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去哪兒?南京最新文青聚集地【封面故事-旅讀中國】

底蘊厚、根基深,就是老城才玩得出新把戲!踩點南京九大熱門文青景點,看科舉舊規、奧運精神如何創造打卡新地標?李鴻章的兵火庫又怎麼成為李志的音樂基地?不管是老故事,還是新概念,在古城南京都能玩出最美的花樣。
才子的青春戰場

科舉博物館


考試,可能是所有華人的共同夢魘,但在要抱怨之前,先來聽聽五四運動先鋒陳獨秀形容的科舉考試經歷:「我背了考籃、書籍、文具、食糧、燒飯的鍋爐和油布,已竭盡了平身的力氣,若不是大哥代我領試卷,我便會在人叢中擠死⋯⋯一進考棚,三魂嚇掉了兩魂半⋯⋯」這是陳獨秀在《實庵自傳》中寫下經歷科舉考試的回憶,完全體現了「三場辛苦磨成鬼,功名兩字誤煞人」兩句話。

而這個讓陳獨秀「三魂嚇掉了兩魂半」的考棚,是一個裡頭只有兩塊板子的小格子,三場考試、為期九天,蒸騰夏日裡,考生吃、睡、寫字都要在這兩塊木板上解決。文中描述的是位於南京的江南貢院,在清代與順天貢院(或稱北京貢院)並稱「南闈」與「北闈」,是當時中國兩個最大的「公務員考場」,也是如今的科舉博物館。

二○一七年才正式對外開放的科舉博物館,位於秦淮河畔最熱鬧的夫子廟商店街上,「江南貢院」四個大字在一扇龍門牌坊上赫然聳立,從門坊中央望過去是有四百七十年歷史的明遠樓,映照在樓前一千三百平方公尺(近四百坪)的大水池裡,從空中俯瞰而下,水池像是塊大方硯,象徵在科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裡,此地長期為無數莘莘學子的功名起點。

明遠樓,是過去登高監考、指揮考場的樓房,林則徐、曾國藩都曾登明遠樓巡考。過去規定在貢院內外的一定範圍內,不能有建築於高於明遠樓。而在今日,建在江南貢院舊址上的科舉博物館,也承襲著這個傳統,在明遠樓底下建了四層樓的建物,像個寶夾,展放著中國科舉一千多年來的故事。

進入科舉博物館,得先通過走道、一路往下走進地下四樓,一路上右側牆上疊著萬卷竹簡,象徵著功名之路需「讀萬卷書」,左側則是布滿層層魚鱗般的瓦片牆面,象徵「鯉躍龍門」。走進地底,展場路線設計由下往上參觀,從地下四樓回到地面,參觀者須走過共一百三十公尺的坡道,「一公尺抵十年」,每走一公尺就穿越時空,往前跨越了十年光陰。

除了地面上的建築古蹟,科舉博物館也搜集了狀元的殿試試卷、古代作弊道具等共七千餘件文物,更精心梳理了歷代科舉制度演變、科舉名人故事等史料,運用數位技術、虛實整合,讓冰冷的文物因故事有了溫度、遙遠的歷史因科技得以重現。小到古代應考用具、應考流程,與名人考試經驗,大到統計中國各省與各姓氏狀元人數,以及科舉制度對世界各國文官考試影響,走一趟科舉博物館,在典雅舒適的展覽空間、與流暢活潑的參觀動線中,不知不覺地,經歷了一場撼動中國一千餘年的科舉大夢。
夫子廟古秦淮風光帶

科舉博物館外,是以夫子廟為中心的秦淮河一帶,古時因士子應考而繁華,至今仍因商家、小吃與景點林立而遊人如織。附近景點,包括瞻園、大照壁、白鷺洲公園等。廟市與夜景合一,始終為南京最繁華榮美之地,有「十里珠簾」之美譽。
科舉博物館

交通_ 地鐵1 號線三山街站,地鐵三號線夫子廟站
地址_ 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貢院街95 號
電話_+86-(025)-5223-6971
時間_ 週一至週日,9:00-21:00
門票_RMB 40

不滅的理想,不關燈的書房

二樓南書房

在社區推動閱讀,像是恢復知識分子在民國時期的精神生活,透過書房,帶動社區閱讀風氣與文化素質提升,讓閱讀重回生活重心。。
▲坐落在民國時建築小區中,從街上穿過四道門才能進到書房。

