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都覺得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是一回事。真是這樣嗎?事實上,這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
從20世紀開始,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們都對經濟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解釋:20世紀中葉以前,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就是經濟成長;到了 1960年代,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包含成長和結構變化這兩個方面的變化;1970年代,這個概念轉換為經濟發展強調分配不公、失業和貧困問題的改善;1980年代的時候,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的側重點是重視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些方面的問題;從1990年代以後,人們認為經濟發展要以人為本的發展。總體看來,人們對經濟發展的理解是隨著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發展學說的進化而不斷完善的。
現在,人們公認的經濟發展這一概念,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成長過程,它既是一種財富和經濟量的增加和擴張,又意味著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創新,社會生活品質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就是在經濟成長這個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創新過程或變化過程。
經濟發展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和保護,倘若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法維持生存。而要滿足這些需求,那就必須提高收入、消滅貧困、增加就業,與此同時也要減少收入上的不平等。這些就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發展新理念。該理念提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可永續發展。
經濟成長主要反映和展現財富與產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有關經濟方面關係的發展問題。顯然,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是不相同的,兩者之間不能劃等號。
經濟成長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手段,通常情況下都用GDP來度量。比如: 隨著經濟的成長而造成的濫用資源、砍伐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河川逕流量減少和耕地面積銳減等環境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些都是損失,應該從GDP核算中扣除。可是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清楚的意識到經濟發展與經濟成長的區別,所以就導致錯誤的把經濟成長 ( 即GDP成長) 認為就是經濟發展,覺得只有經濟成長了才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才能自動實現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在這種觀念的促使下,我們的生活實際中,就出現了很多盲目崇拜GDP的事情,很多時候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演變成了「以GDP為中心」,將「發展才是真理」理解成了「GDP成長才是真理」。結果造成,一切唯GDP為指揮棒,出現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社會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的湧現,導致看似經濟出現了成長,但實質上是「無發展的成長」。
當然,經濟發展也離不開經濟的成長。因為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很多因素中,經濟成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經濟發展必須的、首要的物質條件,如果沒有經濟成長,經濟發展只能是海市蜃樓。因此,我們強調經濟發展就必須重視經濟成長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
只有經濟持續成長,才可能實現物質財富的不斷成長,從而才能改善和提高國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讓一般民眾也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倘若沒有經濟成長,這些能力的擴大都將是非常有限的。
經濟發展所強調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都必須以經濟成長為前提。在對待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問題上,我們必須始終對經濟成長保持足夠的重視,要將經濟成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本末倒置。從國情出發,在今後的發展中,只有保持較高的經濟成長,才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成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才能逐步實現社會公平,從而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快速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經濟發展的進程,而經濟發展又必須建立在持續、健康、和諧的經濟成長這個基礎之上。
所以,社會和諧作為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這是一個集總體與個體、城市與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在內的綜合性、系統性目標,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像以前一樣只以經濟成長為目標,同時還要加大環保力度和科技創新的力度,促使產業升級。
我們應該以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永續發展的觀念來引導經濟成長,從而逐漸解決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讓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讓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保障。
誰都逃不開的經濟週期
經濟也有一定的週期,它總會在繁榮和衰落中不斷循環。這就像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總是從樂觀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淵,然後又在某種契機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一樣。經濟的發展規律也是這樣的,高低循環,有高峰就有低谷。
