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中職畢業生對「職場體驗」卻步?

青年儲蓄帳戶執行率最高僅3成 為何高中職畢業生對「 職場體驗」卻步?


◎吳尚軒

鼓勵青年探索職涯的青年儲蓄帳戶計畫,走過前2 年的慘澹成績, 如今每年都有超過5000 名高中職畢業生申請「 先就業、再升學」,然而,最後實際進入職場的比率始終只有3 成上下, 在我國每年有高達4 萬大學生休學、「 志趣不合」高居第一原因的情況下,這個由政府篩選職缺、協助媒合,甚至送上最高36 萬紅包的探索計畫,為何一路走來始終步履蹣跚?

去年從高中畢業後,蔡稼欣沒有立刻上大學,而是到家裡附近的連鎖髮廊上班。學美髮是她從小的夢想,國中畢業時雖然一度也想念職校,但當時因為家人認為出路不佳而放棄,到高中畢業時, 終於有機會下能夠再來一次。


▲鼓勵青年探索職涯的青年儲蓄帳戶計畫,如今每年都有超過5000 名高中職畢業生申請「先就業、再升學」( 資料照,顏麟宇攝)


直接去職場實戰,比讀職校來得快

一切經驗從零開始,蔡稼欣每天要提早一小時到班,從最基礎的接待客人、服務態度開始練起,如今一年過去,她已經把洗頭、染燙、減法的基礎都學全, 眼下目標,是明年能從助理夠升上設計師。

高中的朋友,現在大多是無憂無慮的大學生,相約吃飯、出遊時,蔡稼欣往往因為要上班而無法參與;有時她也會感到羨慕,但想起高三時,自己除了「 要考國立大學」以外,對未來完全沒有頭緒,加上偶爾也會聽到朋友說其實對現在念的科系毫無頭緒,讓她也覺得如今的生活踏實不少,等髮廊的工作到一個段落後,她打算回頭去念管理,為了未來管理店面打基礎鋪路。

蔡稼欣遇上的機會,是教育部的青年儲蓄帳戶計畫,這是總統蔡英文2016 年競選時的重要政見,在最關鍵的「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中規劃,高中職應屆畢業生考完大學後,可以先到職場工作2、3 年再回到校園,除了由政府部門幫忙篩選職缺、進行媒合外,此外也每月還有1 萬元補助,可在完成計畫後一次領回,等於除了工作的薪資外,另外可有最高36 萬元的經費可供日後使用。

「 她這樣直接去職場實戰,好像比去讀美容、美妝系來得快。」她的高中同學陳權偉說。

少了每月1萬元的補助,選職更加自由

陳權偉是就業領航計畫的另一種案例。高中畢業時,因為家裡經濟的關係,他曾經也考慮過就業領航方案,但申請之後,橫看豎看沒什麼滿意的職缺,加上計畫裡規定,如果對就業環境不滿意,1 年僅能換一次工作,他聽學長姊有人儘管跟同事交惡,也只能硬著頭皮熬完這段時間,索性放棄計畫,自己另外到連鎖火鍋店當店員。

儘管少了每月1 萬元的補助,但他說, 自己現在薪資其實不會差太多,加上不用綁約,如果遇到不好的環境或更好機會,也可以自由轉換,並不會因此難過, 現在目標是省吃儉用存到學費、生活費之後,再回去把書念完,畢竟他不打算一輩子繼續當服務生。

像他這樣對計畫一度心動,最後卻步的案例實在不是少數。

就業領航計畫從2020 年起,年年都有超過5000 名學生報名,2021 年甚至一度衝上6596 人的高點,然而實際執行的人始終欲振乏力。近年成功媒合、執行就業的人數從未超過2000 人,執行比例鮮少超過3 成。

問題或許在於,這個計畫性質上並非是所謂的就業媒合,對以單純考量經濟、想賺錢的學生來說,這個計畫並不合用。

台東高商輔導教師劉凡嘉便指出,他們學校每年都有學生來申請,然而最後不少是因為綁約放棄。儘管這些學生過去都是半工半讀,長年都是在工地、餐廳領最低薪資,每月外加1 萬元確實不無小補,「 但他們不想被綁」,這些學生都很習慣流動率高的模式,多是以3 個月、6 個月為期在換工作,聽到要綁約時,往往也會因此卻步。


有意者多、執行者少,基層職缺吸引力比不上念大學

而就算想探索職涯,另一個問題是這些職缺跟念大學比起來,哪個比較容易讓人覺得有前景?

