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品牌AI PC備戰實錄

PC戰場 從「工具」變「助理」 最潮應用百花齊放


新一代AI PC陸續亮相,為了迎接這個被視為「PC產業轉捩點」的時刻,各大筆電品牌廠早已開始備戰,從硬體革新到軟體開發,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他們是如何集思廣益,打造出自家理想中的AI PC?

撰文/張如嫻

「人工智慧(AI)是個人電腦(PC)的轉捩點。」PC處理器市占逾八成的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去年的「Intel Innovation Taipei 科技論壇」就已為PC發展的未來趨勢定調;而手機晶片巨頭高通如今大步跨足PC戰場,執行長艾蒙(Cristiano Amon)更高喊:「PC體驗被重新定義」、「PC產業將重生」。

摩根士丹利預估,二○二四年AI PC出貨量約五百萬台,二八年將增至一.七九億台,以此計算,今年AI PC在整體PC中滲透率雖僅二%,但在短短四年後,就會迅猛增加到六四%,不僅晶片廠為了AI PC早已備戰,各大PC品牌廠更是卯足全力衝刺。


宏碁》觀察使用者體驗開發新品

AI技術讓應用更到位、效能更優化

「一九年我們就開始思考,未來硬體上一定會有一顆加速器來運行AI,那麼,我們需要開發什麼樣的應用。」宏碁營運長高樹國回想著團隊踏上AI PC開發旅程的起點,沒想到已是五年前的事了,當時,他們認為只要是可以運行AI的PC,都可以是AI PC,隨著硬體升級,宏碁也「入境隨俗」,把AI PC定義為具備NPU(神經網路處理器)的電腦。

每當開發新品,宏碁的「設計靈感小組」就會從觀察使用者體驗出發,訪談、問卷統統做,甚至會到消費者家中,看著對方用電腦,「使用者的動作其實也會告訴我們,他的限制和痛點在哪裡。」找到需求、解決問題,是每款PC開發前都得做的功課,AI PC也不例外。

這也讓團隊發現,使用者常常想要換電腦桌布,可是網路上很難找到畫質4K以上的圖片,因此宏碁就想出桌布生成功能,不僅能生出一張解析度足夠的圖片,也能用演算法拓展圖片成桌布大小,甚至可以「圖生圖」,隨意拍下照片後,下個指令,照片就能擺出你指定的姿勢、表情。


▲宏碁營運長高樹國興奮地介紹自家產品,他認為AI PC會刺激銷量成長,但決戰場仍在應用上。攝影·吳東岳

「我覺得AI PC不同的地方是,很多功能以前就有,但當時還沒有技術可以讓這些應用做得很到位,有了AI,效率、效能都會更優化。」不過,要怎麼讓消費者感受到AI帶來的變化,還是讓宏碁傷透腦筋。

「硬體規格是最基本的,如何用硬體當基礎來發展應用、解決使用者痛點,而且還要做得出來,才是大家來比工夫。」高樹國解釋應用開發的難處,目前各家AI PC看起來規格、功能大同小異,主要原因在於,此次採用的晶片供應商高通是PC產業新進者,它與微軟的策略是先求上市速度,而非軟體支援,所以各品牌廠較難在短時間內推出獨有應用。

除了這個挑戰,宏碁營運管理部門內部也點出,教育消費者用AI也是當前推廣AI PC的障礙,「很多人其實還不知道怎麼用AI,或它能拿來做什麼。」換言之,就算消費者知道有這些軟體,也不見得習慣使用,所以得先展示應用,才有機會讓他們看到,AI PC其實有很多實用功能。

「從品牌角度來說,我們當然希望最後大家穿制服,我們則是穿跟別人不一樣的衣服。」高樹國認為,AI應用是各大品牌的最終決戰場,宏碁正在開發多種軟體,預計今年下半年會陸續上線,讓AI PC再升級。


華碩》展現全面進攻決心

推出八款AI PC、兩款AI應用程式

「想像一下,一台具有小型AI大腦的PC,能夠擔任個人助理,理解並幫助你滿足個人需求、偏好,甚至補充雲端的不足⋯⋯。」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六月三日超微董事長蘇姿丰演講上,暢談對AI PC的想像。

此次在COMPUTEX成為各大晶片廠演講「必備」來賓的華碩,也發表八款新世代AI PC,涵蓋家用、商用到創作者、電競筆電,華碩強調,他們還研發兩款AI應用程式,一種能透過AI演算法對照片、影像檔案進行分類管理,另一種則是圖片生成AI工具,施崇棠更宣布,七月會再推出搭載超微第三代RyzenAI處理器的新款AI PC,可見華碩全面進攻的決心。

戴爾》為「高功耗」解決硬體散熱

對不同客群開發軟體、推專屬型號

另一家筆電大廠戴爾,也在AI PC開發上做足苦工,以三月發表的上一代AIPC來說,由於晶片算力提高,隨之而來的便是高功耗,為了解決問題,戴爾工程師找遍各種新方式來散熱。

「以前都用散熱片,但為了AI PC,他們研究過包括散熱膏等新材質,工程師幾乎人人都拿過專利,挑戰讓晶片的算力最大化。」戴爾資深產品經理林佩儀特別強調硬體設計上的挑戰,工程師得確保性能穩定不墜、控制噪音,因為是在裝置端運算,追求高效能的同時,也必須兼顧散熱、不當機,這都是在硬體規格升級的情況下,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戴爾為了開發AI PC,軟硬體工程師都做足功課,甚至人人手中握有專利。圖為戴爾資深產品經理林佩儀。攝影·陳睿緯

