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 害人害己
晌午粄食
地址:新竹縣橫山鄉河堤大道8號
電話: 0911-251-643
營業時間:週五至日10:00~16:00
備註:做粄體驗600元起/人,10人成團,散客需配合湊團。
橫山好室
地址:新竹縣橫山鄉站前街46號
電話: 0934-299-331
營業時間: 08:00~16:00,週二公休。
備註:竹編器皿體驗,350元/人,可選擇製作六角孔編、燈籠或竹船籃,含點心。
閱讀完整內容
走進橫山藝遊未盡 新竹
新竹橫山鄉有個名氣響亮的內灣村,廣納各地遊客,熙來攘往,熱鬧無比。出了內灣,大山背山下緊鄰著的是橫山村,竟安靜得有如平行時空;今年參與「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家在這裡留下了一隻巨大穿山甲,好似山裡悠然潛居的動物們,與這塊土地及居民和諧共生。
撰文:陳姿吟 攝影:彭仁義 編輯:呂柏融 設計:陳芃佑、林若嵐
沉睡穿山甲喚醒童趣
上次來新竹橫山村採訪,是個炎熱的午後,陽光毒辣,天色正藍,落羽松林前白得發亮的穿山甲,吸引路過遊客佇足拍照。陳致中身穿素色T恤,隻身穿梭在草叢中,忙著向大家介紹這隻穿山甲的名字《沉睡的少年》及橫山的生態環境、在地特色。揮汗如雨的他,還不忘叮嚀大家別踏到紅火蟻窩,那股熱忱令人印象深刻。
陳致中從事社區輔導工作而因緣際會來到橫山村,在執行計畫結束後,竟捨不得離去,從此與這塊土地結下深厚緣分。「社區長輩對我很好啊!和他們有感情了啦。」他說這裡很有「生活感」,也有客家人的直率,一切彷彿未被時代淘洗,長輩們習以為常的親山親水環境,在陳致中眼裡是塊瑰寶。
陳致中和夥伴們在休耕的田野中打造了一處「韓屋落羽松田趣基地」,遊客通過「山甲隧道」,象徵無論是什麼年齡、身分的人,都可以一起回到最純真的小時候,盡情在田間玩耍。油羅溪細小支流旁長滿野薑花,清澈溪水成了天然的「水樂園」,就地取材製成的竹水槍,玩壞了也能回歸大自然;又或者登上坡地制高點,坐上木製鞦韆,搖啊搖,重溫無憂無慮的兒時光景。
累了可到村裡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全台唯一的「八卦巷」漫步,這是當年客家居民來此開墾時,為防禦原住民攻擊,刻意將巷弄設計成曲折路線, 分為內八卦和外八卦,各有S與Z字形變化,家家戶戶後門及側邊還有窄巷相通,外人走進來肯定走不出去。過去抵擋外侮的智慧,成了現今遊客在巷弄間探險的樂趣。
韓屋落羽松田趣基地
地址:新竹縣橫山鄉橫山街二段273號
備註:藝術季作品《沉睡的少年》可搜尋Google地圖座標P47G+R7V橫山鄉;《橫山B計畫》座標為P46C+8GV橫山鄉。
重訪舊古道蜂狂迷戀
「橫山」地名的由來據說是先民於芎林沿溪流向上開墾, 眼前一座大山橫向而立, 有如一把橫著的刀而得名。早期此地煤礦、木業發達,農業則以橫山梨、茶葉聞名。「墩子銃古道」是當時運輸各項物產的道路,客語裡「墩子」的意思是土丘,「銃」則是槍,顯示該古道也是抵禦外敵的重要防線。
時代變遷,產業沒落,人口逐漸外移,產業道路開通後,墩子銃古道曾經荒廢三十多年,去年陳致中和橫山社區發展協會在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下, 透過耆老回憶指路,成立志工隊,合力以自然媒材如刺竹、樹枝修復,終於在今年重新開放,成為一條遊客可以親近的健行步道。
步道整體平緩好走,從三叉埤出發繞一圈,自韓屋埤下山,僅需一個多小時,景貌原始,生態豐富,不僅可見巨樹下的大塊板根,甚至山羌、山豬和保育類動物如藍腹鷳、食蟹獴、穿山甲也曾現身。
一片美好的土地總能孕育出優質良品。多數人懼怕的蜜蜂,在「蜜蜂事務所」創辦人彭美琪眼裡可是迷戀的「對象」。「蜂蜜、蜂蠟、蜂膠、蜂王乳等, 牠們短暫一生中竟貢獻給人類這麼多, 不覺得很神奇嗎?」原為補教業老師的她,一頭栽進養蜂產業樂此不疲。
彭美琪和先生王自強在橫山坡地上養蜂,數量雖然不算多,但為了蜜種的多樣性,他們還將蜂箱運至南投讓蜂群採蜜,產出荔枝蜜、龍眼蜜;另外也設計各種體驗課程,讓遊客認識蜜蜂特性、甚至可以餵食蜜蜂,並提倡製作可重複利用的環保蜂蠟染布。
墩子銃古道生態導覽
說明: 6人成行,300元/人。另有半日遊社區全導覽,含餐食500元起/人,內容可客製化。報名皆洽「橫山好室」臉書,亦可電洽0934-299-331。
蜜蜂事務所
地址:新竹縣橫山鄉橫山街二段522號3樓
電話: 0910-022-503
備註:訂購蜂蜜製品請電洽或加入官方LINE(ID:@051yccla)詢問。蜂場行程體驗680元/人 ,4人成行,包含蜂農體驗、蜂蠟染布體驗 、品嘗蜂蜜水與封蓋巢蜜,並贈送蜂蠟布作品及龍眼荔枝蜜擠擠瓶。蜂蠟染布體驗200元/人,含1瓶檸檬蜂蜜水。
外婆的心意揉進粄食
客語稱米食為「粄」,而粄的口味有鹹有甜,是客家人時令節慶中重要的祭祀品,也是團圓相聚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橫山九讚頭河堤旁的「晌午粄食」,外觀紅磚和實木相間,大片玻璃窗流露出古樸人情味。
老闆娘陳宜偲回憶起小時候過年過節,乃至長大北漂返家時,外婆總會端出親手做的各種粄食,那是家人間最緊密的連結。為了不讓外婆的手藝失傳, 陳宜偲從廣告業辭職返鄉,向當時已高齡八十多歲的外婆學做粄。
「那時候看到外婆跪在地上用雙手費力揉製麵糰,我才知道過去每一份粄是如此得來不易。」現在陳宜偲每天清晨起床,以純米為原料,遵循傳統做法製粄,推出以外婆名字為命名的「邱秋鹹粄」和芋頭粄、水粄、蘿蔔糕等, 全都是簡單卻嘗得到純粹米香的客家點心。為了傳達食物的珍貴,陳宜偲也設計了「做粄體驗」課程讓遊客報名。
品嘗完粄食,想來點飲品,可前往「橫山好室」。陳致中和夥伴林祐德在有五十年歷史的廢棄碾米廠中落腳,藉由販售在地茶飲、展示小農產品、舉辦講座及活動,積極推廣橫山特色。他們說這裡不只是咖啡店、旅遊諮詢站、交流中心,更是橫山地方創生的基地。經常有路過的旅客,點了一杯飲品,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關於橫山魅力和老客庄,他們有講不完的新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