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所在 官民聯手改變發生

「世界不會被作惡多端的人毀滅,而是被冷眼旁觀的人。」——愛因斯坦/科學家


▲(邱劍英攝)

東部 永續觀光

海龜產卵等了十年 讓美麗灣真正美麗


「我們的海有一百種藍!」睽違十多年,台東盼來綠蠵龜產卵、護漁區成熱門打卡景點,美麗灣開發案終於展開對話。在東部,護環境和拚經濟,已是同一件事。

文—蔡立勳 攝影—吳宙棋


▲在富山地區居民、台東縣府合作之下, 杉原灣逐步回到魚類資源豐富的時期。

天猶未亮,太陽緩緩從太平洋升起。台東杉原灣的沙灘,出現一個又一個的綠蠵龜腳印,一路綿延到海裡。

睽違十多年,東部海岸終於又見到綠蠵龜產卵的身影。

去年七月底,「海龜之父」、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的助理王華嫣,在杉原海灘發現綠蠵龜腳印,立刻聯絡當地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導覽志工陳羿均。

那天起,陳羿均每天早晚開車到杉原沙灘,查看是否還有綠蠵龜出沒的蹤跡。

八月一日清晨,她在沙灘發現新爬痕,又看到綠蠵龜挖的沙窩覆沙,「代表牠在裡面下蛋,」想起半年前的那一天,陳羿均仍藏不住興奮。

長達五十天的孵化期進入尾聲時,她帶著兩個兒子在沙灘紮營,小心翼翼地記錄三十六隻小綠蠵龜爬出卵窩的過程,也是台灣本島首次完整的海龜產卵紀錄。

離帳棚不遠處,十三年來爭議不斷的美麗灣度假村,默默見證這一切。

就在綠蠵龜產卵的兩個多月前,台東縣政府才剛舉辦公民論壇,討論美麗灣建築體的存留與配套。

眾所周知,環評程序爭議、有危害環境生態之虞,是美麗灣開發案引起全國各界關注的主因。

美麗灣 13年了,終於展開對話

二○一六年,最高行政法院撤銷台東縣府發給美麗灣開發商德安的環評審查後,雙方展開仲裁。仲裁結果尚未出爐,但德安已對外宣稱,預計要求縣府以十二億元購回建物。

這筆數字,對財政向來吃緊的台東縣府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也促使縣府痛定思痛,加緊腳步找出解方。

對於建築體的存留,各方雖未達成共識,卻是這樁開發案展開對話,往前走的一大步。後續如何影響美麗灣周邊的自然生態,也備受關注。

因為東部最引以為傲的,即是「陽光、空氣、水」。「我們的海有一百種藍色,」曾負笈英國,居住西部多年後,移居台東的洪先生驕傲地說。

在宜蘭縣政府任職近三十年,工商旅遊處處長李東儒一再強調,自然資源是東部最主要資產,「也是吸引國內外遊客最重要的點。」

早在一九八○年代,前法務部長陳定南擔任宜蘭縣長,定調宜蘭發展觀光時,便將「環境永續」擺在最優先。


▲在生態綠舟裡,遊人能搭乘電動船遊賞風光,也能選擇徒步踏遍每處綠地,認識宜蘭。

富山護漁區 我們的海有一百種藍色

即使物換星移,經過美麗灣事件,加上民眾環保意識抬頭、氣候變遷等因素,從中央到地方更明確認知,環境保護與觀光開發共存,走向「永續觀光」,才是東部解方,各自從不同地方著力。

去年,內政部營建署將台東台十一線靠海側的濱海陸地,劃為「重要海岸景觀區景觀道路類範圍」,屬海岸地區特定區位,開發前須經許可,美麗灣所在的杉原灣也在其中。

杉原灣位在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富山海域早期魚類資源豐富,但因過度捕撈,破壞生態,當地居民自發性發起護漁,從彰化嫁到台東十三年,一直投身其中的陳羿均,便是其一。

耐心對遊客講解美麗灣的前世今生,剪了頭俐落短髮的她,跆拳道黑帶三段,說話直接,偶爾抓了裝備就下水浮潛,和公公討海人的直爽性格如出一轍。

有了居民起頭,二○○五年,台東縣府依漁業法公告富山禁漁區範圍;四年前,縣府進一步制訂自治條例、設置管理委員會,成員包括縣府、地方公所、當地漁會與居民。富山護漁區目前委由台東區漁會經營。
縣府也長期清除珊瑚礁區的廢棄漁網,縣長饒慶鈴不諱言,去年更開始派員清理沙灘的漂流木,為的是希望綠蠵龜順利上岸產卵。

公私協力下,禁漁成果彰顯。近年,富山外海漁業資源復甦,加上北邊有型態完整的珊瑚礁潮間帶,已是遊客打卡熱點;澎湖想做漁業保育時,也組團來取經。

走在沙灘與海洋間築起的步道,海水沁涼,烏仔魚等十多種魚群,不時游過腳掌;沙灘上,角眼沙蟹挖的小洞如棋子散落棋盤,仔細找,或許還能發現剛換完殼的寄居蟹。

從蔚藍的海岸線往西會遭遇縱谷、往南走則是南迴線,這裡的永續觀光,正以不同形式進行。

五月初,記者在南迴線,鄰近屏東、台東交會處的南田部落,跟隨排灣族的野蜜達人迪魯,爬上陡峭的山坡地,耳聽浪聲,手採野蜜。


▲除了在山坡地架設廢棄物製成的蜂箱,野蜜達人迪魯與父親也會在岩壁、石頭縫等處採野蜜。

南田部落 跟著排灣族達人採野蜜

避開蜂群兇悍的盛夏,穿著防護裝備,不用傳統的煙燻蜜蜂方式,也能從廢棄物搭建的蜂箱中,取出蜂巢採蜜。

「雖然產量不穩定,但這是比較原始的做法,不會破壞蜜蜂生態,」迪魯邊說邊請我們嘗一口野蜜。有別於養殖蜂場的蜂蜜多為單一蜜源,野蜜是蜂群採集當令花卉的花蜜而成,味道苦甜,有時還摻雜些花粉。

