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歷史古都,遼、金、元、明、清等帝國王朝的核心城域,除卻擁有絕對優越的政、經地位,在君權時代更被施以重層屏障,從而維繫朝廷的穩固運作。相較於其他「廢都」,圍繞這座皇城開展的京畿結界無疑十分嚴密,而當中又以明代修築的長城最具代表意義,也最能創造觀光產值。
紫禁長塹
天子腳下的門禁
翻開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政權為了守護國祚、抵禦外侮,無不戮力於養兵蓄銳;行有餘力者,則紛紛強化邊防工事,或廣築軍事要塞,意圖將所有不請自來的「異端」阻擋於王土之外。自戰國時代以來,「長城」即是此類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這些由各朝代、各政權打造的連緜牆體廣布於神州大地上,復因自然災害或人為損壞而斷續生滅;降及明代,明成祖朱棣掌握大權後,決意將國都自應天府(今南京一帶)遷往原先自身的封地順天府(今北京一帶),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北方──換言之,更接近互相敵對的族群與「境外」勢力──如何確保新都長久的綏靖安寧,於是顯得益發重要。
蛻變中的長城:從國防到觀光
大體而言,北京作為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分野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其戰略地位不言可喻。自明太祖洪武年間伊始,中央為抵禦北方「蠻族」南下侵略,悉心展開了一系列的新修暨重建邊防計畫:從外長城(外邊)、內長城(次邊)到外三關、內三關,土木堡之變後,由於韃靼、瓦剌等草原部族變本加厲地騷擾邊境,包括長城在內的諸工事營造於是變得益發迫切。明孝宗即位後,除卻加緊修葺相關硬體,更完備了倚托長城沿線所設立的「九邊重鎮」;長城至此進一步與軍兵制度形成更緊緻的連動關係,實現以點控線、以線制面的布局,並建制起帝國多邊化的防禦體系。
而今日時人所熟悉的「 長城」,多半指涉由明代築造(或重修)、復經當代整飭的長城段。由於開建時間較晚,加以使用的材料、投入營造的技術和督工的品質均獲得巨幅改善,卸下軍事防衛的國之重任後,這些集中於北京京郊地域的長城,轉而發揮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觀光價值──除卻故宮、天壇和天安門廣場,一道道蜿蜒於高丘低壑間的古老建築群,無疑也成為東、西方遊客抵京之際,必定躬身造訪的歷史景點┉┉千百年來天子腳下的門禁,於今正式向全球開敞了。
京慕田峪長城©翟東風/CTPphoto(取自旅讀第100期)
通俗系-遊覽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
若論大北京京郊所分布的長城景點,箇中名氣最響亮、接待遊客數量最高的兩處,誼屬八達嶺長城和慕田峪長城了。位於北京延慶區的八達嶺長城「成名」甚早,據學者專家考據,約略於戰國時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一帶便存有相關的軍事防禦建置,其走向大致和今日所見的明長城段相符。由於交通便利、保存完善,且在毛澤東「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名句加持下,作為居庸關重要前哨的八達嶺長城,也就成為遊人旅京期間優先遊賞的長城段了。
相比之下,群山圍環、綠意清奇的慕田峪長城,則更加蒙獲歐美外籍人士喜愛。慕田峪長城的造建史可推溯至北齊,降及明太祖朱元璋主政期間,為強化邊防,遂命大將徐達等人在北齊長城的遺存基礎上續修工事,逐步形成今日遊人所見的樣貌。除卻坐擁「千樹桃花萬樹柳」的風光,本長城段地勢相對平緩,能具體而微地體現工法匠藝,比如正關臺、大角樓、十五號敵樓(電影《非誠勿擾2》曾在此拍攝求婚場景)等,都是饒富特色的建置,值得來客佇足品味。
八達嶺長城 交通:由得勝門站搭乘919 路公車,至八達嶺站下車,單程車程 約兩小時。 電話:+86-(010) 6912-2222 時間:06:30-19:00(04/01-10/31);07:30-18:00(11/01-03/31) 門票:RMB 40(04/01-10/31);RMB 35(11/01-03/31) 網站:www.badaling.cn 備注:門票不含索道、交通接駁車等費用;七、八月營業時間另參照景區公告。 慕田峪長城 交通:北京東直門外公交車站開通慕田峪長城旅遊專線車,每日08:30 發車,16:00 自景區返回。 電話:+86-(010) 6162-6022 時間:07:30-18:00(03/16-11/15,週末另延後半小時關閉);08:00-17:00(11/16-03/15) 門票:RMB 45(不含索道、交通接駁車等費用) 網站:www.mutianyugreatwall.com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