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萬代理教師難轉正職
居家上班、停課不停學考驗著許多家庭生活,不僅親子關係備受挑戰,也影響兒少情緒,需要家長用對方法陪伴與互動。
文/小兒感染科醫師 黃瑽寧
二○二一年的五月,萬惡的病毒最終還是沒有放過台灣,一陣疫情風暴之下,台灣孩子也開始了遠距教學的生活。原本政府宣布在家上課的期限只有兩週,孩子、家長和老師可能還有苟且的想法,認為區區十四天,牙一咬就過去了。怎知道疫情如覆水難收,最後不僅整學期都必須遠距上課,連暑期各種群聚的營隊也已被迫取消,媽媽群組裡一陣哀鴻遍野。
這一波疫情,讓許多家庭生活步調大亂,對親子關係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從過去一年國外的經歷看來,在家工作與在家上學,的確也造成了大人與兒童雙方的心理壓力。不過既然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家長可以事先有心理準備,了解孩子可能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若能超前部署,才不至於方寸大亂。
宅在家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今年五月,英國各大研究單位陸續公布有關新冠病毒疫情一整年下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包括在封城期間,整天在家所造成的親子壓力。這些研究中,以牛津大學的Co-SPACE 研究最為完整,他們從去年三月疫情開始,一直到今年英國疫情得到控制,追蹤共八千多對親子與一千二百多名青少年,一整年不間斷,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情緒變化以及專注力的改變。
這一年當中,英國一共有兩波嚴重的疫情,造成兩次關閉學校,研究結果發現,在這兩波學校關閉期間,孩子的行為問題會隨著閉關愈久而慢慢增加(如:叛逆、打架、說謊等),情緒也更容易失控(如:焦慮、恐懼、憂愁等),以及專注力下降。當壓力到達最高點,一旦解封恢復上學之後,上述的三個問題也會逐漸改善。這樣的趨勢在四至十歲的孩子身上更為明顯,而且男孩、女孩機率相當;但對十一歲以上的青少年而言,疫情和心理健康之間,反而相對沒有太大的影響。
研究也發現,在疫情來襲時,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更容易發生在低收入戶與特殊學生的家庭。他們原本在無疫情的時候,生活就已經夠緊繃了,疫情一來更讓孩子的情緒失控暴躁,家長真的很辛苦。
疫情之下陪伴孩子有方法
為了保護孩子在疫情中保持心理健康,英國的政府與民間單位紛紛提供各種家庭的協助,比如有三十年歷史的英國非營利組織YoungMinds,就特別設立了疫情專區,在網路上提供家長各種資源。
以下是YoungMinds 提供給家長的六個簡單陪伴指南:
1.沒有什麼心情是不能聊的:讓孩子大方說出他們的害怕、生氣、擔憂或其他任何情緒,不替孩子的情緒貼黑標籤。
2.回應的本身就是安慰:也許你無法解決孩子提出的問題,但試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解釋,回應的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安慰。
3.找到屬於自己的抒壓活動:讓孩子自我探索,找到專屬的抒壓方式,比如讀自己喜歡的書、聽故事、做餅乾或點心、塗鴉、畫畫,甚至適量的看卡通等。多一點不同的嘗試,才不會到最後只有看YouTube 單一種方法,這樣眼睛可能會先壞掉。
4.總有一天會撥雲見日:雖然解封之日尚未明朗,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總有一天日子會恢復正常,而且爸爸媽媽一定會陪著你度過。
5.全家人一起做開心的事:不要大人一出現,就只有盯功課或罵小孩,大人跟孩子,甚至是跟青少年,一定要有一起開心的活動,靜態動態都可以,讓屋子裡充滿歡笑。
6.作息盡量規律:規律的作息可以讓孩子降低焦慮,也更能讓他們掌握即將發生的事,不至於措手不及而情緒崩潰。
當然,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在疫情下也面臨不同的挑戰,但既然一家人關在一起,不如趁著疫情,全家一起進入情感磨合的加速器,共情、同理、互相幫助,相信度過這段期間,反而可以化詛咒為祝福。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六大親子互動指南 安頓兒少居家防疫情緒
親子天下
2021/第11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