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無數美麗海景 才知道只有一個能接住你

李昀諭  文字工作者,經營粉絲專頁「漁光島42 號」記錄過去與現在,最初從田調開始,後來意識到吃是凝結人們的重要關鍵,在允杯取得漁光島田府元帥同意後,從此在天宮壇對面空地辦起一年一次的漁光島辦桌,透過擲杯與元帥確認各種細節的辦桌,每年都彷彿被保佑著一樣順利舉行。
小時候,我常常回漁光島上的外公家,我們家是最早來到漁光島的七戶人家之一,連信仰核心的天宮壇田府元帥都是家中祖先帶來的。外公外婆養虱目魚維生,他們住的白色木屋附近被魚塭包圍著,那時記憶裡的海是魚塭的海,只記得是慘綠色的、灰暗的。九歲時外公家被拆掉了,拆除之後,家人回去看都會告訴我,漁光島還有老家附近變了許多,也不知道哪來一股脾氣,對於他們口中的變化感到既生氣又害怕,讓我不願意再回去,就這樣過了二十年,接下來的日子輾轉到許多地方住過,幾乎都與海相連著,梓官、鹽埕,甚至後來到英國留學,都是看得見海的,成人後因為文字工作得以到處旅行,每種顏色與樣子的海,各種姿態的美刻畫在我的腦海裡。

長大的過程中,許多兒時的回憶、曾經的居處變得模糊,唯獨外公家的白色木屋越發清晰,閉上眼睛都能憶起走進屋裡左右邊的房間擺設,往後院走有棵大鳳凰樹,我經常在樹下玩耍,看過那麼多海之後,我發覺海是與土地、人們繫絆著,每處的海都讓我有不同的感受,金門的海是離別的海、綠島的海是度假的海、瀨戶內海既是自然給予也是文化凝聚的美、愛丁堡的海是走在馬路上,從遠方兩排建物之間見到一點點都覺得雀躍。


▲(上圖)李昀諭以自己擅長的,在2021 年漁光島藝術節開設「芒果樹下的旅行寫作課」。(中圖)第二屆漁光島辦桌日也邀請臺南中藥老店博仁堂舉辦「島tea」DIY 茶包製作, 重現島上漁民飲用的退火消暑茶飲配方。(下圖)因為經費有限,原本為了漁光島辦桌日陳列很傷腦筋,後來在主廚提議一下想到商借島上居民的曬衣桿做布置。(1-3 圖片提供=李昀諭)

漁光島的海牽連著我珍惜的童年往事,許多年過去了,我才鼓起勇氣回到這座小島,那塊要走過防風林才能見到的海岸對我有了新的意義,改變當然有的,可是這座島上還是有我懷念的事物留存著,現在的居民很多是我的親戚,剛開始誰都不認得,往返多次後也許是長得像年輕的媽媽,被舅舅、舅媽們認得了,來去幾次更熟悉後,經常在路上被叫住,拎我回去吃飯,或者問我要不要帶一袋蚵仔回去,屬於漁光島人才有的暖意逐漸滲透進我的生命。


▲天氣涼爽時李昀諭問完元帥的意見就會坐在廟口階梯上工作,若有舅舅、舅媽或表弟經過見到她,常常就被帶回去吃飯。

回到漁光島之後,從田調開始深入理解地方,接著去發想自己能做什麼,在島上工作的空檔裡,變得很常去海邊坐著,有時打開電腦整理資料或寫稿,也有時什麼都不做,僅僅是一直盯著海,雖然在腦裡已存檔很多種的海,可是有了情感的依戀之後,才驚訝漁光島的海有這麼豐富的層次與色彩,黃昏時分看著海平面與天空連接處從燦爛的金黃轉為溫柔的粉彩,再逐漸加厚了靛藍與紫的色調,這是最能從平淡流過的分秒之中,深深感受到時間感的瞬間,唯有漁光島的海,能把所有雜緒沖刷過後帶走,讓我感到自己被穩穩地接住了。
重新體驗、記錄過漁光島的一切,如今我在島上導覽、教寫作課,也透過一年一次的辦桌凝聚對這座島有興趣的外地人,過了一座大橋,彷彿就進入另個節奏放慢時空的小島,我希望也能成為其他人感到被包容的一處海角,在這度過的時光與那個享受的自己,都是日後會一再想念,能溫暖身心的片段。


▲過了漁光大橋才會進入漁光島,這個過程彷彿緩緩駛入另外一個時空,在這裡一切都比外面又慢了一些。

這片隱蔽在防風林之後的海岸線,怎麼說都不是最美的,卻是我唯一能將心靈寄託於此的。如果與我一起走過、經歷過與這片海有關的種種,能讓他們用新的眼光記住這片海景,從此漁光島的海也成為有人眷戀的、覺得被托住的,就是我想在人們印象中的漁光島添加的一抹色彩。
閱讀完整內容
小日子享生活誌-2021年6月號

本文摘錄自‎

看過無數美麗海景 才知道只有一個能接住你

小日子享生活誌

2021/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