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乘著地毯去旅行

若說在2020歲末提議去伊朗旅行,聽起來大概跟去火星一樣遙不可及。但既然此時此刻,不管去哪個國家,「遙不可及」幾乎成為通病,那麼就蹲坐在島嶼上發夢一下,等國門敞開那一天,來趟一千零一夜瑰麗之旅。

編輯/劉哲學 撰文、攝影/李郁淳 圖片提供/Unsplash
旅行追求的就是跑出島外翱翔的自由,但若到不自由的國家旅行,豈不產生自打臉的荒謬感?至今有兩個國家,讓我造訪後有了身陷囹圄之感,一個是位在朝鮮半島的北韓,這並不難理解。另一個,則是前身為波斯古國的伊朗了。

飛機抵達德黑蘭上空,機上廣播便要大家注意儀容,女性尤其需以頭巾裹起頭髮,最好穿著長版上衣遮蓋臀部,忌露手臂。頭次造訪一個國家,有整套的服儀規定要遵守,在往後的兩個星期,來自性別相對較為平權國家的我,每天內心都經歷大大小小的戰役。

德黑蘭 雪山俯視的首都

倒也沒有因此對這個國家產生反感,既然來了就設法入境隨俗,在頭巾之下窺得這波斯古國的奧祕吧。其實在1979年之前,由巴勒維國王統治的伊朗可是富強而西化的,1979年什葉派霍梅尼領導的革命發生,政教合一的風氣襲捲全國,也讓伊朗走上極端伊斯蘭國家的命運,成為今日我們認知的模樣──美國極力制裁的死對頭,《亞果出任務》裡充滿肅殺之氣的國家。或許是刻板印象作用,飛機上的伊朗男人看來總是橫眉豎目,女人則帶著濃妝艷抹的陰沈,然而到了德黑蘭巴扎(Tehran Bazaar),人聲鼎沸、駢肩雜遝,不管男人女人瞬間都換上笑咪咪的面孔,可親了起來。
不少女人鼻子上都貼了醫療膠布,本來我暗自揣測是家暴的結果,待細問一位與我並桌的伊朗女孩後,她聳聳肩說:「不是家暴,那是整形。伊朗女孩總嫌自己鼻子太大,少女時期存到了錢便會去做縮鼻手術。我做過,她做過(她指指身邊的閨密),很正常。」她兩人平常是TRX教練,專收小班制女學員,上課時穿什麼?也披著頭巾嗎?「運動背心,超短熱褲,跟你們一樣啊。」她說。

上網一查,伊朗每年約有九萬名女性進行縮鼻手術,光德黑蘭就有3,000名整形醫生,動一次鼻子手術要價一千到四千美元不等。出門既要遵守嚴格服儀,那我們在鼻子上動土總可以吧,伊朗女人一致追求鼻尖的自主權。

搭地鐵到終點站塔吉許(Tajrish),再轉共乘客車上山,就可以到達達班山區,這是德黑蘭人週末時郊遊踏青的去處。沿著山徑而上,經過許多水煙館、露天餐廳、花藝工坊,呼嚕嚕水煙的霧氣配上蒸騰茶香,拉近了伊朗人之間的親密情感。站在山頭上眺望遠方德黑蘭市區喧囂,我悄悄扯下頭巾,享受難得的自由片刻。
伊斯法罕 氣勢半天下

雖然身為女性,旅行在伊朗境內有許多潛規則要遵守(大抵不出要你溫良恭儉讓的各種回教國家典型規範),但整體旅遊品質卻是舒適便利的。四通八達、要價實惠的巴士,極高的英語普及度,選擇眾多的旅館,都展現泱泱大國的文明度。來到離德黑蘭六小時車程的古城伊斯法罕(Isfahan),空氣裡少了首都的緊湊,多了悠閒藝文味,適合慢慢散步蒐集景點。