一般而言,經濟週期有這麼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在這四個階段中,繁榮和蕭條是兩個主要階段,衰退與復甦是兩個過渡性的階段。不論經濟處於哪一個週期,通常我們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經濟指標的高低來進行判斷,如GDP成長率、失業率、價格指數等等。經濟階段不同,經濟指標的表現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看看經濟週期中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
第一,衰退階段
該階段開始於經濟週期的高峰之後,當經濟運行到高峰期後,必然會逐漸走向衰落。這個時候市場需求開始不斷萎縮,於是便造成供過於求,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弱,利潤率不斷下降,連同大宗商品在內的整體物價水準開始不斷下跌,造成企業的產品流通率低,大量產品積壓,從而讓經濟成長速度減緩甚至停滯。
第二,蕭條階段
該階段供給和需求都處於較低的水準,特別是經濟前景還比較迷茫,使得社會需求不足,資產縮水,失業率處於較高的水準。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總體管制就會逐漸出現一定的效果,漸漸的減少社會恐慌情緒,從而讓人們對未來的信心逐漸恢復,於是整個社會經濟便在探底後開始出現回升的跡象。
第三,復甦階段
經濟蕭條,所以政府便透過一系列的管制手段來刺激經濟發展,這個時候管制手段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經濟開始復甦,需求開始釋放,生產逐漸活躍,價格水準趨穩並進入上升區間。同時GDP的成長率可能由負轉正,由慢變快,並且逐漸提高。由於此時企業閒置的生產能力還沒有完全釋放,週期性的擴張也變得強勁,所以在這個階段,企業的利潤也開始大幅成長。
第四,繁榮階段
該階段因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張,而且超過了產出的成長,所以刺激產品的價格就會迅速上漲到較高水準。這個階段就業率比較高。對於企業而言,它們的生產能力的成長速度開始減速,逐漸面臨產能約束,而且通貨膨脹的威脅也開始顯現。
上述四個階段就是整個經濟週期的循環過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週期是不會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擾而產生轉移的,它永遠都會依照自己的規律循環往復。所以,對我們而言,掌握經濟週期的規律,關注經濟週期各階段的變化,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投資必讀
隨著社會經濟的大力發展,經濟發展迅速,有經濟發展這個大環境的保證,所以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年輕一族的消費觀念和他們的父輩有很大的不同。在他們的生活中,常常會產生這些疑問:錢不夠花怎麼辦?究竟需不需要理財?理財應該如何進行?沒錢怎麼理財?對年輕人的這些疑問,理財專家提示,年輕人應走出資理財的幾個盲點,盡早學會投資理財,早理財,早受益。
具體需要克服的盲點如下:
第一,沒財可理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觀點「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理財理財,有財才能理財,沒財還有什麼可理呢?」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不同數目的錢,可以有不同的理財方式。1000萬有1000萬的投資方式,1000元同樣有1000元的理財方法。現實生活中,很有錢的人其實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中產階級上班族、小康家庭百姓。
理財不論是對有錢人還是對普通的小資族而言,其實都可以產生比較好的作用。有錢人透過理財能讓自己的財富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而普通小資族同樣也能透過理財「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如果不樹立理財觀念,那麼永遠就不會有財可理。
霍成軍先生在一家IT企業工作,他的月收入34000多元,在上繳個人所得稅和各項保險之後他每月實際入帳20000多元。他來到這也有3年的時間了,但是幾乎沒有什麼存款,是一個十足的「月光族」。霍成軍真的是無財可理嗎?
顯然不是。關鍵是他們沒有建立起理財觀念,沒有對自己的錢做出一個合理的規劃。通常花錢揮霍無度,給自己買了iPhone 12手機、蘋果電腦等,而且穿著追求名牌。
通常,他每月的日常開支都是由這些組成的:伙食費支出2800元;朋友聚餐支出2000元;房租8000元;水電支出2250元;手機費支出600元;一個月會有兩次去逛超市的消費支出,大概在4000元左右。所以,往往幾乎每月他都感覺自己的錢不夠花。
我們看看先生的情況,其實按照的薪資水準和支出構成而言,如果做出合理規劃,一定能讓自己的錢用得恰到好處,而且還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消費。
在任何時候,「沒財可理」都只能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一個藉口,其實哪怕我們每月僅從自己的薪水裡拿出10%的資金,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付的帳戶,經過多年的累積,最後本金加上利息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理財並不分先後,也不分年齡。所以不論你是窮是富,只要你有收入就可以嘗試理財。理財中經常有這樣的說法「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只要自己做到精準理財,就能事半功倍,讓自己的財富越來越豐厚,從而輕鬆享受人生。
第二,不需要理財
有的人覺得在平時自己都會有意識的剩一定的錢,不會選擇月光,所以沒有必要進行理財。也有的人認為,自己目前的薪資水準也不低,足夠自己的開銷,再加上父母給自己強有力的支持,所以也沒有必要理財。
黃歡琳今年25歲,是一個公司的大客戶經理,工作年資4年了,現在她年收入已經達到60萬元以上。而她的消費也比較高,買了一輛車,每天開車上下班。而且平時從來不在家做飯,穿戴追求的都是名牌,晚上有空也熱衷於去酒吧消費。在黃歡琳看來,像她這樣的高收入者根本就沒必要去理財。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黃歡琳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得知母親得了肺癌,需要做手術,可是手術費要50幾萬。這可讓黃歡琳傻眼了。在家人的眼裡,黃歡琳的收入這麼高,肯定是可以承擔這筆費用的。可是他們那裡知道黃歡琳平常花錢如流水,根本就沒有什麼存款。要急用錢的時候,沒錢了,可是不管怎麼樣母親的病也得治啊。於是黃歡琳只好向身邊的朋友求助,透過東拼西湊,終於把救命錢給拿出來了。黃歡琳的朋友們也都感到很奇怪,像她那樣的高收入階層,工作了4年,怎麼能拿不出50幾萬元的錢呢?黃歡琳很慚愧,所以從此之後,就再也不敢亂花錢了,開始逐漸學習理財。
從黃歡琳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不論自己現在是否有錢,都應該為自己做出長遠的規劃和打算。窮人可以透過的自己的努力變富,當然富人如果不認真打理自己的錢財就可能變窮。沒有永遠的窮人,也沒有永遠的富人。可能你在10年前是一個比較富有的人,可是10年後你的財富依然保持在原有的水準上的話,甚至還比原來那個基礎有所減弱,那麼,你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跨入到窮人的行列了。
對於年輕人而言更是如此,可能你目前的月收入比較樂觀,但是你能保證自己以後也保持這種樂觀的收入嗎?你能保證自己目前的工作是鐵飯碗嗎?還有當你將來買車、買房、結婚、生孩子以後,每個月都需要到銀行繳帳單、同時還要為自己的孩子儲備豐厚的教育基金,在那個時候你還能像現在一樣寬裕嗎?所以,早一步投資、理財,會讓自己的生活早一步邁向一個新台階。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政府的錢去哪了?寫給投資客的總體經濟學
喬有乾,錢富
由 崧燁文化出版 提供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