除了硬體,軟體應用開發上,戴爾也不遺餘力。比如團隊會走訪客戶,了解他們可能需要什麼樣的功能,根據不同客戶需求,設計相應的產品,像是這次推出的AI PC就包含適合商務人士、學生或多工處理者和創作者的不同型號,搭配Copilot+的「回顧」新功能,電腦會記住使用者在裝置上的所有操作,把資料儲存在裝置中,也因為不靠雲端,可以更快速延續上一次的操作;或者像Live Captions針對即時或預先錄製的音訊,都能由四十四種語言翻譯成英文。

戴爾作為下一世代AI PC造浪者之一,在強化硬體的同時,林佩儀也強調戴爾對AI PC有更多詮釋,只要可以在裝置端運行AI,就算只有GPU(圖形處理器),也可稱為AI PC,因為對戴爾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有多少加速器,而是如何把AI體驗帶入PC。

聯想》著力開發新功能

提高使用者生產力 展望創新機會

與戴爾同在PC界拚場的聯想不落人後,旗下Yoga與ThinkPad系列產品都推出Copilot+的AI PC,聯想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副總裁兼技術長克羅莫(Daryl Cromer)向本刊分享,他們認為,AI PC是一台專為AI工作負載而設計的裝置,它有專門的NPU,可以在裝置端上運行個人助理,同時確保隱私安全。

「其實PC這二十多年來都一樣,你買PC作為工具,並根據你需要的功能來挑選,買AI PC的人也會是如此。」他的意思並不是AI PC無新意,而是想做AI PC,得更著力在開發新功能,比如有大型語言模型,或像Copilot+可做到的即時翻譯、回顧、圖像生成,來提高使用者的生產力和效率。

聯想當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他們也自己開發AI Now跟Creator Zone兩套軟體,前者類似ChatGPT,可當成個人資料庫,後者則聚焦圖片生成,影像不僅能自動細緻化,還有草稿轉影像的功能,且這全都在裝置端運作,可以確保隱私和資安。「我們還會再推出類似個人助理的功能,預計這些會在今年底發布。」

「聯想一直都有嘗試在產品中加入AI功能,已經很多年了。」克羅莫指出,這當中最大挑戰是「有道德、準確且資料即時」的生成式AI模型,以及如何繼續以領先產業的速度進行創新。聯想走到今天,「這可能是過去二十年來PC行業最令人興奮的時刻之一,很多創新跟機會,」克羅莫說,「一路上還會有一些挫折,但整體而言,這是一個極其光明的未來。」

微星》唯一自研語言模型

打造獨特的個人化體驗 拚出差異化

六月十八日即將上市的AI PC,全球前五大電腦品牌都與高通「綁定」,採用驍龍X系列晶片,不過在PC界耕耘許久的微星此次推出賓士AMG聯名筆電,則先選用算力較低的英特爾Meteor Lake晶片,原因是他們更希望衝刺AI應用的開發。

其實,二二年底微星就已開始思考AI應用,去年COMPUTEX發表第一版自研的大型語言模型AI Artist,可說為了AI PC備戰超過一年。AI Artist具備文生圖功能,也能擔任「個人助理」,其中一項功能就是組織管理資訊,例如老師匯入歷年考題資料夾後,可以請AI Artist幫忙摘要、生成新題目。

在企業應用上,以前想知道其他部門的資訊,只能打電話、發郵件,現在也能將AI Artist作為每位員工的資料庫,透過問答取得公司資訊,「想像你把資料餵進去,它就可以變身任何領域的專家。」微星平台軟體研發處協理高士方這樣形容,未來所有微星的AI PC,都會預載這款模型,它也是目前唯一品牌廠自研、且已放入AI PC的語言模型。


▲微星全力衝刺AI應用,更自研AI Artist語言模型,高士方(左)與洪崇時(右)指出,微星的目標更希望AI PC能成為個人助理。攝影·陳睿緯

不過, 對擅長硬體設計的微星來說,開發AI軟體顯然更具挑戰,「我有厲害的NPU,但究竟要給使用者什麼樣的AI體驗?」微星NB產品企畫處資深經理洪崇時透露,軟體部門剛開始想了不少有趣的AI應用,但一段時間後就發現新鮮感漸失,因此團隊轉而將應用定調為「對消費者有幫助」,盡可能讓使用者不需多學什麼新技能,就能感受到體驗升級,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讓AI自動感測筆電狀況,調整為效能優先還是省電。

「當AI PC被微軟等巨頭們定義後,大家就得各自努力了,因為消費者下一步思考的就是:『我要買哪一家?』」洪崇時直白地點出PC市場有多競爭,這也是微星為什麼要從應用做起,試圖拚出差異化。

「From tool support toward personalized assistants.(從支援工具朝向個人助理)」這幾個字大大地秀在微星內部會議簡報上,除了硬體效能更好、可提升工作與創作效率,他們還想讓眾人知道,打造獨特的個人化體驗將會是微星的殺手鐧,「我們希望達成,消費者可能不會用AI,但他會用MSI(微星)。」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6月 第1433期

本文摘錄自‎

五大品牌AI PC備戰實錄

今周刊

2024/6月 第14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