師討論,該怎麼調整藥物和劑量。

至於個人,除了提升自己的內在能力;還要服老,不能說70歲要做30歲的事,這樣怎麼會快樂?重要的是個人盡早培養調適能力(Coping skills),讓自己可以比較愉快地走進老後人生。

目前80、90歲的長輩,其父母親很少活過80歲。他們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觸到「老」這個概念,也不知道怎麼準備,然後就很恐慌。我以前跟心理系的老師合作研究過,如果年長者的心態沒有調整,很難有快樂的AA人生。

例如,很多人有慢性病,卻不願意吃藥,也不願改變生活習慣,那身體一定快速走下坡。我說的調適能力,就是改變心態、調整生活方式,去適應現在已經衰弱的體力。

或者是你要有意識,現在不是什麼病都沒有,有高血壓就要改掉吃重口味的習慣,換吃清淡一點的;有糖尿病,吃澱粉類食物就必須有節制。

另外,有的長輩走路不大穩,請他拿柺杖或買登山杖給他,他都不要,說很難看。這就是沒有調整心態。他還把自己當成40、50歲,認為拿柺杖會被人家笑,但是他90歲了,不輔助會跌倒,跌倒就更麻煩。

必須意識到自己的狀態,才能夠有快樂的餘生。所以我們國衛院要倡議的是:老,要活得快樂。

調整心態、培養適應力
打造快樂人生下半場

台灣是全世界老化最快速的國家,7年就從「高齡」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應該增加民眾對於健康老化的認知,政府也應該從預防入手。

比如說,現在政府推動成人健康檢查,(65歲以上1年1次,40~64歲是3年1次),長者檢查內容都和壯年人一樣,這是有問題的。

老人追求的不是健康100分,而是功能獨立。老人健檢要評估他的功能,例如抽血,年輕人膽固醇愈低愈好;老人不是,老人膽固醇太低反而可能是營養不良。又比如說體重,老人不能太瘦,如果BMI小於18,會增加死亡風險,所以不能隨便叫老人減重。因為減下的常常是肌肉,韌性也就減少了。這種健檢設計需要重新思考。

透過社會參與,常能讓長輩感覺活得更有意義,但如何積極參與社會,需要慢慢體會與學習,更需年輕一代更多包容與互動。不論如何,就是一定要有自覺,要接受自己老化,培養適應能力與態度,獨立自主、為自己負責,才能活出快樂的晚年生活。

節錄自《康健雜誌》304期 AA人生動起來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4/5月 第304期

本文摘錄自‎

AA人生 活得快樂最重要

康健雜誌

2024/5月 第3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