檢視申請計畫的學生背景,其實高達9 成來自高職,但對他們來說,計畫提供的機會也讓人猶豫再三。以今年2 萬個職缺數為例,其中光製造業就有7723個職缺,占超過3 分之1,加上餐飲住宿業的6291 個職缺便超過一半,工作內大多是作業員或服務生。

前高雄高商主任許惠珠便指出,像是國貿科、會計科會希望去報關行、事務所,基層職缺其實高職生也能勝任,「 但它們都想請大學生」,而要探索職涯的話,也要跟所學有銜接,才有體驗學習的意義,「 不然花2、3 年完成計畫後, 本來會的也忘了。」

新化高工設有水電科、建築科、繪圖科等科,近兩年每年都有50、60 位學生申請,但實際媒合的學生分別僅有11 人、15 人。實習處主任吳炫德說,大部分學生申請後,發現只能當作業員就放棄,反倒是自行去外頭找工作,像水電長期缺工,要找到工作不難,學生寧可去當2、3 年學徒,之後的待遇往往會好過這些工作。

高雄高工近年來每年都有高達百位學生申請,最終成功就業的學生人數則落在20 人上下。實習處組長陳慶龍指出, 這些職缺除了都是基層技術員外,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家長、學生看到後, 會覺得沒有學習成長空間,「 如果有像中鋼、台糖那樣的大企業就會比較吸引人」,他也坦言,大多數人都是先申請, 當成統測考不好的備案,如果有考到理想的學校,還是會覺得先念書比較有前景。


進階職缺開不出?「 老闆還是覺得有大學生幹嘛不用」

要讓學生透過就業來探索生涯,除了學生要有意願外,反過來說,職場也要有合適的職缺來容納。但看歷年數據,除了近年大喊缺工的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職缺大幅成長外,其他行業成長相當有限。

「 現在說高職、專科學生很好用,但老闆會覺得,明明有大學生幹嘛不用? 除非他證照很多、得獎無數,才可能會考慮一下。」104 人力銀行資深副總鍾文雄指出,儘管如今教改鼓勵不要用學歷來判斷人的能力,但企業端對此的接受程度還是相對低,華人社會依然重視學歷;反過來說,目前能提供的職缺大多技術層次不高,或職涯發展難跟未來趨勢接軌,也因此讓家長、學生卻步。

鍾文雄建議,職缺始終是關鍵,呼籲政府未來可以嘗試擴大5+2 產業的參與, 讓學生認為參與計畫有前景,像如今風電產業缺維修工程師,學生來工作後, 如果往後有機會透過訓練成為風電工程師,一定就能增加意願。

對於職缺開發,教育部青儲帳戶專案辦公室執秘謝淑貞受訪時坦言,教育部每年都會跟經濟部、勞動部等部會跨部會討論方案,確實其他部會也會反映, 有些職缺要聘用高中職畢業生會遇到瓶頸,目前政府立場,也只能努力說服企業以「 先雇後訓」的方式,聘用畢業生後透過訓練讓他有機會考上證照。謝淑貞指出,如果運作得宜,即使學生回去念書,念完還是會回來工作,是長期投資、培養未來員工,而反過來說,只要有青年表現不錯時,也會有越來越多廠商願意主動參加。


能選的職缺大多技術性不高

對於計畫的核心到底是要媒合就業, 還是讓青年探索職涯?謝淑貞則強調, 計畫核心就是探索,目的是提供一條路讓青年可以嘗試,因為繼續念大學,也不一定是他想要的,「 如果政府沒開這條路,他就少了一個機會」,教育部訪視執行成果時,也發現有學生後來透過計畫升職為課長、店長,「 做再小的事還是會有所收穫,也能在過程裡獲得成長。」

不過看在第一線的基層眼裡,這個觀念還是難以推展開來。一名不願具名的高職實習處主任私下坦言,現在能選的職缺大多技術性不高,如果政策目標是讓沒方向的學生有探索機會,「 他們會覺得我先上大學,再去打工也有類似的效果。」

去年,每100 個高中畢業生裡就有97 人會繼續念大學,即使高職,每100 人裡也只有12 人會直接去工作,但同時, 台灣每年都有超過4 萬名大學生休學, 最常見的理由是「 志趣不合」,過往教育體制下青年對生涯的迷惘,已經明顯地展現在數據上;面對學生始終把念大學當優先、企業找人先找大學生的雙重挑戰下,就業領航計畫誠然能讓少數人找到另一條出路,但面對一去不回頭的學歷通膨,往前還能有多少成長空間也令人憂心。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12月 第1865期

本文摘錄自‎

為何高中職畢業生對「職場體驗」卻步?

新新聞

2022/12月 第1865期