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好嗎?為何有些企業力推,有人卻認為它是職涯殺手?

文.Vanessa Wang /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WFH 對剛轉職的人來說,很可能是「職涯自殺」。圖/Shutterstock


在我寫下這篇文章之際,加州矽谷這邊已經進入居家隔離 60 多天。長時間“ WFH ”(Work From Home)後,我來說說我的觀察。

身為矽谷的軟體工程師,能夠偶爾在家工作,這是我們原本就有的福利。由於有許多工作本質上就可以是遠端進行的,又因為某些小公司沒有辦公室、或是大公司跨區域徵才,大家都有可能 WFH。

之前, 知名社群媒體公司推特(Twitter)更率先宣布,他們將「永遠」允許部分類型的員工「居家工作」,引發不少討論。

但關於在家工作究竟「好不好」卻是個非常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看到許多想轉職進入科技產業的人,尤其媽媽們,都是覬覦在家工作這個「福利」,因為她們覺得這樣比較容易「兼顧家庭」。

但無論是我先生,或另一位同樣是資深軟體工程師的朋友,都勸剛轉職成為軟體工程師的我,至少在第一份工作不要選完全 WFH 的型態,否則簡直是「職涯自殺」(Career Suicide)。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在家工作到底是「員工福利」還是「職涯殺手」?由於在家工作的好處、效率高低等相關討論,已經有很多文章介紹過,以下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不同的觀察。

實際體驗兩個月心得──在家工作太「俐落」

以我實際體驗 100% WFH 差不多兩個月後,確實觀察出這種工作型態的「隱形成本」。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太「俐落」。

這種過於簡短、純粹為達目的性的溝通,其實我在家庭生活中也經歷過:因為我們夫妻都工作、又有小孩、又有家事、又有我們自己的興趣(如寫作),有時我跟老公一天的對話內容,真的會淪落為「洗碗機開了嗎?」「垃圾倒了嗎?」「小孩房間窗戶關了嗎?」這種連一分多餘的「肥肉」都沒有的對話。

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往往還是需要參雜一點廢話、一點玩笑、一點不正經。感情就是在這些表情、手勢、這些不一定有什麼內容的對話中發生的。這種情感的經營對於婚姻很重要,因為它是一種重新確認對彼此態度的日常儀式,就像是在說:「你看,我還是很喜歡你、很喜歡跟你開玩笑。這樣如果我明天忽然對你說話態度不好,你會知道不是因為我不愛你,而是因為生活中發生了什麼突發狀況,讓我心情不好吧!」

Non-verbal 的溝通、沒有目的性的溝通,傳達的資訊量其實非常非常巨大,那是難以量化的一種溝通成效。它是人際關係中的潤滑劑、讓彼此產生「好感」,而且這種好感需要定期儲蓄,不然就會用光。

公事公辦的疏離感,是在家工作的一大挑戰

就算我和老公認識十幾年,只要連續兩天沒跟對方開個輕鬆的玩笑、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我們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就容易因為小事而產生誤會、針鋒相對。我原則上理解老公對我沒有惡意,但心理上還是需要藉由一天又一天一些善意的小舉動,來確認我們之間的情感,不然很容易會被一句無意的話、一個無心的眼神刺到,認為他是「故意找碴」。

在職場上亦然:這種「無特定目的」的溝通,不是視訊畫面能夠輕易複製的。我就發現比起以前在辦公室裡,我現在對於要 Message 同事尋求幫助,會想比較多。以前因為會時常聊天、時常彼此微笑、一起午餐,我確認我們之間的感情是「友善」的。但現在少了每天這種友善的儀式交換,無形的心理距離便增加了。

於是,我舉辦了「線上虛擬同歡會」(Virtual Happy Hour), 試著藉此和同事增進感情──它沒有辦法解決所有 WFH 造成的疏離感問題,但我覺得還是不無小補。我發現大家聚在一起閒聊一小時後再聊公事,氛圍會比較好。

原因就在於閒聊期間,我們重新對彼此強調一個「共識」: 「I like you.如果只是玩遊戲期間,我這個人真的很好相處!」而有了這層共識以後,聊公事如果意見不合就比較沒有關係,因為我們互相確定這是「對事不對人」的批評。

能夠 Assume Good Intentions(預設對方沒有惡意) 的溝通,真的很不容易。長期在家工作的挑戰下,能否達成這點,就要靠全人類的創意共同克服了。

Vanessa Wang/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出生於波多黎各,4 年級搬到台灣。喜歡工程也喜歡寫作的她,在取得台大土木系碩士後到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小說寫作碩士,後又自學寫程式,現為矽谷軟體工程師並著有《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一書。愛追夢的她,最大的夢想是用文字陪伴世上所有和她一樣,努力、勇敢,卻又脆弱、孤獨的人們。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夏季號/2022

本文摘錄自‎

在家工作好嗎?為何有些企業力推,有人卻認為它是職涯殺手?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夏季號/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