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小金門感受「Culrure Shock」 的旅行驚喜
隸屬台灣的異國風離島
圖片提供|金門縣政府、謝佳真 撰文| 943
語言差異、特殊通行證的獨特歷史
▲後浦16 藝文特區。
金門的獨特歷史文化一直是吸引旅人不斷造訪的底蘊,若深入金門旅行,將不難發現除了印象中常作為宣傳重點的戰地風情景點,金門和台灣本島在各自的歷史背景下,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脈絡,使得金門之旅不只可以走海島散心路線,更可以在許多小細節中發現宛如異國「Culrure Shock」的旅行驚喜。
例如,清代以後才受中國統治的台灣,很少有可追溯至明朝的歷史古蹟,但金門卻到處都有可上溯至元明、甚至朱熹等人足跡的知名景點。另外,不少第一次造訪金門的年輕旅人,都是從紀念品店中與台灣本島截然不同的「金門鈔票」,發現原來過去為防對岸擾亂金融秩序,發行限金門通用的貨幣,以及金門人前往台灣甚至還得使用專門的「往返許可證」等特殊歷史背景。若和金門當地人交談得深入些,更不難發現,雖然金門話和台語同屬閩南語系,但由於金門沒有被日本統治長達半個世紀,因此不用台灣人常說的「歐兜拜」(otobai)和「瓦斯」(gasu)。就連外來語以外的閩南語,也有口音之別,例如「雞」的台語多是發音「ke」,但在金門的偏泉州腔卻是(koe),而金門話的馬鈴薯是Kentang 則是受星馬的馬來語影響,咖啡則是「kobi」而不是台灣常用的「kabi」,這些都是由於早期金門人到新加坡工作經商,融入南洋文化的影響。時至今日,名列馬來西亞十大富豪的楊忠禮正是金門後裔,其父楊清廉正是早期下南洋打拚的「落番」。
必訪巴洛克、星馬風格建築
(左)金水國小。(右)北山古洋樓。
若想了解金門先民遠赴東南亞發展的歷史背景,建議先到具有巴洛克風天使浮雕山牆和西式圓柱的「金水國小」參觀,這是由當年南洋金門僑民捐款興建的學校,現作為展示館,詳細介紹從1860 年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給予各國權利在華招工後,金門「出洋客」的歷史與各種真實甘苦故事。例如有出洋客託人帶一百元回家,卻被私吞五十元,幸好妻子雖不識字卻明白丈夫家書畫的四隻狗和八隻鱉,意思是4×9 + 8×8=100 元,經村長居中協調才順利討回,足見出海討生活的辛酸。
還有當年金門人遠赴南洋經商成功回鄉興建的「番仔樓」等美麗建築,像是興建於1921 年、充滿西洋風格的純白建築、被譽為全金門規模最大的陳景蘭洋樓。以及具備防盜密道等巧妙設計的得月樓則也有將近百年歷史。以及1924 年金門南洋僑民募資興建的西式紅磚店屋「模範街」,由於32間連棟建築底下設有騎樓,而遮雨通道因當時殖民星馬的英國規定須寬達五英呎而名為「Five-foot way」,故雖然金門模範街的只有3.74 英呎,卻仍名為「五腳基」。
金門大橋串起大小金門
▲金門大橋。
若想讓金門之旅更加豐富,可別只遊大金門而錯過小金門。耗時12 年終於興建完工的金門大橋於10 月底通車,全長5.4 公里的路途不僅讓大小金門的交通更加通暢,未來前往烈嶼將不再需要轉搭渡輪,預期將帶動小金門的觀光。人說要玩就要玩得在地,那麼大金門人在週休二日時,都是怎樣玩小金門的呢?曾經和幾位世居大金門的在地朋友一同旅遊小金門,在金門大橋尚未通車的日子,由於車輛票價高達700 元,所費不貲,因此多半邀集有親友在小金門的朋友一同前行,人先從水頭碼頭上渡輪,到了小金門後,再請小金門親友開車到碼頭載人。或是其中一人騎機車上船,到了小金門再去親友家把車開到九宮碼頭接其他的夥伴。但自從金門大橋通車後,從大金門便可直接開車前往小金門各景點,無論是鐵漢堡、沙溪堡或青岐港都能暢行無阻。
跟著大金門人遊小金門,最安心的就是絕對可以吃到便宜又大碗的在地美食。金門朋友每次到烈嶼,一定要吃某家外觀毫不起眼的「妙香鍋貼」,這也是許多曾在小金門服役的阿兵哥們心心念念都忘懷不了的美味。在妙香鍋貼當然是必點鍋貼,一鍋30 顆,一顆8 元,人多可以點個幾鍋,煎得酥脆的鍋貼外皮非常對味,每次一開鍋都是瞬間秒殺。同樣外皮酥脆的蚵仔煎也是熱門必點,還有200 元一盤的綜合滷味拼盤、烈嶼香酥芋頭、酸辣湯等,都是曾經餵飽部隊的美味。每到用餐時間總是很快客滿,見證了這家小店的實力。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隸屬台灣的異國風離島
時尚漫旅 ROAM
2022/12月 第3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