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趕上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的跨越發展期,科技進步,物資豐富,萬物互聯。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而且這些都可以透過基因或基金傳給下一代。但無論科技多麼發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所有習性、習慣、模式也是從人性的初始狀態開始發展,你、我、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人能夠直接跳過此一階段。不少人的初始狀態是渾沌的,他們追求簡單、輕鬆、舒適、確定,這種天性支配著他們,成為他們喜怒哀樂的生理起點,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數人對此知之甚少。 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一個明明「醒著的睡著的人」。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醒著」和「睡著」,這兩者顯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這個邏輯錯誤之前,你不妨先隨我一起看看我們的人生軌跡,或許你會同意我的說法。 如果不意外,大多數人的成長不外乎求學、工作、結婚,這樣的標準流程。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會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不諳世事的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具體該怎麼做,但有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青春無敵嘛! 然而,現實總是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在這份信心陪伴了多年之後,大多數人發現自己並沒有變得特別,而是在不斷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開始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遊戲打遊戲;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裡,偶爾掙扎吶喊一聲,就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沉溺於眼前的安逸。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構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方法、途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最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些人迷迷糊糊活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夢想與現實落差極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我輩中人早已遠去。一時之間,他們焦慮急躁又如夢初醒:「為什麼沒有早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麼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但即使含淚拷問,也似乎錯過了最佳時機,畢竟人生是條單行道,無法從頭再來。最後他們不得不敲碎那顆高傲的心,在無奈和歎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跳出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隊伍,走到同輩的前面,然而很快遇到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他們彷彿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這就是「醒著的睡著的人」的畫像,事實上這也曾是我過去的畫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就像一個沒有睡醒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那時的我對工作非常投入,但下班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占滿:有空就找朋友們聚會,時常喝酒到爛醉;經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看八卦新聞、玩手機遊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著棉被睡覺……潛意識中,我覺得這種無憂的生活會繼續下去。 直到有一天,兩位好朋友因為意外,他們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我忍不住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有的一切都被「剝奪」,我還有什麼、會什麼,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麼?這些問題讓我倒抽了一口氣,因為我突然發現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從那時起,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油然而生,我強烈的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我要讓腦子變清晰,不再糊里糊塗;我要掌握更多技能,不再遇事無計可施;我要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二○一七年,那年我三十六歲,被很多人認為已經是老大不小的年紀,我毅然開始探索。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很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從此,我開始廣泛涉獵各類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在其中看到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清楚部分規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途徑…… 從渾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祕密,知道了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如何把苦澀的毅力支撐變為科學的認知驅動。當我把這些思考和方法論分享到網上後,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他們驚訝於我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蛻變,並主動回饋,說我的文章深入淺出,令他們醍醐灌頂,從而產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時,他們也不斷拋來成長的困惑,希望我能幫助解答。從這些提問中,我看到無數渴望成長的人,於是決定在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他人。 二○一八年五月的最後一天,我在個人專欄上開通了問答單元,從此多了一個成長諮詢師的身分。雖然是業餘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觸「困惑樣本」的機會(本書的很多案例正來自這些真實的提問)。 在解決了林林總總的成長困惑後,我發現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論竟然可以解決大多數人的困惑與煩惱。無論在大腦構造、意識與潛意識、後設認知、刻意練習等基本概念的解讀上,還是在專注力、行動力、學習力、情緒力等具體能力的使用策略上,包括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必備習慣力的養成,都有相對獨到的原理呈現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這些積累勾勒出了本書的基本樣貌。 但當你真正看清這本書的樣貌時,你會發現實踐和改變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以,更多時候你要把它視為一本工具書,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直到自己發生真正的變化,而不是一讀了之、過過「腦癮」。當然,你可能對書中的某個主題感興趣,拿到書後便直接跳到相關章節,這樣做未嘗不可,但若是時間充裕,我建議你最好還是從頭開始閱讀,因為一些基礎概念會像堆積木一樣慢慢呈現具體形態,前文的一些背景訊息可能會對理解後文產生影響。 我相信,這本書適合所有希望成長的人閱讀,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處於什麼年齡、扮演什麼角色,它都能對你有所啟發。特別是對於那些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極度焦慮的人,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的人,想變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撐的人,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人,想了解底層成長規律、主動創造成就的人……如果你是其中之一,這本書肯定能讓你豁然開朗,並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 另外,我也特別希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還未踏入社會的同學能看到此書,因為你們正處於起步階段,若能因此書覺醒,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彎路,讓自己比同齡人領先一步甚至快更多步,直接減少了更多生命的消耗。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錯過所謂最好的年紀,也沒關係,因為「現在」永遠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 這不是什麼安慰的話,而是事實。美國女畫家「摩西奶奶」七十六歲開始學畫、八十歲舉辦個人展,中國演員王德順七十九歲走上伸展台,中國富豪褚時健七十四歲開始創業種柳橙……就算你今年已經六十歲了,他們仍可以對你說:「別著急,你至少還有二十年可以隨時重來。」 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道理顯而易見,因為你若放棄了成長,五年、十年之後肯定還是老樣子,但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獲得全新的自己。人生沒有什麼定數,不努力,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無論何時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如果你讀到了這裡,那麼下一個翻書的動作就當是我們的握手禮吧。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