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席捲全台 它是下個抖音?

用戶數一個月暴增四倍

「開房間」席捲全台 Clubhouse會是下個抖音?


十三年前全民玩「開心農場」,讓臉書迅速征服台灣,現在全台掀起Clubhouse熱潮,重度使用者甚至準備退出臉書。它帶來了什麼社交革命?會塑造全新網紅經濟嗎?

文—林佳誼 攝影—謝佩穎


▲Clubhouse病毒式擴散,強烈暗示你不馬上參加就會錯過,在在都是為了搶奪用戶。
你還看不懂Clubhouse在紅什麼嗎?現在不懂Clubhouse的人,當年大概也不知道臉書在紅什麼。但中華大學講座教授、前工研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IEK)主任杜紫宸肯定不是其中之一。「現在發覺Clubhouse比較適合我,準備退出臉書,」平常在臉書一天就要發文好幾則,還經營粉絲專頁的杜紫宸,最近突然在個人頁面上語出驚人。

「這和過去社群媒體都不同,」杜紫宸告訴《天下》,Clubhouse互動性和即時性給了他全新體驗。

他分析,目前為止社群媒體都較偏向單向表述,但在Clubhouse上,你可以開房主講、受邀發言、主持串場,或只當個聽眾。換個房間馬上就能轉換不同角色。且發言可以馬上得到回應,再即時互動,不像臉書文章,一來一回往往可能是兩天時間。

比臉書更快風靡台灣

他從三個多星期前開始使用Clubhouse,現在自稱已是「幾乎快達到重度中毒的狀態」,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平均一天使用六到八小時,最多甚至十幾個小時都掛在上面,還開起兩個固定節目,一個談歷史,一個專為海外華人談台灣公共政策。

從杜紫宸到雞排妹,到台積電前代理發言人孫又文,過去一個月,這個目前還僅限iPhone使用,且要邀請碼才能加入的即時語音社交平臺,已席捲全台灣。

二月一日,Clubhouse登上臺灣Google熱搜第一名;截至二月底,臉書上已冒出近五十個以Clubhouse為主題的台灣社團。同時,台灣已有至少兩個模仿Clubhouse的產品火速推出。

這一幕,讓人回想到二○○八年臉書因推出小遊戲「開心農場」而在台灣爆紅的盛況。

但差別在於,臉書自○四年由祖克柏創辦後,過了四年才紅到台灣;而去年四月才問世的Clubhouse,只花了幾個月就迅速從矽穀跨越太平洋。

「台灣對社群類服務是最歡迎、最容易蜂擁而上的市場,」曾共同創辦Cubie Messenger、Gamelet等社交應用,現為矽穀創投Hustle Fund合夥人程希瑾,正是Clubhouse在台最早用戶之一。發給她邀請碼的人,就是Clubhouse主要投資人、矽穀重量級創投a16z合夥人Andrew Chen。

她觀察,從臉書到Candy Crush等過去各種風潮,「台灣人對社群媒體的反應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強,」不只台灣,Clubhouse在日本、東南亞也都有很高熱度。

熱度已反映在營運數據。根據Clubhouse執行長戴維森(Paul Davidson)近日最新透露,今年二月該平臺每週活躍用戶數已超過一千萬人,與一月份的兩百萬人相比,一個月內大增四倍;與去年十二月的六十萬人相比,更是爆炸式成長十到二十倍。

「這是睽違多年第一個真正爆紅的美國社群媒體,」《紐約時報》說,「上一個紅遍全球的是中國的抖音。」
爆紅背後,聲音經濟浪潮崛起

其實早從過去一、兩年開始,聲音經濟的崛起趨勢就愈來愈明顯。一大主因是以視覺為主的文字和影音社群平臺,讓使用者愈來愈感到倦怠,而可以在各種情境下分心二用的聲音媒體如「播客」(Podcast),無論在全球或台灣市場都以驚人速度成長。

