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大計 給下一代環境正義

「地球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而是我們從後代子孫那裡借來的。」
——美洲原住民
文—劉光瑩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一個真的夠嗎?世界銀行指出,平均一個美國人消耗的能量,是印度人的十一倍。

如果地球上七十五億人的生活方式,都跟美國人一樣:出門必開車、每餐必吃肉,我們至少需要消耗四個地球的資源。但如果遵循的是印度人茹素、低耗能的生活方式,只需要半個地球。

兩者可能都不是我們要追求的。

決策者該思考的是,在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如何能致力於達到美國的生活水準,又能夠把資源消耗降到跟印度人相當?

如果把地球想成一個水族箱,我們與環境所有互動的產出,不論是資源的消耗,或空間的使用,最後都會回到自身。

在這個資源和空間都有限的水族箱中,如何達到人與環境共存共榮的理想?

這個問題,半個世紀前,就有一位科學家給出了驚天動地的答案。

人類對抗自然,就是對抗自己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廣泛使用的化學品DDT,是當時人類所知最有效、生產成本又低的除蟲劑,有益於農業生產的效率,例如讓希臘的橄欖增產兩成五,也消除了肆虐於開發中國家的傳染病,讓五億人口免於傷寒、霍亂。但它對環境與人體的危害,卻未被注意到。

在一九五○年代末期,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收到一位經營鳥類保育園的朋友寫的求救信,她在信裡哭訴說,儘管政府一再表示,用於滅蚊的DDT噴劑「無害」,但她卻看到許多鳥類離奇死亡、無害的昆蟲也消失了,困擾人類的蚊子卻依舊肆虐。

經過多年研究,一九六二年,卡森以《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震攝世界。

在生前的最後一本書中,卡森詳述了地球上的生物如何環環相扣、休戚與共。像是DDT的殺蟲劑,是如何傷害了動植物、污染土壤、水源和食物;暴露在工業污染和殺蟲劑中,又如何增加人類的致病風險。
這本書揭示的最重要道理是,人如果試圖操縱大自然,很可能擾亂自然生態的平衡,也影響到自己。

這挑戰了長久以來,「人定勝天」的信仰。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人類對抗自然的戰爭,無可避免就會是人類對抗自己的戰爭,」她在書中寫道。

《寂靜的春天》讓公眾對農藥與環境污染議題幡然醒悟,促使美國於一九七二年禁止將DDT用於農業,各國也陸續禁用DDT。

地球不需要我們,我們需要地球

「台灣過去發展三十年來,我們習慣快速賺錢,」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在二○一九年的「天下經濟論壇」上對五百位企業界觀眾說,「第一個挑戰我的就是父執輩,他們都說無法賺錢、不要投資我。」

因為他在意的,不是現在賺到錢,而是走得長遠。

「其實地球不需要人類永續,是人類如果想繼續存在,才需要永續。」他的想法是,地球不會在乎人類環境是否能永續,因為即使人類文明消失,地球一直還在。

真正前瞻的國家政策,是能夠打造永續未來、而非殺雞取卵。


▲以大量農藥與化肥對土地殺雞取卵的思維,儘管從上個世紀就已經被證明錯誤,卻仍未被完全根除。要給下一代生機,就要從愛護土地開始。(吳宙棋攝)

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說,他退休前最想回去教大一的共同科目「作物栽培學」。這堂課以前教學生,如何大量用化學與肥料管理,以三個月達到別人種一年的效果,相信科技至上,卻犧牲環境。

如果重來一次呢?「現在我會從生態開始,教學生如何在栽種過程中,讓陽光、空氣、水達平衡,環境生態健康了,作物、糧食與人就會跟著安全了,」他說。

人類是否能永續生存,取決於與環境平衡相處的能力。答案就掌握在你我的手中。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00期

本文摘錄自‎

永續大計 給下一代環境正義

天下雜誌

2020/第7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