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讀隨調隨查體驗真自由閱讀

終於不用再和螞蟻字搏鬥

大部分的電子書閱讀器都有字體大小、欄數調整、直排改橫排(或反過來)等功能。某些書城提供的閱讀器還有方便的筆記功能,如畫線、加註等,甚至可以將畫線內容直接分享到臉書之類的社群網站,和網友互動討論。

◎許詠翔


有了可隨身攜帶的輕便閱讀器,電子書的普及才變為可能。翻攝自Kobo臉書

目前讀者經由網站買的電子書,主要的閱讀方式是透過電子書城提供的閱讀介面,而書的檔案則存在書城的雲端空間。

各家書城閱讀軟體設計有差異

而某幾家電子書城, 如Kindle、Kobo、Google Play圖書,則提供檔案下載服務,讀者可以將電子書檔下載到自己的硬碟,利用Adobe Digital Editions等軟體閱讀、整理成自己的電子圖書館。這可以確保哪天電子書城不再提供服務時,讀者在書城購買、存在業者雲端的書不會化為烏有。

各電子書城提供的閱讀介面:第一種是適用於個人電腦的瀏覽器閱讀器;第二種是適用於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app;還有一種是各書城自行發售的電子紙專用閱讀器。

雖說理論上出版社提供給各電子書城的檔案是一樣的,但因各家電子書城的閱讀介面設計並不相同,閱讀起來的感覺也就產生差異。至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app,功能上和瀏覽器閱讀器大同小異,不過因為人機介面(個人電腦輸入多用滑鼠鍵盤,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則是觸控螢幕)和螢幕尺寸不相同,app針對這個部分做了優化(當然有些不是很成功)。

大部分的電子書閱讀器都有字體大小、欄數調整、直排改橫排(或反過來)等功能,不過這些功能也要看電子書檔案格式(另一篇文章提到的流動式版面和固定版面的差異)是否對應。

隨著電子書市場的擴大,各書城提供固定版面的PDF版電子書比率也愈來愈低,甚至某些書城在同一本書出了流動版面的新版時,還會無償提供給已經買了PDF版的舊讀者進行更換。

畢竟固定版面的電子書除了版面無法調整之外,有些連線上查詢的功能都欠奉,導致閱讀電子書特有的樂趣大半都享受不到。

隨讀隨查,吸收知識更快速

另外,某些書城提供的閱讀器還有方便的筆記功能,如畫線、加註等,非常切合習慣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人的需求,甚至可以將畫線內容直接分享到臉書之類的社群網站,和網友互動討論。

大家一定有過讀書因遇到不懂的生詞生字而「卡關」的狀況,電子書的閱讀器多半有隨時把生字生詞框起來,就可以查詢字義以及各種網路資料的功能,這是傳統紙本書難以提供的便利。
這個功能在閱讀專業度高、專有名詞多的書籍,例如科技或是商業類時特別好用。就算是閱讀文史地類型書籍,也可以透過網路尋找「另一種說法」,避免「盡信書」造成的偏見偏聽。當然,如果讀者是用app閱讀器或是書城專賣的電子紙閱讀器,除了閱讀器本身須具備外,還必須在連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些功能。

不過瀏覽器閱讀器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圖書中所附的各種圖表是否有即時放大功能,還要看書城的閱讀器軟體怎麼寫,沒有提供放大功能的圖表有些實在難以閱讀。又例如某些書城的閱讀軟體僅限於某款瀏覽器才能使用,對習慣使用自己偏好瀏覽器的人實在很不友善。

閱讀器,應該說電子書這種閱讀形式,不適合用來閱讀必須隨時翻頁查詢的書藉(像是工具書),雖然電子書有更好的查詢和書簽功能,但翻頁上僅足以應付一般閱讀,遇到必須快速前後好幾頁翻頁的狀況,使用上還是沒那麼方便。

當讀者閱讀電子書到某個段落得停止,下次開書繼續閱讀時,通常(文後會解釋為什麼是「通常」)會直接出現上次暫停的段落,即使你用不同平台開書也一樣(例如在手機上讀到某一段落,下次用個人電腦開同一本書,就會直接顯示先前手機暫停段落)。當然,如果讀者是將電子書下載到自己的硬碟、記憶卡,就不適用於這個功能了。

由於閱讀器並非不斷地即時存取讀者的閱讀紀錄(尤其是使用app閱讀器,或電子紙閱讀器閱讀時不見得有連網,當然也就不會有閱讀紀錄),加上各平台的排版方式都有差異,常常還是會發生文「跑到不知道什麼地方」的狀況。解決之道非常惱人的是,「盡量不要用不同的平台閱讀同一本書」。 有了可隨身攜帶的輕便閱讀器,電子書的普及才變為可能。翻攝自Kobo臉書

省一點書錢,不如挑好用的閱讀器

購買哪一家書城的書,除非是出版社獨家授權給單一通路,不然各家都有賣的書,除了價格因素,也要考慮書城的閱讀器軟體寫得好不好、方不方便使用。

尤其是不提供書籍檔案下載的書城,買書時更要將閱讀器介面好不好用,當成重要的考慮因素。畢竟買書就是為了要閱讀,若閱讀時被難用的閱讀器介面惹到火冒三丈、甚至讀不下去,浪費的何止金錢,更有精神和時間。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18期

本文摘錄自‎

隨讀隨調隨查體驗真自由閱讀

新新聞

2020/第17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