秣陵路上的民國時期建築群裡,看似平常民宅巷弄裡藏著一個不關燈的書房。位於二樓的南書房並不好找—深深的庭院,窄窄的樓梯,曲折的巷弄與層層的門扉彷彿隔絕了塵世,空出了一個讓心靈與知識相處的空間—五千冊藏書、安靜的空間裡,隨時可以看見K書的高中生、坐下來閱讀的旅客、找資料的大學生⋯⋯,這裡全天廿四小時,為渴望知識的人開著門。
與書房管理員共讀

《我是貓》

陳冰 推薦
作者_ 夏目漱石
出版_ 浙江文藝出版社
推薦原因_ 以貓的角度,重新詮釋了人類習以為常卻不平常的日常。文字清爽脫俗,整本書讀起來相當舒服,是本適合放在床頭的讀物。

恢復民國時期的精神生活

說南書房是個「很民國」的閱讀空間,不只是因為擺設與布置都循著民國式建築的老味道,而是在於它的創立精神—「我們希望在社區推動閱讀,有點像是,恢復知識分子在民國時期的精神生活。」南書房創辦人陳燁感嘆道,現在知識分子的生活已庸俗化,如果每天就是吃火鍋、唱卡拉OK,精神生活貧乏,那跟一般人有什麼不一樣?因此,他希望以「推動閱讀」的方式改變現況。

陳燁會如此看重書籍在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緣於二○一○年一段離開崗位的日子。在家賦閒的陳燁,開始了大量且高品質的閱讀,從書裡找到靈感與問題的答案,激發了他探索知識及與人交流的渴求,主動與一些高校老師聯繫後,發現眾專家學者,其實很願意對外交流分享。

而在這些教授朋友路過南京時,希望分享知識的陳燁,便借了場地,邀請他們為南京人辦個講座。時間長了,他發現自己一年下來,拿出來辦講座與讀書會的費用,竟高達人民幣廿萬。

「錢都是自己出,與其把活動成果都給了空間商,不如自己辦個平臺」,一切因著希望與人分享求知的喜悅開始,卻不知不覺走上了一條社會企業的開創之路。

搞平臺要做什麼?就做書店吧。「書店這種業態,它的文化承載力非常強,可以跟很多業態跨業合作、彼此疊加」陳燁說,實體書店求轉型,出現了各種形態的跨業疊加,與商場、景區、地產商合作的都有,而他留意到一塊有需求、卻沒人做的市場—小區(內地的一種居住單位名詞)與書的疊加,也就是社區閱讀推動空間。

於是,第一家南書房在二○一五年開幕了。以公益為取向,打出免費閱讀、廿四小時營業,並規劃舉辦各種知識分享沙龍,一下火紅了起來,引起媒體爭相報導。然而畢竟「社會企業」還是企業,做公益的同時,也要找出能夠營生的商業模式。漸漸地,媒體的熱烈報導與經營下來累積的口碑,讓希望做社區發展與推動閱讀的政府機構,一一找上陳燁。如今,南書房已與不同的官方單位與集團合作,另外在四個社區開辦了閱讀空間。

讓閱讀重回生活

不過,要融入社區的路,並不那麼好走。「像南書房前面那個花臺,被砸了三次,我修了三次」陳燁說,書房有了名氣之後,本來封閉的小區,開始有了外人進來拜訪,讓居民很不習慣,加上建了花臺讓社區少了個停車位,各種有形無形的衝突,在經過兩年多的磨合後,推廣閱讀、服務社區的初衷,總算讓居民接受。

除了獲得社區認同,也帶動閱讀風氣,南書房即使非假日也充滿閱讀人潮。陳燁說,兩年多下來,的確看到了社區閱讀行為的改變。「過去書房會有孩子吵鬧,但我們持續軟性溝通。有一天我晚上八點多過去,發現安靜的室內,裡面坐滿閱讀的人,讀者輕巧安靜地彼此互動。」

「不滅的理想,不關燈的書房」,這是南書房的核心標語。如今,南書房體系已擴張到第五家,在五家書房的牆上,都可以看見同一幅畫——陳丹青的作品《國學研究院》,圖中畫著梁?超、王國維等五位「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領袖。這幅畫象徵著,希望讓閱讀重回知識分子生活重心的初衷。南書坊把燈打開了,而光的傳遞還在路上。
▲南書房附有咖啡座,但店員不會主動推薦讀者消費。
▲二樓南書房所有書店,都掛著畫家陳丹青的作品《國學研究院》。
▲南書房創辦人陳燁,希望讓閱讀成為南京人的生活習慣

二樓南書房

地址_ 秣陵路21 號民國建築4 號樓(近市公安局)
電話_+86-180-6609-8300
時間_ 週一至週日,廿四小時全年無休

科舉博物館,跟我這樣看!

