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立方衛星升空 太空商機尚未落地

台灣自製衛星「玉山」「飛鼠」,1月底在美升空,讓台灣躋身「立方衛星」俱樂部,也勾畫出太空商機。

但連SpaceX創辦人馬斯克也坦言,衛星業務還深陷燒錢困境中,該產業還必須克服哪些戰?


文/毛凱恩


▲1/24日,太空公司 SpaceX的獵鷹九號(Falcon 9)火箭順利升空,共搭載來自12個國家的143顆立方衛星,包括台灣的玉山、飛鼠號衛星。此外,這次任務也是史上搭載最多衛星的火箭發射任務。

1月24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天氣晴朗,倒數計時器一歸零,搭載著台灣自製立方衛星「玉山」「飛鼠」的美國SpaceX公司獵鷹火箭,轟然一聲飛起,宣告台灣在2021年躋身立方衛星俱樂部。

立方衛星是什麼?比起又大、又貴、又重的傳統衛星,立方衛星以10cm×10cm×11.35cm為單位的倍數組成。因為其輕巧、便宜的特色,得以快速部署、以量取勝,打開應用大門,讓素來在太空中缺乏存在感的台灣,逮到了能切入應用的機會。

本次升空的「玉山」與「飛鼠」,重量分別為1.6公斤、4.4公斤,儘管目前仍屬科研用途,但已讓商機隱然浮現。

玉山衛星製作團隊之一的「騰暉電信科技」,執行長戴騰瀠表示,玉山衛星能追蹤船隻動向與資料。而以此概念發想,只要利用廣布於地球上空的立方衛星,運輸公司即便在地面電信基地台覆蓋範圍之外,仍然可以即時監控船隊動向。

戴騰瀠補充,立方衛星更可望實現「太空物聯網」應用與商機。

由於立方衛星成本低,組成「星群」不是夢,只要立方衛星能彼此串聯,甚至與傳統衛星串聯,就能大大降低衛星通訊、監測成本,因此目前自己正積極佈局衛星通訊模組。

同期飛上天的飛鼠衛星,則是執行觀測任務。

負責飛鼠衛星團隊的中央大學太空系教授張起維表示,飛鼠衛星能蒐集過往難以取得的「電離層」(大氣層最上層)觀測資訊,藉此有望開發出改善衛星通訊品質、GPS精度的技術。
「立方衛星能作為強大資訊蒐集工具,成為商業模式的一環,」張起維舉例,美國圖資公司Planet Labs便仰賴立方衛星成本優勢發射超過300顆,即時監控全球地表,開發出農業、保險、科研、圖資、海事等解決方案。

自行研製,吃苦當吃補

為了實現台灣的衛星夢,這兩顆好不容易完成的立方衛星,每一環節都是經過無比艱難。

從產業環境來看,太空中心為了培養本土供應鏈與人才,刻意扶持台灣廠商設計、研製元件與模組,非必要則不外購,因此玉山、飛鼠八成的零件已為台灣自產

這也讓參與計畫的大學端、業界訓練實戰人才,甚至,不少供應商產品若被認證「能飛」,身價也將水漲船高,產品能喊到10倍、甚至100倍價碼。

為此,兩個團隊付出超乎常人努力,及超乎自身能力的研發經費。戴騰瀠三年取得台幣100多萬元經費研製玉山衛星,到最後還倒貼了將近300萬元。因此,戴騰瀠研製過程中只好接案填補立方衛星錢坑,更要扛住公司營運壓力,以及來自家族的不諒解。
他慨嘆,衛星運作環境要求嚴苛,需反覆修改、測試,讓他常常不眠不休連續工作兩天半,真的撐不下去,再睡半天。而這三年來,他的一頭黑髮,竟已白了大半。

另一顆飛鼠衛星,過程中曾遭遇衛星無線電自毀、元件被海關扣留等疑難雜症,再加上時程壓力,讓張起維緊張到時時半夜驚醒。據瞭解,中央大學約獲經費900萬元,最後是在各方協助下,再倒貼約1800萬元,才終將衛星送上太空。

美夢當前,還要跨越難關

今年2月9日,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直言,公司旗下衛星服務Starlink,必須撐過燒錢困境,才敢放手讓它IPO。而史上提供衛星網絡服務的公司,至今皆未有明顯成功案例。看來,這個產業要真正起飛,挑戰仍不少。

張起維指出,台灣已有製作、控制衛星的技術,但產業未成氣候,而業界也不習慣於這些無法立即變現的長期投資,因此,只能期待政府力量支持,或是有馬斯克一類的科技狂人投入。

不過,拉回台灣的現實,以目前政府提供的經費水準來看,若無一腔熱血的學校與業者,自願掏出數倍於計畫經費的錢,恐怕今日立方衛星里程碑只剩夢幻泡影。

苦撐三年的戴騰瀠,也只盼政府往後能持續強力主導發展太空產業,勿重蹈「經國號」戰機人才斷層、外流的覆轍。

太空中心前主任林俊良指出,癥結在於政院「太空發展法」草案。本法讓政府得以提供稅賦減免與獎勵,來拉動民間一起投資、參與太空事業,但目前立院尚未通過。「否則只靠太空中心來做,量體太小了,」林俊良觀察,如此規模下更難吸引其他業者投入,目前台灣電子廠對立方衛星「還在觀望」,就是因為量體規模不足。


▲「飛鼠號」立方衛星,由中央大學太空系趙吉光主任(左)、張起維教授(中)、劉正彥教授(右)所帶領的團隊一手設計、整合、操控。立方衛星發射數量中央大學 提供

有限資源下,太空中心仍努力不懈,對內與廠商合作,交流經驗、提供技術服務,對外則打造外商一站式採購服務,以打開銷路。

欣慰的是,小規模的太空供應鏈已應運而生。戴騰瀠表示,儘管衛星計畫不大,但已有少數實力派創投家,願意長線投資相關產業,讓他覺得「還是有希望!」,而這也是他未來願意持續佈局太空物聯網商機的原因。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417期

本文摘錄自‎

MIT立方衛星升空 太空商機尚未落地

遠見雜誌

2021/第4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