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必學 潛水新手指南

浮潛

「最大差別在於觀賞水中景致的視角。「浮潛」基本在水面,所以是俯視;另外兩項則是身處於水世界當中,視角幾乎沒有限制。其次,難度也是依序遞增的,在從事該項活動時,我們所需要的空氣如何取得也很不同。浮潛來自於呼吸管,相當於在水面自由呼吸。


▲帛琉水母湖的水母。

水肺潛水

「水肺潛水」來自於氣瓶,由於是壓縮空氣,牽涉到深度與判定是否減壓及減壓時間等等,相對複雜。

自由潛水

「自由潛水」則是下潛前吸進肺部的空氣,利用技巧控制吐氣量,聽似簡單實則非常困難,心肺功能需要鍛鍊至相當高的水平。浮潛在技術精進之後,也可不需要呼吸管,以類似自由潛水的方式,在水面上吸入肺部的空氣做調節。

對於活動的廣度與自由度,「浮潛」基本上在水面及水下1m左右的範圍內;水肺在休閒領域則大都在30m深之內;「自由潛水」則是取決於個人能力,比賽甚至超過100m,不過那是借助於器械才能達到的深度,休閒的話,平均15m上下是比較大眾的範圍。浮潛的裝備包括蛙鞋、面鏡、呼吸管,如果水性不好,一開始還需要浮力背心(救生衣),因此會游泳自然進階得更快。


▲一望無際的水母。

「水肺潛水」是裝備最複雜的,蛙鞋、面鏡、呼吸管之外,BCD浮力背心、呼吸浮力調節器、氣瓶、三用錶—即指南針判斷方向,殘壓錶顯示氣瓶所剩的空氣量,深度儀顯示最深深度與當下深度(現在多為電腦表或是智能手錶),配重、防寒衣、鞋、潛水刀、浮力袋、相機,攝影機甚至夜潛的照明設備等,因類別不同而衍生出相對應的多樣裝備。

「自由潛水」裝備相對簡單,面鏡、蛙鞋(比「水肺潛水」用的長很多)、呼吸管與防寒衣。裝備雖少,但其困難在於水壓隨深度變化的環境下,需要能減低身體需要空氣量的呼吸技巧。心跳平緩且慢,鎮定心靈與神經系統安寧,提升副交感神經平衡與平靜,藉著下潛前深呼吸的一口空氣完成整個活動過程。


▲泳池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養成教育。

事前準備不可少

從事任何活動,良好的體能狀態是必需的,而水上水下運動有一點極為重要,就是「水性」,簡單的說,也就是熟悉並利用水的浮力。浮潛門檻很低,例如帛琉泡泡旅遊,即使毫無經驗,大斷層、水母湖等精彩的水世界依然紛陳於眼前,要無拘無束的徜徉淺水域美景,會游泳懂得水性即可。當身體能夠完全放鬆而浮於海面之上,你就放飛吧!有一點要注意,呼吸管一定要會的技巧是,當海水灌進管子時不被嗆到且把海水噴排出去,就更游刃有餘了,直到能夠只著泳衣沒有任何裝備,真正像魚一樣地優游於水世界之中。

水性對潛水非常重要,體能狀況更是要素之一。飲酒、感冒、睡眠品質欠佳等狀況都不適合潛水。對裝備能熟悉掌控也是必要的,因此需要經過訓練,通過測驗拿到國際認可的執照,才能全世界潛透透。目前,前兩大系統為「Padi」及「SSI」,世界著名潛點幾乎都接受且認可。


▲軟珊瑚種類繁多,顏色豔麗。

初次潛水就上手

以我長年經驗,第一張在首個級別的Open Water學習過程中,在泳池裡中性浮力的訓練體驗與掌握是最關鍵的技巧。簡單的說,也就是穿戴所有裝備之後的水性,要停留在哪個深度可以隨心所欲。吸氣稍稍上升,吐氣微微下沉,始終維持在一定的深度。在泳池這樣沒有海流、沒有氣瓶,隨著空氣消耗與配重關係改變的變數影響的環境之下,能夠充分掌握,對於海相多樣變化的真實環境才有駕馭的能力與自信。說到這,市場上所謂的「體驗潛水」針對沒有任何經驗者的商品,衷心建議不要貿然嘗試,不僅有風險,且很有可能因為不熟悉而有負面的經驗,從而對潛水產生畏懼、偏見而放棄參與就十分可惜了。

基本上,對於Open Water的初級潛水員而言,絕大多數美麗的海中景緻、多彩的珊瑚、多樣的海生物等皆能盡收眼底。陽光照射而能呈現繽紛色彩的景物,20m以內都清清楚楚且顏色飽和,對於什麼都想用手機紀錄的新世代年輕人而言,只需要一個手機防水殼, 連補光的燈具都不需要。即便稍有要求,市面上也有價格親民,品質不錯供手機專用的輔助燈具可以選擇,就能夠拍照,錄影存下自己的海中遊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交流。

閱讀完整內容
戶外探索Outside 2021年07月-09月_No.49

本文摘錄自‎

入門必學 潛水新手指南

戶外探索Outside

2021/07月-09月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