走一趟千年科舉路

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取代魏晉以來讓世族壟斷朝政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其後在唐朝成型、宋朝改革、元朝中落、明朝回復鼎盛, 終於清朝廢除。原來御前「殿試」起於武則天、第一個「武狀元」始於朱元璋,一條走廊,展示了歷代科舉文物與制度特色,穿越一探千年科舉路。
清末民初袁世凱:科舉一日不停,世人皆有僥倖之心,⋯⋯,縱使科舉立停,學堂遍設,亦必須十數年後人才使盛。

宋代歐陽修:其無情如造化,至公若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
博物館內一道祥雲鋪成的龍門,下面展著一塊武狀元的「武魁」匾額。
清代「武舉石」。重達一百六十公斤,上面刻有「鰲頭」,說明托起武舉石的人有獨佔鰲頭、拔得頭魁之力,是對托舉者的激勵與祝福。
書生都要來一趟的進京趕考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是傳奇小說中常見的橋段,總會引來幾段名妓或女鬼的情緣。南方的鄉試與會試,在江南貢院舉行,在交通不便的過去,考生從四面八方抵達貢院赴考。不論是赴考或應試,過程中都充滿了困難與故事。

與人等高的屏幕,用數位影像重現考生入圍前的「搜身」檢核。古代防弊嚴謹,入圍場前,考生必須經過脫衣搜身,因此一些女扮男裝應考的故事,發生的可能性低。
號舍。為考生白天考試與晚上睡覺的地方,其中有兩塊木板,內側與外側各一,將外側版架高可作書桌使用,如圖中與內板平行放置,可作床用。江南貢院共有兩萬零六百四十四間號舍,為古代最大考場。

殿試,天子腳下的學霸爭霸戰

考試考到了皇帝跟前,「殿試」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考試,為古代學霸的最終戰場,由皇帝親自主持,並欽定前十名名次,於太和殿唱名發榜。從宋朝起,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分三甲:第一甲共三人,賜「進士及第」,依名次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與第三甲人數不拘。來看看古代殿試場景,一探學霸的終級戰場。
殿試模擬場景中,振筆疾書的未來進士。
試卷背面的閱卷大臣評分,分五個等第:○△●│╳(圈尖點直叉)。

就是為了這一刻,金榜題名時從

秀才到舉人、舉人到進士,十年寒窗就為了一舉成名、光耀門楣,一旦獲得官職、升任高官,不止封妻蔭子,還能褒封祖宗三代,這個苦盡甘來的榮光時刻,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大金榜。「金榜題名廳」中展出一條清朝大金榜,長廿多公尺,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這張用以揭曉進士名次的榜單,會張貼於東長安門外,供百姓觀覽,三天後收入內閣大庫保存。
一旦金榜題名,進士會獲賜「公費造匾」的機會,高掛於家中廳堂,成為家族與後人的光榮。

夜空下,水滴荷葉

江蘇大劇院

南京河西的濱江新城,四顆水珠亮晃晃地依託在荷葉上,有稜有角的葉脈包裹在圓潤飽滿的水珠裡,現代感十足,也呈現了水韵江南的詩意。
這是去年八月,正式對外營運的江蘇大劇院。從政府立項以來,南京人民翹首盼望了廿個年頭,不論爭論它像「飛碟」、還是「蘑菇」,都能看出南京人對大劇院的濃厚興趣,整個城市的藝文魂,因它開始延燒。
「大劇院開幕第一場演出,有位在北京工作的南京人特別搭了飛機回來觀賞」,江蘇大劇院總經理諸敏說,那位樂迷為了一睹大劇院,捨棄便利的網路購票,特別來現場買票,在一千五百人座、空蕩蕩的音樂廳裡悉心挑選座位,最後買了一千塊錢的票。音樂廳的開幕首演是以色列愛樂樂團,舞臺上放著江蘇唯一的專業管風琴,如銀色的瀑布下瀉,是全國僅有的六架管風琴之一。
除了推廣藝文,江蘇大劇院也具備了「藝術教育」的功能,因管風琴這難得的「鎮館之寶」,曾舉辦市民音樂會,最低價的門票定價為人民幣廿元,即為了讓民眾都能體驗管風琴的樂聲之美。江蘇大劇院的四顆水滴,分

別為音樂廳、歌劇廳、戲劇廳與綜藝廳。二○一七年八月底,正值我們採訪,臺灣明華園以卅年經典大戲《蓬萊大仙》,由當家花旦孫翠鳳親自上陣,為戲劇廳火熱開場。

綜藝廳則為大劇院最大的一個廳,共有兩千七百個座位,江蘇省政府主辦的大型活動「江蘇發展大會」就在此舉辦。歌劇廳更是在南京的大日子裡軋上了一角,去年正值「南京大屠殺八十週年紀念」,大劇院也用藝術陪著南京人度過這黑色的一日──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歌劇廳舉辦了自製歌劇《拉貝日記》首演,在現場與大屠殺的倖存者一起,以八十年前一位德國人在南京庇護難民的故事,紀念這一日。(更多拉貝的故事,請見《旅讀中國》七十期)