讓遊人進入部落,融入原民生活的深度旅遊據點,如今在台東有十多處,均是台東縣府委託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公司規劃。

團隊走訪台東各地,找出部落現存具差異化的優勢,串聯原民文化與生態資源,設計遊客能最自然參與的行程,讓「原民體驗」不再是吃竹筒飯、射箭。

「原則是不破壞原來的生活軌跡、環境狀態,」八八風災後,從台北派駐台東的雅比斯資深經理陳婉婷強調,合作對象「不管是協會、部落或返鄉青年,都是已經在部落有點基礎,不找『空降部隊』。」

台東縣二十二萬人口,約有三分之一是七族的原住民。饒慶鈴認為,整個台東與原民共生,「共榮共好,才能確保環境能永續發展。」

若說台東的永續觀光是與原民共生,宜蘭便是與水共存。

冬山河 把水患變豐饒

宜蘭被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包圍,蘭陽平原則靠冬山河、宜蘭河和蘭陽溪沖積而成,猶如畚箕。

河水帶來豐富有機質,土壤肥沃豐饒,卻也容易造成水患。宜蘭人流傳一句俗語,「三年沒做大水,豬母有金耳環可戴」,自嘲年年淹大水的窘況。

縣府不僅推動工程,減少水患,更轉化成觀光資源,以「生態博物館」發想,一九九○年完成「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

流域二十四公里的冬山河,從上游至出海口,依序是森林公園、親水公園與水上海濱公園三據點,並串聯周邊社區,成為大型水態博物館。

九二年,冬山河親水公園開園,隔年,森林公園規劃案啟動。相較於親水公園主打人與水的互動,「森林公園的定位是宜蘭環境教育中心,」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遊憩管理科科長蔡子逸說。

但當初基地「一棵樹都沒有,全部都是水田,怎麼會是『森林』公園?」負責森林公園規劃,參與過羅東運動公園、武荖坑等宜蘭大型建設案,高野景觀規劃負責人石村敏哉笑道。

經由時任宜蘭縣長,也是冬山人的游錫堃四處請託、勸說親友,也有過爭執,終於讓二十七位地主點頭,由政府徵收水田。

石村說,當時一度討論,是否就轉向發展農業公園;但若徵收水田作為農業公園,難以說服民眾,最終仍照原訂規劃走。直到正式開園,這一走就走了二十三年。

石村回憶,這項規劃案從零開始,將片片水田打造成有濕地、草原與森林的大型公園,預算約需五億。但當時社會對生態保育的觀念,不像現在成熟,縣府每年獲得中央的補助有限。

生態綠洲 觀光不見得是拚遊客數

加上清除河道淤泥、新建鐵路橋、配合冬山火車站的站體架高等工程,歷經四位跨黨派縣長,終於在一六年世界地球日正式開園,更名「生態綠舟」。

不同於台東富山、部落旅遊是保留自然景觀,生態綠舟採人工復育,打造「微型宜蘭」,有種植水稻的梯田、噶瑪蘭族傳統家屋等。遊客走一遭,能了解九成宜蘭自然史。

爬上海拔二十公尺,園區最高點「大樹公」遠眺,深淺濃淡的綠映入眼簾,一邊是拔地而起的樹叢,另一頭是電動船緩緩駛過的河道。

生態綠舟也曾面臨遊憩、環境保育的矛盾。

家住宜蘭五結,退休後擔任導覽志工隊隊長的程立杰說,民眾對公園的想像,本該是一大片草皮;但若考量環境與生態多樣性,必須有較高的植栽,供鳥類築巢、蛇類棲身。

為了達到平衡,「除了民眾徒步能到之處維持草坪,其他地區則種植護岸植物,兼顧生態與遊憩,」程立杰話語剛落,三隻背部黃棕色的牛背鷺,旋即優雅地駐足水岸。

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遊憩規劃科科長鐘明達說,面對極端氣候衝擊,「觀光不見得跟以前一樣是衝遊客數,我們希望帶進環境、文化,不見得生態就不能發展觀光。」

即使氣候變遷不可逆,觀光開發躲不了,但我們在東部看到公私協力,從中找到與環境永續共存的做法。唯有共存,才能慢慢與地球和好。

小檔案

宜蘭
人口數/45.4萬
主要目標/兼顧環境保育、文化保存,發展永續觀光
關鍵推手/宜蘭歷任縣長、宜蘭縣府、冬山河流域居民
目前成效/以環境、永續成果為題的綠色博覽會,年均入園人次約45萬
推薦行程/冬山河生態綠舟、珍珠休閒農業區

關鍵行動

1 環境永續成為歷任縣長共識

2 將冬山河流域打造成水態博物館,串聯三大據點與周邊社區

3 人工復育打造「生態綠舟」,呈現縣內自然景觀,作為環境教育中心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00期

本文摘錄自‎

宜居所在 官民聯手改變發生

天下雜誌

2020/第7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