阿巴斯一世在16世紀建了壯闊輝煌的伊瑪目廣場,號稱要蒐集半個天下的工藝文物,喊出:「伊斯法罕半天下!」的口號(「伊瑪目」為伊斯蘭宗教領袖的頭銜)。如今王朝已逝去,只有供觀光客搭乘的馬車在上頭來回奔馳。美麗的廣場被羅特芙拉清真寺、伊馬目清真寺、阿里卡普宮的優美的建築圍繞,依稀可以捕捉幾分昔日輝煌。
我的民宿女主人瑪麗安帶我血拼了一輪瓷器、地毯和手工拓印桌巾後,便匆匆趕回她家準備今晚的烹飪課。瑪麗安平日是泳池救生員,家裡兼作民宿和烹飪課,最喜歡和建築師妹妹一起去泰國旅行。「你們去泰國會摘掉頭巾,或穿泳衣到海灘去玩水嗎?」我問。「當然啊,我們只有出國才能真正得到自由,連po上IG的照片都要很小心,頭巾不能輕易摘掉。」瑪麗安說。

晚上她為我們示範波斯燉肉(Fesenjan Stew)、扁豆湯、燉茄子,料理過程加了不少核桃碎屑與石榴汁,每道菜都呈現濃郁殷紅色澤,吃起來香甜潤口。伊朗人尤其愛在白飯裡加入蕃紅花、小紅苺和核果,配著主菜吃起來香氣滿溢,帶著富饒春天的味道,像極了他們溫暖的人情。
什拉子 藝文之都

逛遍無盡的清真寺、波斯花園、聖殿、巴扎以後,我渴望來點不同的風景,於是再度跳上公車來到沙漠之城亞茲德(Yazd)。放眼望去呈現一片褐棕色的亞茲德,過去是繁榮的貿易轉運站,並以精美絲綢與地毯文明。早在13世紀就被馬可波羅寫進書裡。如今的亞茲德在風沙吹拂下,散發著古老的氣味,四處可見有著圓弧光滑線條的土屋、拱門、迴廊,若是到郊外造訪廢棄老驛站,更能深刻感受荒煙蔓草的頹圮之感。

我站在茶館的屋頂,看著家家戶戶頂樓都有的長方形「風櫃」,那是亞茲德人利用引流原理把沙漠的風導進下方屋子裡,以降低室內溫度的「智慧設備」,不遠處,另一個屋頂上穿黑袍的伊朗女孩,正對著樓下的庭院沉思,一旁幾個中國遊客拿起相機劈哩啪啦拍下她的背影,這媲美國家地理雜誌的畫面,竟透露著些許孤寂。

以什拉子作為伊朗之旅的結尾,算是呼應頭尾的安排。下巴士時跟小販買了杯茶,他非常懇切的告訴我:「如果可以,請回去告訴你的國人,伊朗人不是恐怖份子國家,我們熱忱歡迎大家來玩。」旅行多年,我頭一次收到當地人用真心發出的邀請函,卻是在這樣一個素來在大眾媒體中享有惡名的國家。

兩千多年來,什拉子扮演波斯藝文的心臟地帶,孕育了豐富的教育、詩歌、美酒文化,用今日的話來說,就是極其浪漫的文青城市。最著名景點就是莫克清真寺,又有「粉紅清真寺」之稱。據說最好的拍照時間是早上七點,寺方會把窗簾拉開,讓陽光以完美角度透過彩色玻璃灑進來,照映出一片粉紅色的光暈,光聽起來就無比夢幻。

如果不在意空氣裡隱約的腳臭味,粉紅清真寺完全是讓人相機停不下來的景點。接著可再往瓦克兒巴扎(Bazaa-e Vakil)、燈王之墓(Aramgahe Shah-e Cheragh)裡的鏡室,以及許多隱藏在巷弄的波斯花園與宮殿,什拉子豐富的藝文之色將會深深烙印在來客的心裡,讓你忘卻現實伊朗的險峻。

閱讀完整內容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No.332

本文摘錄自‎

伊朗 乘著地毯去旅行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2020/第3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