會議、音樂、戲劇、教育,各種藝文活動,在江蘇大劇院紛紛展開。這四顆水滴荷葉,像是南京藝文能量的一個源頭,點點滴滴地累積,終將匯集成川,成為南京人源源不絕的精神養分。

京劇《青衣》

除了劇院的營運管理,以及接洽各類藝術團體到南京表演,江蘇大劇院更設有「節目製作組」,投入自製戲劇的製作。京劇《青衣》是大劇院第一齣自製戲,改編自作家畢飛宇的同名小說,描寫飾演嫦娥的青衣筱燕秋,對戲劇與自我的追求。此戲在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為開幕大戲,並獲「優秀劇目獎」第一名。

江蘇大劇院

地址_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夢都大街181 號
電話_ +86-(025)8543-7777、8543-8888
時間_ 週一至週日,9:00-19:30 售票

在李鴻章的兵工廠上玩文化

一八六五創意產業園區

南京有一塊園區,從清末自強運動開始火熱到今天。十九世紀李鴻章在這建兵工廠,廿世紀末起,演變為航空工業基地,生產了神舟七號的火箭系統;廿一世紀的今天,此地成了文化創業園區,連民謠歌手李志也在上面玩音樂。這裡是應天大街三八八號,南京晨光一八六五創意產業園。

走在創意產業園區裡,芳草茵茵、樹影蔥鬱,水繞、城環、樹抱的環境,看不出一點曾為兵工廠的肅殺之氣。綠樹掩映著清末的木廠大樓與民國時期廠房,再走幾步,「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鑲著文革時期標語的建築,映入眼簾。因為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讓一八六五創意產業園區成為在南京少數可以同時看到清末、民國與新中國時代建築的景點。

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李鴻章在此所創立的金陵機器局,是南京第一座近代化工廠,如今炎銅廠、木工大廠、捲銅廠等廠房外觀,完整保留了當年「中國民族軍事工業搖籃」的面貌。如今,一八六五創意產業園區保留了九棟清朝建築、廿二棟民國建築,與廿餘棟新中國時代建築,整個七萬坪的園區,可以說是一座中國工業建築歷史博物館,因此吸引多部電影來此取景,《陽光普照大地》、《南京的那個夏天》、《當愛已成往事》等片,都曾在園區內拍攝。

而今天的園區,更成為創意設計、互聯網科技、文化展示等產業聚集地,目前共有近三百家廠商進駐,其中有八成屬於文化創意企業。各種新創企業,為老廠房注入了新活力,如今每日有六千多人在園區出入辦公。

「在這個環境很容易讓人安靜下來,對於設計師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進駐園區兩年的「杰果創新」設計公司創辦人馮益茹說,每次工作上遇到瓶頸,她總是會與同事在園區走走轉轉,找尋新靈感,而在園區內與不同產業團隊間的交流,也為她與團隊帶來了許多新的機會與能量。這個老建築與綠樹環抱的辦公環境,也吸引了紅遍全中國的李志團隊花費百萬人民幣,在園區內建造了個被稱作「最奢侈」的排練室。
1865 創意產業園區

交通_ 地鐵1 號線中華門站
地址_ 南京市秦淮區應天大街388 號
電話_+86-(025)-8322-1865
時間_ 全天開放

如今,一八六五園區除了成為南京文化創意團隊的基地,豐富的歷史資產、優美的環境,加上餐廳、咖啡廳、民宿一應俱全,也吸引了不少來自海內外的遊客一遊。新與舊、工業與藝術,在一八六五迸出了新火花,成為南京最獨特的一處文化風景。
園區內吃什麼?芸舍餐廳
江南水鄉韻味的古典裝潢、精緻美味的中式料理,來瓶西班牙進口的精釀啤酒,搭配窗外老城牆與秦淮河景,適合度過一個悠閒愜意的午後。

地址_ 南京市1865 創意園E20 養虎巷與掃帚巷路口
電話_+86-(025)-8559-0097
時間_ 週一至週日,11:00-14:00,16:00-21:00

閱讀完整內容
《OR旅讀中國》2018年01月號第71期_文青風南京~老靈魂,新浪漫

本文摘錄自‎

文青風南京

《OR旅讀中國》

2018/01月號第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