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捕獲蘇澳活跳風景

對宜蘭蘇澳的印象,總離不開漁港、船隻和肥美海鮮,但最想念的是那徐徐吹拂上臉龐的海風。再次登上觀光遊船,賞的不只海上風光,近距離觀看定置漁網起魚,活跳跳的新鮮魚貨、船長臉上滿足的燦笑,開啟格外新奇有趣的蘇澳之旅。

撰文:陳姿吟 攝影:胡耀仁、鄭祺耀 編輯:李秀芬 設計:林若嵐 繪圖:林媛婷
巡航海上迷宮 見證鮮事

東澳粉鳥林」爆紅後許多人如此稱呼,因為粉鳥林漁港距東澳車站不遠,但就行政區域來看,它其實位在蘇澳鎮的南方。無論如何,我有在地人雷震洲帶路,總不會迷失方向,還能玩得盡興。聽聞粉鳥林漁港有一艘全新娛樂船,專為探訪定置漁場打造,我便央求雷大哥一定要帶我去,畢竟原來對粉鳥林的想像只有海邊玩石頭、拍美照。所謂娛樂船,就是能讓乘客坐得舒適,又能多角度賞海上光景。根據船長指示, 還能欣賞東澳灣的海蝕洞和嶙峋怪石。

登船前,工作人員已講解定置漁場作業流程,讓遊客在海上看得更明瞭。有海上迷宮之稱的定置漁場如網狀石滬,利用海流、潮水漲退與如分隔島的垣網,引導魚兒遊入第一層網域「運動場」後緩和一下,在裡頭悠遊一陣子,才進入第二、第三層箱網,最後起網,過程中僅有約三成的魚群會被捕撈,其中多是洄游魚類,也因為活魚捕撈的特性,若是捕到保育類也能放生回海裡。

我們這回探訪的漁場位於東澳灣最南邊海域,從捕撈到回港約一個半小時,常見的漁獲有煙仔虎、旗魚、鰹魚、鬼頭刀、白帶魚等,每天上午七點和下午二點半,漁船前往起網回港後,在粉鳥林漁港就有一場小型的拍賣會,遊客也能買到剛上岸活跳跳的鮮魚。

老字號造船廠 很多心事

造訪南方澳漁港,我最愛看來來往往的大小船隻,那是討海人的時光縮影。南方澳在日治時期曾為東台灣最大漁港,光復後當地人依著日本留下來的造船技術,發展出蓬勃的造船業,漁船數量也隨之增長,至今南方澳仍是台灣漁業重鎮。
在南方澳漁港周邊,有幾座造船廠,對一般遊客來說,是神祕且難以親近的所在。沒想到這次雷大哥居然能帶我揭開造船廠的神祕面紗,讓我又驚又喜。全福造船廠已有四十年歷史,在造船業屬於眾人皆知的老字號。

迎接我們的是船廠二代返鄉青年李愷強,經他的介紹才知道,原來打造一艘船需經過打模(造模、細模、多層打蠟)、脫模、塗裝、組裝等非常複雜的工序。李愷強說,模型得反覆磨平打蠟,因為必須夠細緻,才能造出漂亮的船,建造一艘小船平均得花四個月,大船則需一整年。全福接的訂單多是漁船、海釣船或娛樂船,甚至能夠依客人需求,完全客製化製作船隻。
讚嘆造船廠的鬼斧神工之餘,不免好奇為什麼要開放讓遊客參觀?李愷強表示,自己是在造船廠長大的孩子,出外闖蕩多年,回過頭發現家鄉造船業的難能可貴,但近年受到原物料上漲、國際競爭、人力匱乏等影響,讓他憂心造船業將持續沒落。「希望台灣可以把造船業再做起來。」簡單幾句話,道盡造船子弟的心聲,他認為透過帶領遊客認識造船業,或許有機會讓年輕人願意加入,也創造更多造船產業的人才。

炭烤尚青海鮮 舌尖美事

尋訪宜蘭蘇澳,絕不會遺漏的行程就是品嘗海鮮。GoogleMap告訴我,離粉鳥林漁港不遠處有個可愛的地標「粉鳥林的一把小雨傘(阿嬤的石頭屋)」,老闆還特別標註「出餐就是慢」,菜單就是一顆顆石頭,趣味風格讓我想一探究竟。

不到三十歲的老闆王沛語曾在汽車百貨業工作,離職後回到外婆家,開始在海邊賣飲料,一天賺不到兩百元,而後又賣過炒麵,接著開始試賣烤物,雖然她丟掉過無數尾被烤壞的魚,但因為堅持使用在地鮮物,又摸索出最美味的烤法,終於開始吸引客人專程上門。
她每天兩回往返漁港選購尚青食材,用挑過的優質木炭細火慢烤,保留海鮮原味,如此做法,哪有不好吃的道理。比如說當日剛捕撈到的象魚,烤得焦脆度剛好,挖起魚肉沾上胡椒鹽, 魚肉細嫩口感清甜,還帶點炭火烤出的香氣;另一道南澳大白蝦看光澤就知鮮度,肉質肥美有彈性。就連松阪豬也沒讓人失望,沒有過多調味,以椒鹽點綴香脆口感,真是美味無比。

說到蘇澳美食,還有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魚雜,包含魚肚、魚腸、魚肝、魚心、魚卵等等,處理後以煙燻方式料理,成為當地特色小吃。蘇澳火車站旁菜市場裡傳承三代的老店「阿英小吃部」,每逢假日總是座無虛席,一盤盤蘇澳港新鮮直送的旗魚、鯊魚、曼波魚、飛虎魚等大型魚的內臟,因獨特煙燻手法,讓其帶有一點特殊甜味,這就是正港蘇澳滋味。

必嘗的還有傳承自第一代的手工魚丸,用新鮮魚肉打製,大小入口剛剛好,品嘗起來Q彈鮮甜,最在地的吃法就是點上一碗湯麵或米粉,老闆藍秀英會在裡頭放上兩顆魚丸,再配上一盤魚雜,就能吃得超級滿足。這裡還有提供「宜蘭粉腸」,包裹著樹薯粉的獨特口感,冰爽如果凍,味蕾享受十分豐富。

閱讀完整內容
鏡週刊第240期

本文摘錄自‎

出海捕獲蘇澳活跳風景

鏡週刊

2021/第2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