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肆虐全球2年,病毒不斷變異
想脫離新冠疫情,追求「群體免疫」還有用嗎?Omicron症狀看似輕微,但重症率未知,病毒也持續變異,專家不敢妄斷。
▲陳德信攝
有公衛學者用「開車繫安全帶」來比喻,車禍(新冠疫情)風險永遠存在,重點是怎麼把「繫安全帶(預防新冠)」這件事的負擔降低。
2022年1月初,英國公布統計數據顯示:當地15歲以上人口,有高達98%都對Omicron病毒具有「某程度」的抵抗力。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流行病學專家阿里(Raghib Ali)分析,這解釋了英國確診數暴增,住院率卻仍低的現象,「英國很可能已是全球免疫力最強的國家。」
不只英國,去(2021)年12月時,史瓦帝尼的檢驗確診率也相當高,達97%,但新增病死人口卻掛零。我國駐史參事黃林煌大膽推測,史國大部分的人口都已無症狀感染新冠肺炎。
另一個可能達到群體免疫的國家是印尼。去年11月,印尼確診數直直落,多數病例無明顯症狀,但當時2劑疫苗覆蓋率才3成多,不大可能是接種的效益。印尼加查馬達大學流行病學家英德里亞尼(Citra Indriani)分析,印尼很可能有高達8成人口已感染Delta病毒,體內產生抗體。
Omicron威脅性無定論 變種病毒風險難估
疫情暴發至今,很多人拿群體免疫來當作「終結疫情」的標竿,追求讓7∼9成人口產生抗體(打疫苗或感染),藉此回歸常態。
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祕書長譚德塞說,Omicron的威脅力有可能會反彈,未來也一定會繼續出現新病毒。雖然目前觀察,Omicron輕症多,且能對Delta免疫,但他們寧可保守,也不願太早樂觀看待。
流行病學家英德里亞尼就語帶保留地說,印尼人身上自然生成的抗體,雖對Delta病毒免疫,但不代表一定能對其他變異株免疫,難保不會再暴發新的疫情。
究竟Omicron威脅力有多大? 等候更多研究證實前,有專家建議,不需要對Omicron病毒抱持太大的恐慌,並盡速施打追加劑,因為我們仍須準備好迎戰更多新病毒。
傳染病專家杜淑珊(Gypsyamber D’ Souza)和杜迪(David Dowdy)過去接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校採訪指出,群體免疫依舊是可能的,只是社會對群體免疫的期待,不能再比照麻疹等疾病,認為我們只要達到一定程度的免疫人口,就能宣告新冠終結。
傳染病專家說, 總體而言, 疫苗確實可能遏制傳播、讓重症與死亡率下降,只是那跟疫情完全終結、回歸過往常態絕對不一樣。群體免疫門檻只是一個參考值,要在幾年之內,完全不再暴發巨大確診潮,也不大可能。
能掌握病毒風險 讓防疫成無負擔的日常
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脫離疫情?我們該如何理解群體免疫,比較務實?耶魯大學公衛學系講師韓布林(James Hamblin)認為,如果我們每一次發現新的變種病毒,都要當成一種「全新的威脅」來處理,那未來的路就會走得很累、很混亂、很疲乏,甚至對其他的病毒掉以輕心。
韓布林說,比較長遠的應對方法,是優化既有的變種病毒監測系統,用更快、更有效率的方式來確認每種變異株的威脅力,盡速回饋給民眾。他也拿「開車繫安全帶」來比喻,即便我們知道車禍的風險很低,我們還是已經習慣自動繫上安全帶。在未來,新冠風險就會如同出車禍的概念。
好消息是,韓布林說,疫情進展到現在,我們不是在觀望病毒有多危險,而是已經在定義它的危險性。當能完整掌握病毒的風險之後,我們會慢慢讓防疫行為成為一種沒有負擔的日常。
洛杉磯加州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布魯爾(Timothy Brewer)呼應地說,思維轉換是必須的:「採取正確做法,就能把病毒殺光—這種想法不切實際,真的要改掉才行。」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群體免疫」能終結疫情嗎?先改變對疫情的期待
康健雜誌
2022/第27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