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值是什麼?數字愈低傳染力愈強
只要有新冠病毒的確診個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就常會聽見「Ct值」。特別是近期本土確診案例暴增,收看直播記者會的人增加,也讓更多人好奇,指揮中心口中的Ct值到底是什麼?為什麼Ct值愈高愈沒有傳染力?Ct值的英文全名為「cycle threshold value」,中文又可稱作「循環數閥值」,是新冠病毒基因在實驗室中,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之後所測出來的數值。
新冠病毒超迷你 得靠pcr檢測才能觀察
為什麼新冠病毒必須靠PCR檢測才可以觀察?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解釋,原因是新冠病毒非常微小,只有一般流感病毒的十分之一。
所以,想要測到病毒RNA的濃度,就必須透過PCR多次複製特定的基因進行放大觀測。每將病毒放大一次就是1單位的Ct值,也就是2的次方倍,「至於正常人則不應該檢出病毒RNA。」
換句話說,如果病毒RNA濃度很高,PCR檢測只要複製幾次就能觀測到,那Ct值的數值就比較低。相反的,當PCR檢測必須複製好多次才能觀測到病毒RNA濃度,Ct值的數值就比較高,也代表傳染力低。
舉例來說,前陣子引發全民關注的新北市獅子會群聚案,其中60多歲的新北市獅子會前會長(案1203)於5月11日確診時,Ct值為18,代表他在接受PCR檢測時,就必須複製2的18次方倍才能觀測到病毒RNA。
另一起宜蘭縣遊藝場群聚案,其中30多歲的遊藝場女員工(案1202)於5月11日確診時的Ct值為20,代表她接受PCR檢測時需複製2的20次方倍。那麼,這兩名確診案例相比,女員工的傳染力就比獅子會前會長來得低。
ct值由低轉高約14天最低點時症狀最明顯
Ct值從低轉高、甚至解除隔離,大概需要經過多久?施信如說,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Ct值會從感染前期的偏高,在有症狀時下降,之後再經過約14∼20天後又逐漸回升,但還是有可能再下降。換句話說,這Ct值的變動猶如曲線,但Ct值的最低點就是症狀最明顯的時候,也是傳染力最高的時期。
新冠病毒從去年至今不斷突變,大家明顯感受傳染力增強。施信如說,這確實代表Ct值驗出的結果都比較偏低,民眾得提高警覺。但她也強調,Ct值只是提供一個參考值,不是絕對值也不是二分法,還是得靠疫調等多方證據來綜合判斷。
只不過,隨著本土案例暴增,台北市和新北市成為疫情熱區,不可能再靠需要送到實驗室且需耗時90分鐘才能檢出結果的PCR檢測。台北市政府和指揮中心達成共識,首度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抗原快篩」,新北市政府也跟進。
Pcr檢測較耗時 抗原快篩有偽陰可能
施信如說,抗原快篩主要是檢測病毒蛋白質,最快15分鐘就有結果出爐,但因為無法加強放大RNA的濃度訊號,抗原快篩在精準度、靈敏度和特異性上都遜於PCR檢測。
然而,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階段,如果不設置抗原快篩的快速篩檢站,全測PCR會「大塞車」。這也是為什麼疫情嚴峻的國外,多採抗原快篩和PCR檢測兩者並行。雖然PCR檢測也有30分鐘就有結果的快篩方法,但成本高並不適用。
快篩的結果只有陰性和陽性2種,無法量化數值高低,但只要在疫情熱區做抗原快篩測得陽性,代表病毒量偏高,有助分流、盡速隔離。但病毒量不夠,快篩結果有「偽陰性」可能,雖測得陰性卻可能帶有病毒,也許是發病前期或後期。
施信如提醒,若居住於疫情熱區,或曾經跟確診者有接觸史,自己也出現症狀,接受抗原快篩的結果還是可能為陰性。建議這些人先自主健康管理、阻斷傳播鏈,等待幾天後病毒量上升再去快篩第2次確認,保護自己與家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多次在疫情記者會上建議地方衛生局,儘管已有快篩結果,建議再以PCR採檢第2次並進行通報,結果會最正確。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