知名科技分析師湯普森(Ben Thompson)在其最新一期的Stratechery電子報中分析,就像推特之於文字、IG之於圖片、You-Tube之於影音,Clubhouse大幅降低了內容的生產和消費門檻,讓使用者終於可以毫不費力地使用「聲音」這個媒介。

可以說,Clubhouse完成了聲音媒介從單向傳輸到雙向互動的進化。只要一串電話號碼,登入平臺馬上就能開始,堪稱有史以來使用體驗最好的聲音社交媒介。

台灣Podcast新創Firstory共同創辦人於子軒點出,Clubhouse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設計大量運用「減法哲學」,整個平臺功能極其簡單,甚至連打字都沒辦法,好處是幾乎不太需要摸索就能上手,且能讓使用者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在對話上。

「過去Podcast最缺乏的就是互動性,不像YouTube、抖音可以做很多社交應用,而Clubhouse直接解決了這個問題,」於子軒說。

但Clubhouse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會成為下一個抖音?這個嶄新的平臺上是否能真正留住用戶,甚至誕生未來網紅?

或許部份台灣用戶在春節連假過後,已感受到Clubhouse略有退燒跡象。首先是Clubhouse被曝露出有資安疑慮,讓不少人開始卻步。美國史丹佛大學網路觀測計劃(SIO)發現,Clubhouse底層技術依賴中資公司「聲網」(Agora)來處理數據流量和音頻製作,且用戶資料、房間資訊以純文字形式傳輸,易遭到截取。

儘管Clubhouse官方承諾將對檔案加密以保護強化,但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指出,依中國「國安法」,只要資料存在中國,用戶就可能曝露在風險中。

更重要的是,作為社交平臺,Clubhouse目前仍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也尚未提出任何吸引內容創作者的明確策略。  
  兩大限制難催生新一代網紅?

「Clubhouse很難出現原生網紅,」作為台灣播客熱潮中誕生的代表網紅,《百靈果》主持人Kylie及其搭檔Ken,皆不看好現階段Clubhouse可以帶來的市場商機。

很早就登入Clubhouse搶先開房間,並因吸引多位新疆維吾爾族人親自現「聲」交流,而成功製造話題的《百靈果》判斷,Clubhouse現有的兩大設計,決定了該平臺很難孕育「原生性」的網紅或KOL(意見領袖)。

一是「沒有紀錄」。平臺上所有聊天內容都不會留下紀錄,房間關閉後就會消失。這意味聊天內容無法進一步擴散。Ken分析,沒有紀錄就無法傳播,無論聊天多精彩,聽眾都很難累積,下一次開房還是要靠KOL在真實世界的人氣來吸引聽眾。

二是「人數限制」。每個房間都有人數上限,儘管目前已從剛開始的五千人,調高至八千人,但與YouTube網紅一則影音動輒數十萬、百萬的流量相比,仍然是一個極低的數字。這麼小的聽眾規模,很難吸引廣告商付費合作,持續激勵內容創作者的動力。

不過,有別於過去社交平臺多以廣告模式為主,Clubhouse近期已宣佈將開始測試訂閱、門票、打賞等使用者付費的商業模式。

程希瑾認為,現在判斷Clubhouse是否退燒仍過早。她以現在Clubhouse出現模仿皮卡丘、清宮劇的房間為例,「播客在台灣誕生一批新的網紅,但什麼樣的人會在Clubhouse紅?現在正是用戶與產品在互相嘗試與摸索階段。」

作為重度用戶之一,杜紫宸也認為,其實Clubhouse的用戶只是結構在改變,但人數仍在不斷增加。他觀察,第一波爆紅主要依賴名人效應,來得快也去得快,但現在平臺上討論主題從心理諮商、搞笑、配對到藝術歷史等,反而是愈來愈多元。

Clubhouse正經歷最經典的矽穀社群媒體成功路徑:爆紅,從社交金字塔頂端開始向下病毒式擴散。此後的退燒、引發爭議、競爭者加入,是可預見的挑戰。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18期

本文摘錄自‎

Clubhouse席捲全台 它是下個抖音?

天下雜誌

2021/第7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